
盖州的四大会馆作者 邵希斌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开放海禁,大江南北各地客商纷至盖州,众商巨资注入,推进了盖州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盖州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盖州福建会馆、三江会馆、山西会馆、山东会馆等四大会馆就是适时应运发展起来的。
福建会馆位于盖州城西南隅,今普济寺东邻,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
坐北朝南,有正殿五楹,东西配庑各七楹,山门三楹,钟鼓楼二座,牌楼二座,戏楼一座,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
福建会馆是福建旅盖同乡(包括渔民、船工)集资修建,为其聚会祭祀之馆,因馆内供奉海神娘娘又称海神殿,亦称天后宫。
(天后,又称妈祖、天妃、天后等,是自宋以来,沿海历代船工、渔民、商旅等共同信奉的神祗。
尤其是福建、江苏、江西、浙江、广东、海南、台湾以及东南亚一带有广泛的信仰者,许多沿海地区均建有妈祖庙、天后宫。
天后本名曰林娘,亦曰默娘,故又称林默娘。
宋时福建蒲阳人,因其聪明颖悟,性怀美德,洞晓天文、气象、医理,终生济人行善,特别是能够救助海上遇难的渔舟、商船、难民,因而受到人们的爱戴。
传说她逝世后,航海人常见其身着红装出没于海上救助遇难的人,故被朝廷敕封为神,清康熙间晋封为天后。
因此南方沿海一带普遍供奉妈祖神像即天后神像,以祈求航海及船运平安顺利。
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后圣母”,并入列国家祀典进行春秋祭祀。
邑内天后宫亦是这一神话和历史传承的继续与光大者)。
福建会馆整座建筑为大木架结构,花岗岩条石台基,砖石砌筑。
正殿、山门、戏台、钟鼓楼为歇山式,牌楼为明楼式,东西配庑为硬山式。
各建筑皆古式门窗,青瓦覆顶。
屋脊施鸱吻,套兽雕饰,檐下斗拱、耍头、雀替等均施雕刻及彩绘,檐柱、金柱施红漆。
福建会馆建筑宏伟,殿宇巍峨,工艺精湛,是盖州地区规模最大的会馆建筑,解放后会馆被毁,现只存西配庑五楹。
三江会馆位于盖州城东南隅,今鼓楼办事处院内。
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乾隆十七年(1752)重修。
会馆由后殿、正殿、钟鼓楼、山门等组成,嘉庆十四年(1809)添修西客厅、东西配庑、戏台等,现仅存后殿。
后殿:大木架卷棚式建筑,面阔三楹,进深五楹,东西长11.9米,南北宽15.9米。
青砖砌筑,前檐下有斗拱10攒,厅堂檐栏间无隔断。
额枋上施彩绘。
殿内塑诸神像。
正殿:为主殿,曰娘娘殿,亦称天后宫。
大木架歇山式建筑,面阔三楹,进深二楹。
青砖砌筑,檐下施斗拱,檐檩、额枋上绘有云龙、异兽、云纹、海水、花卉等彩绘。
殿内塑海神娘娘,即天后等像。
民国十九年(1930)《盖平县志》曰:“天后宫……辽宁则以我盖平为最名,昔以西河口岸为南北省,海上交通之中枢,轮蹄丛集,舟帆交并,故我邑执三省商业之牛耳。
因之一城中有同一之海神庙三,首曰福建会馆(天后宫),二曰三江会馆(天后宫),三曰山东会馆(天后宫)。
”“雍正八年恭遇谕旨,赐额凡天下原建有天后祠宇,择其规模洪厂者,令照例春秋致祭。
”东西配庑为偏殿,大木架硬山式建筑,面阔各六楹,进深三楹。
内为商会及同乡集会接待之处。
是时,远梓近邻,商讨疑难,洵里苦乐、宴席欢娱,畅叙桑梓。
客厅:位于正殿西侧,大木架硬山式建筑,面阔八楹,进深三楹。
为旅盖同乡住宿之所。
山门三楹硬山式建筑,左右为钟鼓楼,山门前过街建四角攒尖式戏台一座。
整座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巍然。
每岁三月三至九月九为会期日,是时馆内外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山西会馆位于盖州城东门外财神庙东隅,今盖州市鼓楼办事处东市社区东市幼儿园院内,清乾隆六年(1741)建。
会馆坐北朝南,呈规则长方形,有正殿三楹,东西配庑各五楹,后殿五楹,耳房六楹,钟鼓楼二座,戏楼一座,大门三楹,四周青砖围墙,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
山西馆会是山西籍旅盖同乡集资修建的,因馆内供奉关帝亦名关帝庙,民国三年(1914)改为关岳庙。
解放后会馆被毁,现只存后殿五楹。
原会馆规模浩大,布局有序,宏伟壮观。
是盖州地区著名的四大会馆建筑之一。
整座建筑为大木架砖石结构,基础为花岗岩条石台基,墙壁为青砖砌造,古式门窗,屋顶覆青瓦。
戏台、山门、正殿、钟鼓楼为歇山式。
后殿、配庑、耳房为硬山式。
各建筑瓦顶、屋脊皆有镂空、浮雕鸱吻套兽等装饰,屋檐、斗拱、额枋等施以雕刻及彩画。
戏台:戏台建在会馆前广场南侧,台基为方形花岗岩条石砌筑,有台阶通上。
戏台为亭式四角翘檐式建筑,四根金柱挑梁,歇山顶,戗脊端皆有套兽。
四周檐下有斗拱,额枋突出,并绘有云龙、异兽、云纹、花卉等彩画。
山门:建在花岗岩条石台基上,前后门三级台阶通上。
面阔三楹,进深三楹。
歇山式建筑,四角远挑,飞檐翘脊。
正脊浮雕四龙戏珠,脊中施三尊藏塔,两端施鸱吻,垂脊施腰兽,端部各施套兽一组。
殿前廊式建筑,前后各有檐柱四根,金柱四柱。
檐柱:金柱间有月梁。
柱石为复鼓式。
檐柱间皆有雀替装饰。
前后檐下有斗拱,额枋上绘有彩绘。
檐前门楣上悬金字楷书“山西会馆”四字长方形匾一块。
山门台阶前各立石狮一个,神态高大威猛,山门两侧各有挑檐耳门及院墙。
钟鼓楼:山门东西两侧建有钟楼、鼓楼。
钟楼、鼓楼建在花岗岩砌高台之上,四周有花岗岩石雕围栏。
台内有台阶通其上。
台上建亭楼,两楼皆大木架歇山式建筑。
四根金柱挑梁架檐,柱角皆有雀替。
檐上瓦顶四脊高翘,正脊两端施鸢吻,垂脊、戗脊各有套兽。
钟楼内正梁上悬吊铁铸大钟一口,钟上铸“山西会馆”铭文,鼓楼内置鼓一面。
正殿:正殿为关帝殿,大木架歇山式建筑,建在花岗岩石台基上,开前后门。
殿面阔三楹,进深三楹。
殿正脊浮雕四龙戏珠。
脊两端施鸱吻,垂脊施腰兽,翘脊各施套兽,殿面四面披坡,青瓦覆面。
殿前后各有檐柱四根、金柱四根。
柱间皆有雀替馐,前后檐下有斗拱。
明次间皆有平身斗拱,额枋上绘有云龙、异兽、花卉等彩画。
殿内塑关公像。
前檐下正中悬有“关帝殿”匾额一块。
后殿、配庑、耳房等皆为大木架硬山式建筑,乃会馆办公、集会及本籍客商临时休息、住宿场所。
山东会馆位于盖州老城区北关东里路北侧,清乾隆三十五年(1696)建,“文革”初期被毁。
原会馆坐北朝南,呈规则长方形,整个建筑由后殿、正殿、天后宫即娘娘殿、配殿、钟、鼓楼、山门(戏台)、影壁等组成。
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
山东会馆是由山东籍旅盖同乡集资修建的,因馆内塑天后(海神娘娘)亦称天后宫。
又因山东会馆地处盖州古城北端,因也亦称北会馆。
后殿:即关帝殿。
面阔三楹,进深两楹。
内塑关公、周昌、关平等。
左右配殿各两楹,东西寮房各三楹。
正殿:即主殿为娘娘殿,亦称天妃宫、天后宫。
面阔五楹,进深五楹,大木架卷棚式建筑。
正殿建于花岗岩石砌平台之上,前后门,有台阶上下。
殿身青砖砌筑,殿顶灰瓦覆面。
檐间斗拱、额枋、雀替皆彩绘,美仑美奂,色彩斑斓。
檐前后红漆檐、金柱各24根。
门窗古式风格,廊间施木栏。
内中塑海神娘娘即天后。
两侧塑其他神祗。
配殿:正殿东西两侧为配殿,东曰龙王殿,西曰药王药,皆为五楹。
龙王殿内塑四海龙王。
药王殿内塑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等。
东西配殿皆歇山式,青瓦顶,檐前红漆檐金柱各6根。
檐下梁、斗拱、雀替均雕饰花卉禽兽,色彩斑斓,玲珑剔透。
钟鼓楼:位于配殿之南邻,东曰钟楼,西曰鼓楼,楼内各悬钟鼓。
山门,也称戏楼。
两层大木架歇山式建筑。
双层檐,四角斜挑,飞檐高翘。
一层外为山门,内为寮房。
二层外为封墙,内为戏台。
戏台高约8米,面积约100平方米左右。
分前后两部分,前为舞台,后为化妆间。
舞台四角各竖1根红漆抱柱。
抱柱栏檐间施透雕等装饰。
山门两侧各一角门,歇山式结构。
角门两翼连墙各为二间寮房,青砖砌筑,灰瓦覆面。
福建、三江、山西、山东会馆,既是沿海几地旅盖同乡商贾等聚会、议事之所,亦是几地同乡商贾等年节聚会娱乐之处。
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等馆会日,各会馆都要邀请当地或外地著名戏班唱几天大戏,届时老少咸集,热闹非凡。
尤其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财神日、正月十五日、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日、五月十三关帝磨刀日、六月二十四关帝诞辰日、九月十九日观音出道日等,各会馆除举行隆重祭祀仪式外,还要举行灯会、高跷、旱船、狮子舞、皮影、唱戏等娱乐活动,届时往往鼓乐喧天,游人如潮,通宵达旦,灯火辉煌。
福建会馆、山东会馆、山西会馆亦为盖州清代、民国、解放前后著名的集市贸易和年货市场。
每逢大集日,各地客商蜂拥而至,热闹非凡。
适时林林总总的摊床,形形色色的商贩占满整条街道。
各种生产资料、生活用品比比皆是,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嘈杂一片。
福建会馆、山西会馆、山东会馆因其地理位置,亦是各时期政府和民众大型集会、活动和会议之所。
新中国成立后,福建会馆、山西会馆、山东会馆一段时间亦成为县委、县政府各种会议、学习班活动场所。
1965年后,各会馆陆续被毁坏,山东会馆部分建筑直到1980年后才被拆毁。
(作者单位:盖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本文选自《营口春秋》2016年第3期如果您对营口的历史文化感兴趣或是手中有相关资料,欢迎您投稿到营口市史志办编辑的《营口春秋》期刊,与我们共同讲述营口的历史故事!邮箱:yingkouchunqi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