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尚圈,有一句名言:“翻看你奶奶的衣橱,说不定能找到今年流行的款式。”这句话的意思是,很多最流行的设计其实都是从几十年前的元素中寻找灵感,经过或多或少的处理,又重新成为一种新的潮流。颜色也是时尚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关于颜色的词,“高级灰”、“雾霾蓝”之类的名字就会层出不穷,这让很多不关注潮流的人甚至有点不解: 高级灰有多高级?为什么雾霾颜色不是灰色而是蓝色?就连国际色彩权威 也联手设计师 JASON WU 推出了全新的灰色“JASON WU Gray”。彩通上一次与第三方合作推出定制色是大名鼎鼎的“蓝色”。 当低饱和度迅速被追捧的颜色越来越多,来不及说出它们的名字时,人们发现这些低饱和度的色彩系统实际上出现在20世纪初。这个色系源于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所以被称为“莫兰迪色”。
低饱和度柔和的颜色是首选
20世纪初,莫兰迪在教堂和大学画了几十年的瓶子和罐子,他不应该想象他制定的颜色体系会在几十年后掀起一波时尚浪潮。莫兰迪的一生可谓“低调”。他既没有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获得最高奖项的梵高那么穷,也没有毕加索那么引人注目,也没有活着在卢浮宫看到他的作品。搜集。用现代的话来说,莫兰迪是一个“铁血宅男”。他出生于博洛尼亚,在博洛尼亚学习绘画,并在博洛尼亚任教。事实上,他一生只出国一次——在苏黎世看艺术展,除了在意大利的一些简单旅行,莫兰迪几乎一辈子。在家乡过着简朴的生活,即使他的作品获奖后,也有不少画商想与他合作,但大多都被他拒绝了。在他心中,艺术就是他的家人,他的妻子,甚至是一切。在莫兰迪的创作生涯中,大部分的画作都在描绘生活中最简单的物品——杯子、盘子、瓶子和罐子,也许这些生活中最温暖的物品给了他色彩。灵感:莫兰迪用灰色调中和了鲜艳的色彩,让色彩的饱和度变低。原本浓烈的色彩,在灰色调之后,似乎蒙上了一层雾气,冲击力并没有那么强烈,反而。让色彩变得温柔优雅,人们看到这些色彩后不会感到疲倦,还会从中感受到一丝温暖。而这种柔和的色彩减少了视觉冲击力,削弱了对人情绪的强烈冲击——危险或强烈的红色、神秘的紫色、忧郁的蓝色,可以营造去饱和后的宁静祥和,神秘而深邃的氛围,让人感到舒适优雅,情绪化的人看完会释然,情绪低落的人看了会心安。
莫兰迪的艺术提供了一种非常温和的精神安慰。评论家认为,莫兰迪的画作专注于小主题,但反映了整个宇宙的状态。
艺术家巴尔蒂斯曾这样评价莫兰迪:“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中国画的欧洲画家,他将笔墨保存到极致,别有一番境界。”
在中国社交网络上,莫兰迪因为一部名为《延禧攻略》的古装电视剧而“刷榜”。与以往的宫廷剧相比,这部剧在宣传的时候号称在服装、化妆、道具上花了不少钱。实际影片的质量确实值得投资。剧中人物的服装造型精美。与传统宫廷剧中的高饱和度色彩服饰相比,《延禧攻略》中的服饰色彩以精致优雅为主,搭配柔和的服饰色彩。灰色滤镜充满了“高级感”。人们搜索颜色的来源,将“尘土飞扬”的莫兰迪色“挖”出来,为“高级灰”、“雾霾蓝”等不知道如何形容的颜色找到了归宿前。事实上,《延禧攻略》中的服装颜色并不是标准的莫兰迪色,而是一种中国传统色彩,比如:肉粉混曙红、藤黄和水、酞菁蓝、藤黄和墨色蟹蓝青色制成,花青和墨水制成的月白,酞菁蓝和花青制成的靛蓝等等。与莫兰迪的亮灰色调相比,中国的传统色彩由于大多是用墨来调制的,所以显得更加沉稳。不过,无论是传统色还是莫兰迪色,这种低饱和度的颜色对于今天的人来说确实充满了“高级感”。那么,这种“高级感”从何而来?
“先进”时代的演变
其实,“奢华感”并不是颜色本身,而是不同人群基于不同文化历史环境和个人经历所产生的高端色彩联想。这是由时代变迁、科技发展、文化潮流乃至不同时代的媒体手段所决定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无论是拉斐尔还是提香,他们都将圣母玛利亚画成华丽的胭脂红和蓝色,因为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高级的颜色。为什么这两种颜色在当时是最高级的?答案很简单——昂贵。当时,为了达到视觉效果上的深蓝色,需要用青金石将其磨成粉末,再与其他添加剂混合。青金石是一种珍贵的宝石,而且价格极其昂贵——据说当时青金石的价格是黄金的两倍,所以当时的画家们对蓝色的使用极为谨慎,甚至到了“只像圣母玛利亚一样高贵纯洁。到了使用如此昂贵的蓝色的地步。胭脂红也是来之不易的。据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在美洲发现了胭脂虫,将它们晒干后制成了用于绘画的红色。大洋彼岸的颜料价格自然很高。因此,胭脂红和蓝色成为了高端的象征,而只有圣母才能使用的颜色也成为了身份的代表。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高级色”。 ”。
在文艺复兴时期提香和拉斐尔的作品中,圣母玛利亚身着华丽的胭脂红和蓝色。
在莫兰迪时代,莫兰迪在当时还算不上高级色。 20世纪初,印象派风潮盛行,鲜艳明快的印象派色彩成为潮流。当时,摄影技术的发展对绘画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毕竟高级色,新技术带来的传统技术恐慌,在人类历史上非常普遍。从写实的角度来看,绘画并不比摄影好。在那个时代,后印象派画家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桎梏,强调主观精神的表达。作为当时对抗黑白相机的最重要武器,强烈而大胆的色调尤其受到追捧。由于艺术的影响,这些色调也成为了当时的“高级色”。
1920年代和193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现代主义风格进入了历史舞台。工业化材料本身的颜色成为当时流行的颜色。虽然没有刻意调整颜色,但原材料本身的颜色代表了对机械化等先进技术的颂扬,以包豪斯学派为代表的现代主义风格最为推崇。 “高级颜色”。
包豪斯风格的建筑设计。
1950 年代,随着二战的结束,现代艺术的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趋势和先进的色彩变化更加频繁。 “高级颜色”。 1960年代和1970年代,波普艺术的流行让明亮、碰撞的色彩再次成为潮流,迷幻和跳跃的配色是那个时代的主要色彩体系。 1980年代,具有科幻感和高饱和度的荧光色阵列再次成为时尚界的宠儿。大家关注的“流行趋势”。
波普艺术拒绝高级题材,它从流行文化中汲取符号。
千禧年后,随着商品的极大丰富和消费主义的盛行,色彩变化的趋势越来越快。过去10年的趋势现在是一年甚至一个季节。多变的流行趋势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很多人觉得自己被物质欲望所支配,被商品包围着。因此,人们希望解放自己,跳出复杂的物质社会,脱离复杂的环境,沉下心来反省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生活。 “简化形式,突出自身存在”,在这一理念下,极简主义思潮开始形成。从性冷淡到侘寂,这些美学都是极简主义思维的产物。
简单、朴素、有质感,可以让自己冷静地审视自己的心,审视自己的心,才能感受到自己的温暖。结合各种元素后,人们发现莫兰迪低调、优雅、有质感。颜色简直就是这种风格的完美搭配。极简风格代表克制,但克制下隐藏着更高层次的欲望,低饱和度意味着它在不需要哗众取宠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释放自己的魅力。这简直就是为“高端”量身定做的组合,难怪莫兰迪能引领潮流。
现代科技助力色彩美学
莫兰迪的“高级感”也与现代印染技术的水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并不是说饱和度低就显得高级。没看到“包王”爱马仕的专属色——“爱马仕橙”是一种很饱和的颜色。谁会认为爱马仕不先进?而《爱马仕橙》也不是什么杰作。
二战前,爱马仕的包装是灰白色的,由模仿猪皮的硬纸板制成。随着二战的爆发,生产逐渐陷入停顿,爱马仕在包装库存耗尽后也找不到生产厂家生产。无奈之下,爱马仕只能用当时工厂里唯一剩下的橙红色硬纸板作为包装。本以为这种高调的颜色不会受到大众的喜爱,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一方面,这种亮橙色在战争中给人一种温暖和希望的感觉,另一方面,这种橙色与爱马仕皮具的色调相得益彰。因此,二战结束后高级色,爱马仕为了纪念物质匮乏的时代,将所有产品的包装都改成了这种颜色,并逐渐演变成时尚界永恒的经典——爱马仕橙色。但是为什么同样的高饱和度颜色,有的看起来很高级,有的看起来不太高级呢?其实和材质有很大关系。
爱马仕橙色围巾。
高饱和度彩色印染相对简单易操作。所以很多低端产品喜欢用高饱和度的颜色来降低成本,而低成本往往意味着用料差,色彩工艺比较粗糙。饱和度高的颜色自然很抢眼,“不高级”。然而,许多昂贵的奢侈品牌也使用高饱和度的颜色。一方面,材料本身经过精心挑选。另一方面,设计师反复推敲要搭配什么颜色。印染工艺自然会显得精致高端。而且,奢侈品在使用高饱和度色彩的时候,在宣传推广、T台走秀等方面都经历了好几层筛选,剩下的就是那些受到时尚人士和市场判断洗礼的人,并获得了“法官与观众”的认可,当然没有廉价感。
将目光转回莫兰迪颜色,您会发现它正好位于“劣质”和“选择”之间的中间地带。随着印染技术的发展,低饱和度颜色的使用逐渐成熟和稳定,低饱和度颜色对材料本身并不挑剔。一些成本相对较低的材料,由于加入了莫兰迪色,其质感更加突出。 ,以及莫兰迪色中灰色调带来的朦胧感和一点颗粒感,让材质和色彩结合得很好。适度、舒适、朦胧、不咄咄逼人,这些标签自然地将两者统一起来。让商家更愿意选择这种颜色来打造产品,观众也愿意被贴上莫兰迪色的这些“标签”,所以“高级色”这个名字就像一个纽带,连接着商家和消费者。总之,这种色彩系统已被广泛认可,具有高端美学。
终极追求成就了“克莱因蓝”
然而,时尚和潮流就像一张孩子的脸,莫兰迪的潮流并没有退去。 “克莱因蓝”成为了潮流的“新宠”,占据了货架上原有的位置。莫兰迪的位置。克莱因蓝不是新发明的颜色。和莫兰迪一样,克莱因蓝诞生于 20 世纪中叶。
伊夫·克莱因正在写作。
1960年,波普艺术家伊夫·克莱因在1960年的米兰展览上展出了八块相同尺寸的单色板。每块板上都覆盖着蓝色颜料,这就是“克莱因之蓝”正式出现在世人面前,为克莱恩第一次把这种蓝色称为“绝对蓝”,它是最纯净的蓝色,象征着天空、海洋和空气、深度和无限、自由和生命,是宇宙最本质的颜色,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颜色。展览的同时,克莱恩为这种蓝色申请了专利,“国际克莱恩蓝”这个名字正式诞生了。
其实,在“克莱恩蓝”诞生之前,克莱恩也经历过失败。克莱恩原本是柔道选手,1954年逐渐转向艺术领域,以拒绝世俗、大胆创新的风格创作艺术。在“将色彩从线条的牢笼中解放出来”的理念驱动下,克莱恩创作了艺术。因为开始了他的“单色艺术”。他的作品在画布上充满了单一的颜色,这对他来说是唯一可以“看到绝对可见的东西”的绘画方式。对普通人来说,这些单色的画作不像是绘画,只是彩色的画布而已。不出所料,当克莱恩带着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橙子》参展时,遭到了主办方的无情拒绝。克莱恩评论道:“这件作品还真不够用。如果你能接受至少一点点,甚至一点点其他颜色,我们可能会同意展示它。但如果只有一种颜色是不可能的……” 然而,这种拒绝并没有让克莱恩退缩,而是让他坚持了自己的单色艺术。经过自我反省,他决定放弃其他颜色,全力以赴画蓝色。
后来,克莱恩在一位材料商朋友的帮助下,将群青粉末掺入合成树脂中,最终调配出他想要的蓝色。他选择了一块质地非常细腻的细织棉布作为画布,然后在棉布的表面覆盖了一层牛奶,最后迅速用剧烈搅拌的蓝色在画布上涂上了颜色。这样的处理,让整幅作品看起来只有蓝色,但在一张平坦一致的画面中,棉布和颜料组成的小颗粒和褶皱就像大海上的小浪。观看这件作品就像从飞机上往下看。像大海,平静,深沉但不死板。随着米兰艺术展的大获成功,“克莱因蓝”迅速成为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宠儿。 “克莱因蓝”诞生仅仅两年后,1962年,伊夫克莱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但他留下的“克莱因蓝”却成为了经典色彩。凭借这种蓝色,克莱因与安迪·沃霍尔、马塞尔·杜尚和约瑟夫·博伊斯一起成为 20 世纪下半叶对世界艺术做出最大贡献的四位艺术家。
Yves Klein 创造的蓝色被誉为“绝对的蓝色”和“世界上最纯净的蓝色”。
虽然《克莱因蓝》在艺术界的地位很高,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由于饱和度高,《克莱因蓝》乍一看并不讨喜,反而会有一些眼花缭乱的感觉。苹果手机也因为“克莱因蓝”配色而“翻车”。在光面的手机材质下,即使有苹果顶级工业设计加持,“克莱恩蓝”配色的苹果手机看起来依然很廉价,不少网友甚至用垃圾桶、拖鞋、扫帚蓝和苹果手机对比,吐槽关于这种配色方案的便宜。虽然在手机领域遭遇了“翻车”,但在服装、设计、家装等领域,“克莱因蓝”牢牢占据“高端”的位置,是名副其实的“色彩” top”,甚至有人说,如果一个女人的衣橱里没有一件“Klein Blue”连衣裙,她就不好意思出来参加派对了。
颜色也有“规则”
从莫兰迪到克莱因蓝,这些“高端”的流行色是谁造的?事实上,流行的颜色真的是“公式化”的。
国际流行色协会、色彩营销集团、美国色彩协会等组织,经过专家委员会讨论和投票,选出几组颜色作为未来1-3年的流行色趋势。后来,国际色彩标准组织发布了流行色的色卡,供设计师和艺术家参考和推广。所以,正如电影《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中的对白所说,“你认为自己挑的颜色,其实是经过无数人筛选加工,让你选择的颜色。”
虽然时尚色彩看似“专家挑选”,但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例如:之所以选择“青草”作为2017年的流行色,是因为2017年经济低迷、英国脱欧、环境污染等问题带来了很多负面情绪,而“青草”可以让人联想到绿色植物,从而达到缓解紧张的目的。 2019年流行的颜色“珊瑚橙”代表着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警惕。我们希望用珊瑚一样的颜色来提醒人们,珊瑚群正在因海洋温度升高而死亡,我们希望用颜色来唤起人们对环保的关注。
触动人心的2017“草绿”、2019“珊瑚橙”、“奇马蓝”。
无论是“高级色”还是“流行色”,其实都是别人选择、制定和给予的。趋势是一回事,但适合你是另一回事。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颜色?在著名的短片《爱、死、机器人》中,一个名为《奇马兰》的故事或许会给我们答案。
故事中,有一位名叫齐马的画家,名扬四海,名扬四海。在一次无心的创作中,他调制出了一种触动灵魂的蓝色,所以他开始只使用这种蓝色。从绘画、建筑,甚至以宇宙为画布,用这种蓝色画出星星,人们以他的名字将这种蓝色称为“奇马蓝”。紫马在用这片蓝色进行创作的同时,也开始寻找自己的“本心”。在他的最后一场演出中,他告诉了世界一个真相:他原本是一个简单的清洁游泳池的机器人,但随着他不断更换主人,他不断升级,直到他有了头脑,成为了一位世界知名的艺术家。 “奇马蓝”之所以能触动他的灵魂,只是因为当初他还是泳池清洁机器人的时候,泳池瓷砖的颜色就是这种蓝色。自从他被造以来,他就一直沉浸在游泳池的清洁中。这种蓝色就像是他成长的温床,也是他作为机器人感受到的最原始、最原始、最轻松的颜色。故事的最后,奇马逐渐分解了机器制造的身体,心智逐渐退化,变回了最简单的泳池清洁机器人,永远沉浸在“奇马蓝”的色彩中,永远沉浸在自己的在心里。
这个故事有很多解释。但就颜色而言,最发自内心的属于你的颜色是你自己的“奇马蓝”,是自己的“高级色”,是大家决定的,不是别人给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奇马蓝”,希望你能找到。
本文发表于2022年第9期世博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