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影响能源格局的发电玻璃,让美国印度急红了眼,却在中国成功问世”的消息近日在网络上传播。
“发电玻璃”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黑科技”?它的成功问世又会对全球能源领域产生多大的影响呢?经了解,原来这种“发电玻璃”又叫碲化镉太阳能电池,它并不是什么新颖的发明,也不是真正意义上让玻璃发电,而只是在两块普通玻璃之间,均匀的涂抹一层4微米厚的碲化镉光电材料,使原本绝缘的普通玻璃变成了可导电的导体。
换句话说,发电的是薄膜而不是玻璃,这种技术是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中的一种,在国际上早已实现量产。
“发电玻璃“旧闻翻炒而上述新闻实际上是旧闻,碲化镉太阳能电池既非刚刚问世,也并非于最近有突破性进展。
此时被重新翻炒的原因可能与近期光伏行业大火、多晶硅价格暴涨以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有关。
早在2017年11月,网上就有过大量关于某团队在此项技术方面的宣传。
其中不乏”中国又一位‘钱学森’“等用词,并称“发电玻璃”被誉为“挂在墙上的油田”。
在这些宣传中,仅用55秒,就能生产一块全世界最大单体面积的碲化镉“发电玻璃”,单片面积1.92平方米、重30公斤、年可发电260度至270度。
此前,国际上最大的单片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面积仅为0.72平方米,所以,在单体面积涂抹技术方面,该团队获得了世界性突破。
并且,1.92平米发电玻璃的光电转化效率能高达17.8%。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