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公布了社会融资数据,关于CPI、M2的解读已经很多了,我这里就不做赘述,只论述一个简单结论就是:M2暴涨,央行不断放水;但CPI低于预期,通缩隐忧渐渐浮现。
有的同学会问,央行大量向社会增发货币,按理来说社会上的钱是大量增加了,为什么还会出现没钱(通缩)的情况?我花100块在路边摊买了张煎饼,煎饼摊的老板用100块去装修了自己家的房子,维修工人用老板付的100块去西藏旅游,旅行社老板用维修工人付的100块炒股,等等,可以看到100块实质上在流转过程中发挥了400块甚至更大的作用,这里涉及货币乘数的概念,本质上讲,货币只有流动起来才是货币,如果货币不流动,那么就发挥不了任何价值。
举个例子,小明是深圳的一家个体工商户,主要经营电子封装产品,加工线路板出口到欧美。
今年受到疫情影响,资金链很紧张,正好赶上地方银行有放贷指标,必须低息支持私人企业,小明赶紧低息贷款。
于是乎,小明有两个选择,一是投入再生产,但眼下来看,欧美疫情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受到欧美社会舆论影响,很多长期合作的下游厂商也纷纷断了公司的合作关系,小明心里头渐渐产生了奇怪的想法:这一大笔钱为何不投入到利息更高的定期存款,或者,干脆贷款买套深圳的房子?于是乎,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深圳事件就由许许多多这样的套利者塑造了出来。
我们把这种货币在金融体系流转而不进入实体经济的现象叫做资金空转。
如果货币增长是由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内生性的信贷扩张产生的,那就是健康的货币增长,反之,如果是由央行大放水,并进入空转,那么就是货币超发。
因此,在实体经济受挫,消费欲望不强的环境下,大量货币其实是被消灭了,增发的资金没有流入实体经济,未来钱会越来越难赚。
而且,最坏的情况是,在经济逐渐恢复后,资金开始在社会流转,现在增发的货币就会如洪水一般袭来,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你我手里的钱都不值钱了,造成一波财富贬值。
作为个体,如果出现上面所说的悲观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好自己现在的流动性,等待危机中的低点,这一点我也在之前的文章中详细论述过。
不要浪费每一次危机给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