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南京3月6日电(杨振)在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新语境下,江苏宿迁去年交出了不俗成绩单: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18亿元、增长1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94.2亿元、增长11.5%,主要指标增速处于合理区间、位居全省前列。
“我们坚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同向发力,一方面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优化产业要素配置,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调整企业生产结构;一方面抓好有效投入这一关键,全面践行‘四海’意识,全力抓好招商引资、扩大开放、园区建设,为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的外部动力。
”谈起成绩单背后的力量源泉,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如是说。
刚刚迈入工业化中期门槛的宿迁,深知新型工业化任重道远。
近年始终恪守“以工兴市、产业强市”第一方略,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打出产业集聚、企业转型、新增长点培育的组合拳,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双新一特”聚力 产业抱团崛起1月26日下午,江苏黄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首批自主生产的洗衣机下线,标志着宿迁市白色家电产业链又一次得到拉长、补齐,也意味着宿迁打造“中国白色家电产业第五极”的目标又向前迈进一大步。
作为智能家电产业发展的后起之秀,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集聚格力大松生活电器、双鹿上菱电器、东贝机电等13个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关联配套项目。
智能家电只是宿迁市域“双新一特”产业之一。
具体而言,“双新一特”产业体系是指,推动智能家电、绿色建材、功能材料、智能电网四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四大新型产业规模发展,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电装备、家居制造四大特色产业转型发展。
与此同时,宿迁各县区围绕“2+1”产业定位,按照“引龙头、聚配套、成集群”的模式,“集群承接、沿链引进”的思路,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方向,在形成全产业链上下功夫,在建链壮链强链上做文章,打造了一批产业集聚度高、区域竞争力强、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
去年,四大特色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50亿元、370亿元。
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就是推动存量的转型升级,主攻点就是推动增量的集聚突破。
基于这一理念引领,去年初以来,延续多年的“全员招商”被园区招商、专业招商、产业招商“三位一体”的全新招商模式所取代,市直部门的招商引资任务被取消,但帮办服务的传统没有丢,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跟得更紧了。
深入推进“三位一体”招商,牢固树立“四海”意识,宿迁去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70个,新开工121个,新竣工49个。
同时,将招商视野拓展到欧美和日韩,以德国为主的对欧招商局面全面打开,全市新批外资项目平均投资额达3383万美元、增长72%。
“四大行动”给力 补上工业短板“现在如果我们没有矿石了,一分钱不用掏,力勤公司就把矿石运过来了,因为我们现在是一家人。
”宿迁翔翔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兴虎打了个比方,“就好比没米下锅了,当家人就会给粮食。
”翔翔实业经营业绩曾一度下滑,去年与浙江力勤投资有限公司实施重组后,解决了每年400万吨原材料供应问题。
企业由此化解了存量“包袱”,收获了增量财富,当年实现产值近20亿元。
翔翔实业的蜕变正是宿迁依托“511”工程去产能的微观缩影。
建市以来,宿迁始终把抓工业、抓产业作为第一方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
然而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总量不大、实力不强、结构不优,工业化程度还很低、新型工业化道路还很长。
在2014年9月—10月开展的“五新”大调研、大讨论活动中,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多次深入基层调研,为经济发展把脉看诊,提出把工业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现有企业转型升级。
“后发地区和先进地区在转型发展上,面临同样的迫切要求、处在同样的重要位置上,而且后发地区在转型发展上付出代价可能还要比先进地区更小,所以我们现在就要走好转型发展之路。
”在多个重要场合,魏国强旗帜鲜明地提出。
坚定补短板,宿迁确立了一条思路——大力实施企业培育“511”工程,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股改上市、规模发展等方式做大做强,在转型中提升创新力、生产力。
去年初,宿迁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工业企业转型发展的意见》,确定了“511”工程的具体目标,为企业转型描绘了路线图、时间表。
同时,加强政策、资金兑现落实,为企业送去“政策箱”———对签订兼并重组合同后的一年内,以自有资金新增设备投资超过2000万元并实现投产达效的企业,给予设备投资额3%的奖励,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设备投资超过1000万元的传统产业技改项目,给予设备投资额4%以内的补助,每个项目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对在沪深股市及海外上市的企业,完成股份有限公司工商登记的补助50万元,报会后补助100万元,成功上市后再补助100万元……多措并举、多点发力,宿迁“511”工程成绩亮点纷呈:去年,完成兼并重组企业59户,300户超千万元技改项目累计投资177.9亿元,新增挂牌上市企业7户、股改企业20户,新增开票销售收入超2000万元企业280户。
项目点燃引擎 澎湃经济动能春暖花开之际,宿迁大地上鏖战大项目、拼抢大项目的热潮滚滚。
稳定经济增长、加快转型升级,必须依靠一个个高质量的增长点来拉动,必须依靠一个个高端项目来支撑,宿迁深谙此道。
2016年,宿迁全市共编排300个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1947.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53.9亿元。
在项目推进中,该市恪守“三服务三促进”活动的主旨理念,以“马上就办”硬作风将“行政审批成本”和“时间效率成本”降到最低。
“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组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推进机制和四级会办机制,更将责任层层传递。
除了全程帮办,在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上更是鼎力支持。
宿迁各地、有关部门及时梳理项目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积极为项目建设营造宽松的环境,全力保障省、市重大项目要素需求,破除瓶颈制约。
项目引领、产业支撑,在做强实体经济同时,宿迁更善于从大众创业中挖掘增长点,加快构建以电子商务为重点的网络经济产业体系。
去年,成功举办2015中国“互联网+创业”大会,持续开展网络创业大赛,推动电子商务与工业、农业、创业相结合,全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460亿元、增长74.9%,电子商务产业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
作为农业大市,宿迁的“三农”工作也积极拥抱互联网。
“一村”培育“一品”、“一品”做响“一店”、“一店”致富“一片”的新业态,不仅打造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新渠道。
“一村一品一店”建设经验全省推广,“宿迁农三品”“缤纷泗洪”等地方特色平台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额35亿元、增长75%。
新春开新局,新年启征程。
今年,宿迁将深入实施“百千万”网络创业培训计划,加快新型孵化器建设,高标准打造市县乡村四级网络创业载体,真正让想创业者低门槛进入、初创业者低成本运营、创大业者低风险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