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着东成红木读国学】《所谓宋式美学,以李诫的营造法式为标志》在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记载,李诫的营造法式成为“宋式美学”成形的标志。
文字是半文言写的,我们划重点如下:1.在公元1103年(宋徽宗崇宁二年),李诫组织编撰了《营造法式》。
对宋朝的建筑规制作了统一标准,对比宋代、辽代早期的建筑手法,截然不同。
2.宋朝初期,禀承唐末和五代的作风,在建筑结构上崇尚“硕健质朴”。
就是高大而朴实。
3.公元976年至公元1101年(宋徽宗即位之初),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国家大兴土木,营建旺盛,木造规制迅速更新迭代。
4.李诫的年代,不再推崇高大雄伟,变成小巧精美,建筑和家具走向雕刻和注重装饰;风格崇尚华丽多姿,现存山西榆次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之永寿寺雨华宫,和太原天圣间(公元1023-1031年)之晋祠等,都是代表作。
这就是宋式美学之典型风格。
【李诫何许人也!】李诫(1035年—1110年),字明仲,郑州管城县(今河南新郑)人,北宋著名建筑学家。
曾主持修建了开封府廨、太庙及钦慈太后佛寺等大规模建筑,编写了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著作《营造法式》。
他除了主要从事建筑工作外,还一度当过虢州知州,在地方很有政绩。
李诫一生曾有多方面的著作,但均已散佚失传,只有他于绍圣四年(1097年)奉旨编修的《营造法式》一书得以留存。
因为这本书,他可以万古不朽。
《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最完善的土木建筑工程著作之一。
成书于公元1100年,(原名《元祐法式》)编了3年,又3年后,于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颁行;所以又称为崇宁法式。
全书共三十四卷,分释名、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等五部分。
成为当时官方建筑的规范。
其中第一、二两卷是对土木建筑名词术语的考证及定额的计算方法;第三至第十五卷是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等十三个工种的制度,说明每一工种的选材、加工方法及各构件的相互关系和位置;第十六至第二十五卷规定了各工种的劳动定额;第二十六至第二十八卷规定了各工种的用料定额;第二十九至第三十四卷是图样。
纵观全书,纲目清晰,条理井然。
【价值所在】书中提出了一整套木构架建筑的模数制设计方法。
《营造法式》规定,凡设计和建造房屋,都要以“材”作为依据。
“材”有八个等级,可以按房屋的种类和规模来选用。
中国古代的技术书籍,多重文字,很少图样。
而《营造法式》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附有非常珍贵的建筑图样,开创了图文并茂的一代新风。
附图共占六卷,凡是各种木制构件、屋架、雕刻、彩画、装修等都有详细图样。
这些图样细腻逼真,丰富多彩。
其中既有工程图,也有彩画画稿,既有分件图,也有总体图,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工程制图学和美术工艺的高度水平。
这些图样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清楚地理解文字表达的内容,而且可以使人们从中看出当时建筑艺术风格。
【高度评价】《营造法式》具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它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的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朝水利工程技术中关于筑城部分的规定,几乎和《营造法式》的规定完全相同。
明朝的《营造法式》和清朝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也吸取了其中很多内容。
《营造法式》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其中许多经验和知识到现在还有重要参考价值。
正因为这样,它受到了国内外建筑学界的高度重视。
【祖师爷】(北宋建筑学家李诫)李诫编写了《营造法式》建筑巨著,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划时代创举,是营造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
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
对后世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诫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伟大的建筑科学家,李诫也成为中国古建筑界所供奉的祖师爷。
(跟着东成红木读国学;图为东成红木家具制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