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市场越来越全球化,这是一种趋势。
在中国任何本土企业管理者他们的眼光不仅仅放在中国,而是全球。
西方品牌要想来中国发展首先先要取个中文名,而中国品牌要想打进西方市场肯定也缺少不了一个好英文名字。
中国品牌要想走出国门,好的英文名至关重要,如不重视可能会成为自身品牌走向世界的主要障碍。
中国企业应该将业务和品牌命名聚焦,并采用多品牌战略。
下面是先知品牌定位给准备走出国门的中国品牌一些的建议,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不要吝啬使用多品牌战略:先知中国认为中国品牌最大的问题是延伸过广。
当一个企业进入很多业务时,而把品牌放到越多的产品上,代表的意义就越微弱。
先知中国命名网认为,当企业进入不同业务领域时,要奉行多品牌战略。
这并不是中国企业擅长的,它们往往进入几个或者十几个业务单元时,仍采用一个品牌。
企业在两种情况下面临多品牌战略的选择:当现有品牌占据所在品类的主导地位的时候,企业应该主动分化,推出第二品牌;当企业有机会在新领域开创新品类的时候,应该推出第二品牌。
当然,实施多品牌战略的真正动力源自多品类的发展推动。
科龙集团的品牌布局是企业管理层误解多品牌战略的典型例子。
按照规划,科龙代表高端冰箱和空调,容声代表中端冰箱和空调,康拜恩代表低端冰箱和空调,华宝是策略性品牌。
这是典型的自内而外的品牌规划思路,丝毫没有考虑各个品牌所处品类的竞争情况和分化机会。
企业通常认为,旗下的各个品牌应该保持统一性和系列性,可以让消费者一眼就可以认出这几个品牌同属于某个企业,从而可以互相支持,“协同发展”。
正确的做法恰恰相反,多品牌之间应该互相保持差异性和独立性。
首先,在命名上,应该尽量回避“家族”特征。
错误的观念认为保持家族特征可以达到壮大品牌家族的效果,但实际情况恰好相反。
同时,在视觉上也要保持独立性。
例如凌志没有使用丰田的LOGO,奥迪也没有使用大众的LOGO,因为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市场,需要有独立的识别。
在色彩、包装等其他方面也应该保持独立性。
让新品牌看上去像新品类:先知中国命名网认为,企业建立的新品牌应该让自己看上去像一个新品类。
发现一个新的市场、有一个最新的点子还远远不够,必须要经历品类化的过程,才能够在心智中扎根。
首先要确立竞争对手。
确立竞争对手和开创新品类一样关键。
任何品类必然有竞争对手,否则无法成功。
新品类通过针对原有品类展开攻击而进入心智,新品类把原有品类当成它的敌人,确定已有品类为竞争对手,进行攻击,才能达到移开既有品类、进入潜在位置的目的。
在美国,威士忌曾是美国销量最大的蒸馏烈酒。
尔后,杜松子酒成长为新大品类。
杜松子酒的策略就是把威士忌当成敌人。
其攻击要点是:威士忌是过时货,而杜松子酒是最“流行”的饮料。
一旦确定了竞争对手,新品牌要做的就是尽量站在竞争对手旁边。
宝马把奔驰当作竞争对手,它就把自己的专卖店开在奔驰专卖店的隔壁。
百事可乐把可口可乐当作竞争对手,百事就占据了超市中可口可乐旁边的货架。
站在竞争对手旁边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你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