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有两个西安的来客说:真羡慕你们的工作,还有这里的环境,一看就很有文化。
其实这是我们这边随处可见的优质古典家具给人的感觉。
我们哪有什么文化。
大红酸枝画案后来他们题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古代家具和现在仿古家具,是古人做的好,还是现在人仿制出来的好。
这是个挺有意思问题。
先来说说古代家具在古代的价值,有人考证过明代黄花梨家具在明朝时期价值和如今黄花梨的地位相当,以面条柜为例,一对黄花梨面条柜在当时价值白银千两,相当于当时一套四合院的价格。
也就是说在明朝时期黄花梨家具也是家具天花板。
为什么要讲价值,因为有价值的家具,工匠才会花心思去研究怎么把家具做好。
和如今一样,如果材质不值钱,花很多心思去研究家具做工就没有意义了。
(有黄花梨家具,工艺品的朋友,如果想变现的可以留言)黄花梨面条柜明朝时期中国家具尚未有流派之分,当时的家具制作,主要集中在以江苏省为中心的长江下游,这时候不论是皇宫里用的家具,还是官府私人用的家具,都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流向全国各地。
这就是“苏作”家具的起源,也是明式家具的起源,所以如今传世的明代黄花梨家具一定是产于“苏作”,换句话说,名扬中外的明式家具,即是以苏作家具为主。
当时苏作家具都是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往北京,所以散落在民间的明代黄花梨家具应该大部分都在运河沿岸。
苏作家具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明、清时期,有“天堂”美誉的苏州,是中国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
除了经济因素外,苏式家具的发展和风格的形式,还与苏州地区高度发展的文化艺术及特定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明式家具大家一定都知道这么一句话“苏州园林甲天下”。
去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人,联想到苏作家具,是否有异曲同工,相得益彰的味道,没错,这种感觉就是中国元素,也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文化,文化需以人传,人以文传,而明式家具无疑是文以物传了。
众所周知明清时期实行的是科举制度,重文轻商。
古人的文章即现代所谓之“文言文”,意思是“美好的语言文章”,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而“文”在明式家具上的体现即是集中华几千年家具文化之大成,乃至享誉全球。
明式家具格调大方素洁,朴素典雅,好一个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韵味。
因此明式苏作家具在明朝和清早期,在家具文化的地位无疑是“龙头老大”。
到了清.雍正乾隆年,“广作”家具诞生了。
广州由于其特定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是同东南亚及阿拉伯等海外各国进行贸易往来的主要门户。
欧洲文化从广州输入中国,广州做的家具特别符合大清的乾隆皇帝的胃口,熟知历史的都知道康乾盛世,那时期的中国用现代话讲,GDP妥妥的世界第一,乾隆皇帝就因此落了个傲慢的毛病,而且特别财大气粗,现在简称为“壕”!明式的简洁素雅直接被“无视”了,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乾隆的“壕”引领时尚,达官贵人们追求华丽、豪华,而且有过之无不及。
清式家具清式家具的特点是,用料毫不吝惜,粗大壮硕,追求的是装饰豪华气派,尺寸随意加大放宽,以显示雄浑与稳重,还有一个就是每一件广作高档家具都是一件雕刻作品,什么浅浮雕,立体雕,圆雕,透雕,各种雕刻手法被应用的淋漓尽致。
广作家具也就在清中期异军突起,迅速占领整个家具市场。
所以所谓清式家具,就是以广作家具为主要代表。
清式家具明朝灭亡后,满族建立清朝政权,皇宫家具曾遭到严重损毁,清政府大修皇宫,大造皇家园林和避暑山庄、圆明园等。
宫廷家具需求量剧增,起初清廷家具多是产地采购,后面为满足统治阶级需求,清廷成立了“宫廷造办处”设立“木作”机构,从各家具产地招募名工巧匠和社会精英来为统治者制作家具,这这阶段是贯穿整个清王朝,分三个阶段,清早期以“苏作”为主,清中期以“广作”为主,清晚期则是介于“苏”“广”两作之间。
这就是著名的“京作”。
“京作”不同于“苏作”和“广作”之处是,无论“苏作”和“广作”都是民间商业化的家具行为。
而宫廷造办处的“京作”是专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最大的区别是一个弄不好赔钱,另一个弄不好要掉脑袋。
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宫廷造办处出的家具自然比民间家具要优质的多。
当然清政府的财力雄厚是民间家具厂望尘莫及的,统治者有权利集成最尖端的能工巧匠和社会精英,这也是无论过去和如今没有任何一个民间家具厂家能够办到的。
那么我们开头说的古代家具和现代仿古家具哪个做的好?答案已经一目了然了。
有人要说,如今科技这么发达,至少在家具制作方面工具要先进的多。
这话没毛病,制作工具先进除了加快了家具的制作周期,也就是人工成降低了,还有什么优势呢?我们这制作大红酸枝,小叶紫檀,黄花梨家具除了开料大面积取料时候用电动工具,和浮雕雕刻采用电脑雕。
剩下的工序几乎全部仍然沿用传统手工制作。
这不是仙作家具工艺落后,而是手工制作家具工艺是机械无法取化的,另外这些高端材质太贵了,为了最大化用料,也不得不采用传统手工制作。
这是外地古典家具厂做不到的,便宜的材料可以不怕浪费随意给家具构件加大加粗,便以此为噱头,攻击别的厂家“偷工减料”殊不知,如今我们仿制的古典家具,都是有黄金比例的,增加一分少一分都会使家具失去韵味。
懂家具的人都知道高端家具其实很讲究“师出有名”“在不在谱”也就是器型是不是严格按照书上有记载的,或者是现在还陈列在博古馆的实物去仿制。
这也表明真正懂家具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几千年文明中,家具发展到“宫廷造办处”时,中国的家具以“官造”为榜样,已经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位。
认为自己的家具做的很了不得的,不妨去故宫认真研究一下故宫的家具。
如今我们有先进的机械和仪器的确可以仿制的很好。
但是认真去研究的话,仿制的再好仍然能从家具中看到死板“工业气息”,总觉得缺少了那种古朴自然的韵味。
好,今天就分享到这里。
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