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逸云寄庐沿着孤山路一直向西行,过了中山公园大门和光华复旦牌坊,不到楼外楼宴会厅的中间路段,有一处弧形往里稍稍凹进的半封闭围墙。
围墙底部三分之一为砖墙,上侧三分之二为铁艺栏杆,中间为一扇对开的铁艺大门。
透过围墙栏杆,可以看到里面为一处较大的庭院,在庭院大树后方隐约可见两栋西式洋楼,一栋红色,另一栋为白色。
这里就是孤山路28号-浙江图书馆旧址,在庭院大门口有多块铭牌。
大门右侧竖着一块刻有金字的汉白玉石碑,为国务院二零一九年十月七日公布,杭州市人民政府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图书馆旧址”。
大门右侧门柱上有三块铭牌,自上而下分别为:文化部2014年10月授牌“国家古籍人才培训基地”;原浙江图书馆馆长张宗祥题字“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浙江省人民政府1989年12月12日公布,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图书馆 孤山馆舍”。
大门左侧门柱上为“孤山路28号”门牌,2008年国务院公布文化部颁发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铭牌,以及一块有机玻璃制作的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开放时间一览表。
大门右侧竖立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图书馆旧址”汉白玉石碑两侧门柱上的铭牌铁艺大门和围墙栏杆在浙江图书馆旧址内,包含了三座清末民初时期建造的,受西风东渐影响的西式建筑,分别为孤山南麓庭院里的“红楼”和“白楼”,以及孤山南坡的“青白山居”。
孤山一带曾经是帝王的行宫,南宋理宗时在孤山南坡兴建了规模宏大的西太乙宫,大半孤山都划为御花园。
清朝康熙帝多次南下到杭州后游西湖,在孤山大兴土木,建造了行宫。
而之后的雍正很勤政,无暇来杭州,于是就把行宫改为了寺庙,取名圣因寺,与灵隐寺、昭庆寺、净慈寺合称为西湖四大丛林。
圣因寺旁原藏《古今图书集成》之藏经阁,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改建为了文澜阁。
清乾隆五十二年夏起,陆续将誊抄完成的《四库全书》运抵杭,交藏文澜阁。
在文澜阁西侧空地先后建造的红楼和白楼,最终也都归浙江图书馆使用,曾经一段时期内作为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使用。
1929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旧时的行宫改为了中山公园。
红楼和白楼老照片,这时的两楼正屋屋顶上有阁楼和山墙,红楼屋顶还有烟囱,围墙内外未种植树木(网络图片)浙江图书馆老照片,这时可见围墙砌砖部分已粉刷白灰,墙内外都种植了树木,右侧多了一间附属房(网络图片)空中俯瞰孤山,中间为楼外楼宴会厅,后侧山坡上为青白山居,右侧红屋顶为红楼,灰屋顶为白楼(网络图片)俯瞰红楼和白楼的屋顶,两栋楼房堂屋屋顶已经没有了山墙,红楼屋顶也没有了烟囱(网络图片)红楼红楼,一种说法是1903年时,清政府为奥匈帝国皇太子来杭而建造的下榻之所;另一种说法是1906年时,清政府为德国威廉皇太子来杭而建造的下榻之所。
不过无论哪一种说法,最后红楼都没有迎来皇太子,而是成为了权贵阶层的宴请场所。
民国成立后,军政要人趋之若鹜,视之为西湖边的私家会所,是宴请和玩乐的场所。
民国时,首任浙江图书馆馆长钱恂,担心孤山山脚过于潮湿,不利于馆藏的《四库全书》,就派人把墙拆掉,将《四库全书》从白楼迁入一墙之隔的红楼。
不少人因此事,去图书馆上级部门告状,钱恂的这一做法遇到了阻力。
当时民国政府的浙江教育司,司长是沈钧儒,中等教育课课长是张宗祥。
沈钧儒和张宗祥觉得,那些来投诉的就是常去俱乐部的人,他们最多要求议会来质询教育司,于是沈钧儒让张宗祥去解决。
沈钧儒让浙江图书馆和钱恂申请征用红楼,并让钱恂写了一封红楼用途的信,然后带着钱恂的信回去了。
根据这封信,沈钧儒在政府会议上,提出了浙图征用的方案,经省议会议决通过,红楼从此也就成了浙江图书馆的建筑,其他有意见的人也不好再提。
现在红楼主要为古籍编目室、修复室及未编书库,是国家级的古籍修复中心。
红楼朝南的正面红楼的东南角红楼廊道外墙上的单位铭牌白楼1909年,即宣统元年,清朝廷准备实行立宪,各省开始设图书馆。
这时杭州地方官提出,将浙江藏书楼与浙江官书局合并,改名“浙江图书馆”。
次年,提学使袁嘉谷认为,文澜阁与旧行宫相邻,可以扬朝廷之“文治”,地方又不远,出涌金、钱塘、清波就到,方便学子前往,而且地方清静。
于是向朝廷申请将文澜阁旁的空地,给浙江图书馆建新馆舍。
1910年(宣统二年),浙江提学使袁嘉谷、浙江巡抚增韫奏准建造白楼,共耗银19067两。
1911年5月20日白楼动工,建筑面积1878平方米(因为外墙用白灰粉刷,故有“白楼”之称,后人又称“白洋房”)。
白楼建到一半时,辛亥革命爆发,清朝政府灭亡,浙江人继续完成了这项工程。
“白楼”一切尽按图书馆功能设计建造,两层楼的砖木结构,遍布采光明亮的百叶窗。
进门为正厅,中间一架楼梯直达二楼,天花板是宽敞的玻璃天窗。
1912年白楼落成,于1913年3月25日正式开放,孤山馆舍作为浙江图书馆总馆,成为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专用建筑之一。
伴随白楼出世,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也转移到白楼储藏。
浙江图书馆孤山馆舍白楼老照片,这时堂屋屋顶有山墙,中间还竖着一根旗杆现在经过维修后的白楼浙江图书馆旧址红楼的建筑之美红楼朝南的建筑正面红楼的东南角,东侧外廊有六个券拱门洞,最南侧门洞前也有垂带踏跺红楼的东北角,北侧外廊与南侧外廊基本一致,居中的门洞前也有垂带踏跺,建筑后侧还有几间附属楼红楼为面宽五间进深四间的二层砖木结构建筑,歇山式屋顶铺着橙红色的平瓦;一楼和二楼四周有回型外廊,水磨石地面,红砖叠砌的券拱门洞;门拱上方灰塑线条修饰,墙柱之间还有精美的堆塑雕花修饰;建筑主体用青砖叠砌,中间镶嵌红砖拼花图案;红框玻璃门和窗,外侧还有红漆百叶门窗;屋基相对较高,堂屋外廊前有垂带踏跺,屋基四周都有防潮通气孔。
红楼朝南的正面外廊有七个券拱门洞,中间堂屋为两扇对开双门,正对的券拱门洞最宽;两侧厢房为一扇对开门,而正对的券拱门洞略微窄些;左右最外侧的券拱门洞,相对东西两侧外廊,券拱门洞最窄;只有堂屋廊前有垂带踏跺,其它券拱门洞前悬空,屋基相对门洞居中位置都开有通气方孔。
建筑外廊东北角和西北角的券拱门洞是封闭的,门洞内砌砖开窗,但仍保留了门洞的线条造型,东北角的外廊内有转角木楼梯连通一二楼。
为保护历史建筑,红楼经过修复,走近了仔细看墙体,外廊红砖墙柱和主楼灰砖墙体其实都是后期维修过的,外加贴了一层同色墙砖保护原墙体。
屋顶铺着橙红色的平瓦,二楼券拱门洞外侧上方的修饰线条,以及墙柱上精美的堆塑修饰二楼券拱门墙柱上的堆塑图案与一楼的有所不同外廊一二层之间有檐线修饰,门柱上端与券拱门洞连接之处也有外翘的檐线修饰二楼外廊券拱门洞的门柱之间有木扶手的铁艺栏杆一楼南面的外廊,廊道内为水磨石英地面一楼北面和西面的外廊一楼东面的外廊,以及建筑东北角廊道内的楼梯红楼的外墙虽经过修补,但部分墙面的外砖还是脱落了,露出了原来的墙体红楼建筑主体为青砖叠砌,并使用红砖镶嵌线条修饰,堂屋大门上方还有用红砖拼砌的门楣和垂柱浙江图书馆旧址白楼的建筑之美学院派风格的法式建筑-白楼白楼为简洁的法式学院派风格建筑,整体占地较大,楼面宽十四间,进深十间;东西两端各有两间房向前凸出,故白楼朝东和朝西的楼面实为十一间的宽度;白楼的平面结构,因为两侧凸出中间凹进,呈倒置的“凹”字型。
白楼屋顶为歇山式屋顶,铺着深灰色的西式平瓦;屋檐在屋顶墙体之内收边,没有传统中式的滴水和瓦当,也没有飞檐翘角的结构;屋顶边沿内四周布有排水沟,并有落水管直通地面排水;白楼的屋顶为民国时期受西风东渐影响,有比较明显的中西结合特色。
二楼屋顶边沿和一二楼中腰位置,都有西式图案的檐条修饰。
窗户的外墙侧,也有西式图案的线框修饰;窗楣为西式线条,中间有类似竖立的匾额倾斜向外凸出。
建筑边角处的墙柱为水泥砌筑,模仿法式建筑块石垒砌的结构特征,并有颜色略深的线条描边,远观仿佛就是用块石垒砌的墙柱。
屋基为混凝土浇筑,四周开有多处防潮通气方孔,相对红楼略微低一些,堂屋檐廊前为只有两阶的如意踏跺。
白楼的朝南面白楼建筑的西南角,最西侧的两间房朝前凸出白楼和红楼之间的空地白楼建筑的东南角,最东侧的两间房朝前凸出歇山式屋顶,正脊和垂脊已经简化,没有了飞檐翘角的结构,也没有滴水和瓦当,中间为增加屋内光线的玻璃屋顶建筑的墙柱用水泥浇筑,外层柱面模仿块石叠砌结构,并勾勒出了缝隙白楼外墙面中模仿块石叠砌的墙柱二楼屋顶简洁的西式檐线一二楼中间的腰线,与屋顶檐线一样的造型图案白楼水泥浇筑的屋基,以及防潮通气孔,孔洞上方略有弧度白楼层高相对较高,窗户整体比例也因此相对比较狭长;对开的红漆木格栅玻璃窗,外侧还有一扇木百叶窗,主窗上方为对开的九格玻璃气窗。
白楼建筑的墙体较厚,窗户是往里与内墙齐平,故窗外框余留的空间较大,窗台也相对较宽敞。
白楼的红漆木格栅玻璃窗,外墙侧有西式线条修饰的边框,上方有窗楣,窗台也相对较宽窗楣中间有一块向外倾斜类似竖立着的匾额,在北山街其他西式建筑中见过几例窗台及边框下边沿一楼古籍阅览室内可以清楚看到木格栅玻璃窗,窗户里侧还有很宽的红漆木窗套白楼的正门前有凸出的檐廊,檐廊上方为二楼的小露台,四周有水泥浇筑的瓶状栏杆。
檐廊前侧两边,各有两根独立的精美科斯林立柱,里侧靠墙的券拱门洞两边还各有一根科斯林立柱。
券拱门洞外墙侧边沿,有精美的线框修饰,非常大气。
主门是对开的红漆木门,门板上有精美的雕花线条修饰,门上方为固定的半圆玻璃格栅窗。
白楼的正门及门前的檐廊白楼正门为双开木门,门上有固定的半圆玻璃格栅窗檐廊前侧精美的科斯林立柱檐廊内侧靠墙的科斯林立柱柱头木门上精美的雕花,券拱门洞外框立柱上也有精美的雕塑走进白楼的大门,门内为方正的门厅,水磨石英地面,门厅与内堂还有一层屏风门相隔。
门厅两边靠墙各有一排三组独立的高脚借阅书目录柜,目录柜分为上下两层,每一层都有五行五列的格子抽屉,有点像中药铺里的中药柜。
每个格子抽屉都有特制的铜质拉手,拉手上半部分为卡片槽,里面插着每个抽屉的编号,以便借阅者查找所需书目。
拉开格子抽屉,里面满满的都是已经泛黄了的目录卡,卡片上每一条关于图书的编号、书名、分类和作者等信息都还是手写的,仿佛向借阅者展现了这座百年老图书馆的历史和藏书故事,在现代的图书馆中已经无法看到这样的目录柜了。
门厅两侧有高脚借阅书目录柜带着时光印迹的图书目录柜,在现代的图书馆中已被电脑替代走过门厅里侧的屏风门,就是白楼一楼内堂,一条走廊横着贯穿建筑。
内堂中间是一座很宽的、直通二楼的木楼梯,右侧是朝南房间是古籍阅览室和近代文献阅览室,左侧和二楼都是内部办公及藏书用房。
内堂与走廊之间有一大两小的券拱门洞相隔,内堂门洞的科斯林立柱比门外檐廊的更加精致。
立柱的柱础很高,大小门洞之间两根立柱的柱础是相连的,柱础底下有红漆木踢脚线,柱础和柱身使用亮光油漆刷成了米黄色。
柱身为光滑的圆柱,没有了科斯林立柱特有的凹槽纹线。
柱头与拱弧线条同为奶白色,柱顶上部是藤蔓似的涡卷,下面便是茛笤花的茎叶图案,看上去宛如一篮盛满的花草,非常华丽高贵。
华丽高贵的科斯林立柱柱头内堂不同角度的科斯林立柱内堂过道左边为内部办公区域,中间正对木楼梯,右边为古籍阅览室过道右侧的古籍阅览室堂屋中间木楼梯的栏杆和望柱上,都有精美的木雕图案。
楼梯直通二楼,二楼有回型走廊。
内堂楼梯顶上为玻璃屋顶,当初建造时为了增加室内光线而特别设计的;现在室内增加了足够的照明灯,另外太阳通过玻璃屋顶直射屋内,不仅增加了紫外线还提高了室内温度,可能对图书保存不利,故用遮光布将其遮挡了。
在内堂楼梯的左侧有几张阅读书桌和复印机,可供借阅书籍者使用。
楼梯右侧靠外边,堆放着好几摞各个时期不同省份发行的旧报纸存档盒,可能是临时存放这里的。
靠楼梯里边处,有两个文澜阁存放《四库全书》的黑漆高脚木柜,柜门上用金字写着“文瀾閣尊藏 欽定四庫全書”,铜制的门环和合页,门环上还锁着旧时的铜挂锁,见证了这里曾是浙江图书馆百年前存放《四库全书》的那段历史。
里边另外一侧,还有一套比较陈旧的图书拍照设备,应该是为古籍拍照建立现代数字档案用的。
内堂中间的木楼梯,顶上为遮光布遮挡的玻璃屋顶木楼梯的栏杆和望柱上都有精美的雕刻图案木楼梯栏杆侧面的雕花也很精美楼梯边堆放的旧报纸档案盒,以及两个存放《四库全书》的高脚柜黑漆高脚柜和铜挂锁图书馆保存的不同时期不同省份不同报社报纸陈旧的图书拍照设备*因篇幅已较长,关于浙江图书馆旧址的青白山居建筑,以及浙江图书馆的有关历史将另作一篇介绍,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