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折腾旧藏,折腾出来四件早期青花瓷。
永宣青花属明代早期青花瓷,特指明代永乐、宣德两朝烧造的青花瓷,30余年历史,在青花瓷烧造历史上堪称稀世珍品。
第一件是个永乐缠枝菊团花梅瓶残件(缺嘴)高37、府径12公分,梅瓶官气十足,官窑制无疑,采取苏泥勃青进口料,润散极佳,底呈鸭蛋青与鸡蛋白皮之间颜色,胎质洁白而细腻,底呈芝麻酱色。
是鉴定永乐青花官窑的标准器。
第二件是个永乐残件(瓷片),瓷片高10、底径7.5公分除了底完整,上边轮廓勉强判断它应该是一个绘兰草的扁壸,苏勃泥青青花釉色自然均匀。
第三件是宣德瓷片,在画如意的轮廓里像是填满缠枝菊,进口的苏波尼青料晕散且浓墨重彩,瓷片长26、宽18公分,判断它是个方器立件肩部的一块瓷片,具体什么器件就判断不出来了。
第四件,是个插蜡烛的烛台,倒是器物较完整且四面和顶面及底面都写有字,可惜晕散的过了头,四面的字一个都看不清了,底部四个字倒看得清,但一个字都不认得,字是用青花料写的,权当它是青花点缀吧!当年在收这些东西时,除了偷着卖和后来的地摊,没有别的买卖,更没有拍卖这一行档,收了研究一番,就把他放下了。
我还真佩服当年的收藏理念,即宁要残的,破的甚至瓷片,也不要有可能是赝品的完整器物,就是宁可要残的(碎的),也不要假的!才有了今天的鉴偿的进步和可把玩比较的体会,即明早期青花瓷的润散是料的成份造成的,是自然的,不是仿品用深浅不同的颜色重复点上去的;而青花的空白处的颜色呈鸭蛋青和鸡蛋白(皮)之间,太白是年份不够,太青也是做出来的,胎质细腻,底呈芝麻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