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看资讯 >门窗常识>虎林市西岗最新规划图(虎林西岗新区)

虎林市西岗最新规划图(虎林西岗新区)

2023-04-24 来源:铝合金门窗责任编辑:门窗加盟 浏览数:5 门窗网

核心提示:西岗的标志性建筑,应该就是方虎公路道北的那个四层(包括一层地下室)砖木结构的办公楼。这栋楼的砖瓦用料,全部是四处拆日寇营房的旧砖。从破损处可以看到,当时的建筑材料是混合型的,有日本营房的青砖,有一些民房的红砖。钢筋等铁料,是职工们冒着危险,从工事里拉回许多废弃的炮弹,卸掉引信进行冶炼,加上从场部周围山上的壕沟里拣来许多废铜烂铁。做梁的红松木头,用人拉爬犁从东方红运到虎林。一站倒一站地运出原木2750立方,为全场头一年房建和建立场部备下木材。那年冬雪小,人拉爬犁路面摩擦力很大,于是全场男女老少齐出动,用被单

西岗师范学校——虎林最早的四层楼建筑

西岗的标志性建筑,应该就是方虎公路道北的那个四层(包括一层地下室)砖木结构的办公楼。
这栋楼的砖瓦用料,全部是四处拆日寇营房的旧砖。
从破损处可以看到,当时的建筑材料是混合型的,有日本营房的青砖,有一些民房的红砖。
钢筋等铁料,是职工们冒着危险,从工事里拉回许多废弃的炮弹,卸掉引信进行冶炼,加上从场部周围山上的壕沟里拣来许多废铜烂铁。
做梁的红松木头,用人拉爬犁从东方红运到虎林。
一站倒一站地运出原木2750立方,为全场头一年房建和建立场部备下木材。
那年冬雪小,人拉爬犁路面摩擦力很大,于是全场男女老少齐出动,用被单、毛毯、脸盆运雪铺成了长90公里,宽1.5米的爬犁道,使运木任务顺利完成。
鸟瞰师校白楼,白楼北侧是锅炉房和俱乐部(电影院),往南依次是照相馆、商店。
后电影院和商店等都成为一家制米企业,而如今整理个校区和商业区全部已经拆除,在此建起了虎林市政务办公楼。
这栋楼是虎林县第一栋四层楼,它的第一任入住户,是北大荒第一农场850农场机关(1956年秋至1968年6月。
第二任入住户,是沈阳军区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36团团机关(1968年6月至1976年2月)。
第三任住户,是农垦西岗师范学校(1977年2月至1994年8月)。
最后一任住户,是虎林市市委(1998年至2005年秋),然后就一直闲置到现在。
这座砖木结构的四层楼房,大约是在1956年竣工的,因为1956年秋天,850场部就从虎林县里迁到了西岗这栋楼房里了。
对于军垦时期的这座办公楼,听一些老人讲了些,好友于健也提供了一些他父亲讲的往事。
当时这座小白楼戒备森严,楼里有警卫排看门,平时由配带手枪的警卫站岗。
王震等首长来巡察时,警卫就随车保卫。
余友清场长和青年在一起余友清是第一任850农场场长,他1905年生于湖南一个农民家庭。
1934年参加工农红军,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红军时期任排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绥远骑兵支队的副支队长(即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第一野战军十九师五十五团副团长、团长、五十六团团长。
全国解放后,历任十九师副师长、铁道工程兵第五师副师长、志愿军铁道兵8505部队副师长。
从朝鲜归国后,历任铁道兵八五O农场场长、东北农垦总局虎林分局局长。
1955年党和国家授予他八一勋章、独立勋章、和解放勋章,并授予他上校军衔。
850农第一任场长余友清上校当时的十万转业官兵在密山下火车后,需要徒步行军到达虎林县。
就些官兵就在虎林县电影院前整队开会,每次开会前都进行唱歌,唱的最多的是王诺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
开完会,新来的就按班排在电影院附近号房子(就是分到附近的民房中),然后就住在老百姓家中。
余友清场长和青年在办公楼前合影余场长为了缓解官兵们的情绪,利用随军来自城市的劳改犯、有文艺特长的职工等,组织成立了一个文工队,由政工干事张开平负责,由曾淑丽,苏军等20 余人组成。
余友清特批经费千余元为演员购置服装、道具等,主要给机关和虎林县一些单位演出。
其中,传统戏剧《审诰命》深受欢迎,后来都拍成了电影《七品芝麻官》。
1958 年 3 月,大批复转官兵来农场后,余友清又整编了文工队,抽调时任八队队长张荣负责,4 月,农场组织转业官兵赴北京汇报演出团,到京后向总政和公安军首长汇报了北大荒和八五〇农场转业官兵的生产生活情况,给总政和彭总送去了反映北大荒风貌的文艺作品。
总政副主任甘泗淇上将接见并宴请了文工队成员,请他们看戏和五一观礼。
公安军首长专门给来北大荒的官兵写了慰问信,并赠送管弦乐器、演出服装、办公用品、卡车和 5台摩托车等一火车皮物资。
回场后,这支专职文艺团体自创自演,活跃在农场的田间地头,深受欢迎。
当时,八五〇农场的文艺活动非常活跃,涌现出了剧作家沈默君、著名演员郭允泰、张莹、管宗祥、袁玫、音乐作者陈地等名家。
五分场(卫星城)文艺实力最强,在当时影响也最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个文工队相继解散,只有五分场的文艺队伍持续到1962年。
余友清十分关怀流放到北大荒的文化流人,为他们提供较好的住处。
关心他们的思想,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为他们解决口粮问题,尽量让这些流人生活比战士们好一些。
在他的关心照顾下,原人民出版社副社长聂绀驽创作了诗歌名篇《大荒草》。
丁聪在云山工地创作了漫画专刊。
还有解放军总政治部专业剧作家沈默君和罗国士创作的《自有后来人》(红灯记原版)等名篇。
为北大荒流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9年时,受苏联老大哥文化影响,全国到处时兴跳交际舞,部队官兵和支边青年经常在这栋楼前后跳舞。
开始是男多女少,后来为解决转业官兵的个人问题,从山东、四川、源南等地招来了不少女青年,后期跳舞就是女的多了。
1959年转业官兵在虎头江边跳舞对于作为850农场场部办公楼和36团办公楼,我印象不深。
所知道的基本是听老人讲的,和在网上收集的资料。
对于我个人而言,对于这个楼的认识,是缘于西岗师范学校,因为我参加工作和它的诞生,基本上是同龄的。
而一些知青时代的留影,也让我对他的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
黑龙江农垦师范学校,是黑龙江垦区唯一的一所以培养小学、幼儿教师为根本任务的中等专业学校。
始建 于1977年2月,原名牡丹江农垦师范学校。
1994年8月学校从虎林西岗搬迁至佳木斯市。
1979年的大门柱子这栋五十年代建的带地下室的凹形大楼(人称“西岗小白楼”),因当时刚办学,学校规模小,学生老师也不多,一栋数就囊括了学校办公室、教师办公室、教室、大会议室、教师和学生宿舍、部分家属宿舍、饭厅、伙房、锅炉房、贮藏室、洗漱间(不含厕所,厕所在道的东面,是室外砖木结构的。
)这些所有的职能部门。
当时学生的洗漱,都是在楼北侧的水房边的一个露天板棚那,水房边就是锅炉房,对面就是电影院。
地下室不是现在全部在地下的那种,它在墙根下露出一小载窗子可以采光。
地下室主要是伙房和食堂,以及食堂的贮藏室和腌咸菜的许多大缸,大缸里满是腌的白菜、萝卜等,夏天咸菜散发出的咸臭味,和地下室潮湿霉烂的味道混为一体,透过木头地板弥散在一楼的教室里。
直到1989年,大楼改建,把底楼的木地板改为水泥地板,把腌咸菜的地方改为洗漱间,臭气才减少。
楼内走廊一楼有一个开会的大会议室,被大家习惯称为“二楼礼堂”。
学校的重大活动都在这里进行。
因为建校初期,全校只有六到七个班级,所以可以举行全校性活动。
一楼还有几个教室,有的教室挤挤的也只能坐36位学生。
还有语文、数学、理化三个学科的办公室,后来增加了英语办公室。
再有一个图书馆和阅览室,都只有一个小教室大小。
二楼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个教室,略为大一些,挤挤的可以容纳46位学生。
总务科的办公室设在中间。
其它房间都是学生宿舍。
三楼是行政办公区,校长室、校办公室、党委书记办公室、组织科、工会以及卫生所等等都在这里。
后来成立了共同科教研室,语文和音体美、政史地的办公室也在三楼了。
东侧是教工宿舍。
白楼的前面是操场,操场不大,可以跑200米环道。
操场全场是砂石铺成,自然是高低不平,运动会都在这举行,因地面不平,运动中学生时有摔伤事件发生。
但也无奈,当时不可能有铺塑胶跑道,也没有听说过塑胶跑道。
1979年学校大楼前留影我1978年11月参加工作到西岗,而西岗师范学校是1977年初建校,我到西岗时,这个学校才建校一年多点。
因为当时我工作的单位西岗齿轮厂,是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
单位效益好,有电费、水费、学费等八不要的优异福利,所以能进我们单位也是有一定关系才行的。
当时师范学校的一些领导和老师的孩子,就被照顾分到了我们企业。
我的同事当时有很多就是师范学校的,如常新航,王建国,张军,刘申。
这些老师的孩子,可能是遗传因素,或者是老师家庭教育的原因,后来好多都考上了大学,离开了车间。
和当时的学生也认识几个,我的邻居发小程东江,是从庆丰农场考来的师范类学生。
回农场后当老师,后到机关任过组织部副部长、纪委副书记。
现在已退休,到厦门他女儿程艳妮那去了。
外地的能记住的只有一个叫申光的班长,他个子不高,长得很朴实憨厚,乒乓球打的不错,人也非常讲义气。
1981年,一次我喝醉了酒住院了,他到医院看望我,帮我摁穴位止疼,很让我感动。
只是这么多年了,不知道他分配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他现在干什么呢。
26班女生楼前合影1986年道西侧原850农场场部的这栋白色的老楼,1984年前一直是教学和住宿在一起的。
至到1984年教学楼建成后,就改为学生宿舍楼了。
这栋楼的地面和走廊,都是由厚厚红松铺成的地板,人在地板上一走动,木板会随着节奏起伏,还会发出吱吱的声响。
因为朋友申光住在这里,所以我也多次来过这栋小楼里。
1989年爱人和儿子在师校新教学楼前26班音乐系胡玉娟同学在铁道南,背景楼为新盖的教学楼师校部分领导教师教学楼大门前合影成为政府后的师校原教学办公楼原教学楼现虎林市政府大楼虽然当时这只是一个中专学校,但学校师资力量是很强的。
尤以中文专业的常青、董涵铭、黄沧海老师最为著名,人称:三驾马车。
1981年7月2日语文教研室全体教师合影,自左至右(不分排)舒学兰(已故)、董涵铭、常青(已故)、黄沧海、王炜孚、熊冀生、项元勋、李昌海、汤居玉(已故)但我只是对常青有印象,对其他人没有什么印象,因为常青是我一个车间的同事常新航的父亲。
常青一九四八年参加革命,从五十年代初,常青同志在部队指导战士如何写作时,创造以他名字命名的“常青速成写作法”,并因此荣立特等功。
下放北大荒后,他继续对分格写作教学进行探索,特别是来到师范学校后,在这栋楼内,他又创造了“写作分格教学法”,在1980年《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通讯》发表了他的“分格”教学专辑,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因为去过他家几回,见过常青老师,但没有深入交谈。
李昌海和董涵铭老师李昌海老师和学生在一起接触比较多的老师,是教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李昌海老师。
李老师毕业于上海师大,在上海一所中学教书。
因师生恋,爱上了他的学生黄老师,在女友当知青上山下乡时,他毅然放弃大上海的工作,随女友到了北大荒。
其奇传经历曾被《人民日报》专访。
他的爱人也在学校的附中当校长,他们住在一栋平房里。
因为他喜欢集邮,我经常上他家去观赏邮票,和他相处的关系融洽。
经过他介绍,我还认识了学校的美术老师邵明江。
邵老师为人谦和,温文尔雅。
他少年时就跟随知青画家学画,课余时间刻苦创作版画,其作品入选全国美展,成为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艺术明星。
他曾送我一枚由他设计的纪念封,并在上面签了名,我一直保留着这枚纪念封。
再一个是和教毛笔书法的冯国胜老先生,有过几次接触。
冯老师是建国初期的大学生,有些旧式文人的古怪。
话很少,似乎一直生活在他充盈的精神世界里。
他书法造诣很深,小楷写得极为洒脱而秀气。
我因弟妹开美发厅,找他写过牌匾。
学校搬走后,他因退休了留在了西岗,一段时间大楼停了暖气,他一个人住在这空旷寒冷的空楼内。
我问他不冷吗?他一副随遇而安的淡定:还可以。
听说他因年轻时的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伤了心,再也没有谈婚论婚,至于真实的原因,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隐私,不是很清楚。
夜深人静时,他会吹一支竹箫。
箫声悠扬空灵,如泣如诉,让人感到无限的愁绪和绵绵的伤感……冯老师后来搬到了学校留守人员的娱乐室边住下了,一栋平房,前面一块自留地,自耕自乐,也有些陶渊明的散淡超脱意境。
师校八二级毕业照1984年7月20日1994年学校搬到了佳木斯市,一些退休老师和部分不能随迁的干部职工留在了西岗。
由于没有全部带走校工,造成了留下人员的集体SH访。
后来虽然总局投资新建了一个木制品企业,对这些员工进行了安置,但从以后的情况来看,这些留下的人员,不但失去了事业单位的身份,而且中途又遇到下岗失业。
很多人陷入了困难的生活中,英年早逝者也不是一个两个的。
这中间,总局拟在西岗师范学校这个校址办个管局高级中学,筹备处都成立了,也派来了肖校长等第一批筹备处领导。
但好事多磨,几年后办中学的计划不了了之了。
后来牡丹江管局在此建了兴海米公司,人员由以兴凯湖农场来的人为主,厂长尹海林,副厂长小佟。
企业运转了一段时间,因各种原因就停工停产了。
留下几个人看守,住在原商店这个房子里,其他人员就撤走了。
大约是在1998年8月,虎林市委搬到了道西楼内(宿舍楼),市政府搬到道东楼内(教学楼)。
因为道西这个楼破损严重,已经被评估为危楼,在2005年秋,虎林市委各部门都搬出了这个楼,这个楼也就闲置下来了。
2018年4月,这个楼开始了拆除。
中间因手续问题停拆一段时间,12月初全部拆完。
(军垦850农场场部旧址被列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记名录中的不可移动文物。
后经专家论证,撤销该遗址为虎林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名录。
)农垦第一农场遗址,历经60多年的风雨,结束了它的历史。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华东师范大学戏称(上海华东师大)
阅读下文 >> 星巴克这回真够大胆,直接把美人鱼脸放大马路上,又换新风格了?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menchuang.net/news/139956.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门窗网

推荐新闻

更多

行业专题

更多行业专题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门窗网 【测试站】(c)2008-2022 MenChuang.net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 ICP备案号: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