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4月4日电(张旭)4月3日10时,寒风料峭,一列“慢火车”缓缓驶入牙林铁路牧原站。
随着列车稳稳停靠在站台旁,95后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海拉尔电务段信号工长郭晓东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着装,带领着7名信号工,准备进行当日的维修作业。
由于工作中表现优异,又是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刚满26岁的郭晓东就从即将退休的老工长王双海手中接过工队工长的接力棒,成为了工队第2任的“一把手”。
而他所带的班组中又全部都是有着三四十年工龄,平均年龄54岁左右的60后职工。
让95后工长带60后的信号“老兵”,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挑战。
郭晓东所在的工队共有21名职工,承担着牙林线9个站、12个道口及区间的84组道岔、161个轨道区段、176架信号机设备养护维修任务。
所管辖的地段处于大兴安岭高寒地区,无霜期短,且火车又是林区居民通往外界的重要交通方式。
在这个工队大多数老职工眼里,郭晓东还是一个孩子,他们的工龄比郭晓东的年龄都大,因为年龄上的巨大悬殊,要管理好这些父辈级的老职工,实在是不容易。
“咱们班组里的老职工岁数较大,身体亦不如从前,有的腿脚不好,尽量不要让他们爬高柱信号机,在分配任务时,咱们既要保障任务质量,又要讲究工作方法,这样才是对大家最好的尊重。
”在一次收工会后,副工长于水耐心地和郭晓东沟通道。
原来,刚刚接手没多久,晓东便在作业分配上“碰壁”了,由于编制工单时,他只想着把设备分配均匀,忽略了老职工岁数偏大、身体状况等实际情况,使得完成作业进度缓慢,作业效率大大折扣。
“王师傅,外面风还是挺大的,毛衣晚两天再脱吧”“韩师傅,最近腰疼又犯了吧,正好你有防护员资格证,这几天防护吧”……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晓东主动与班里这些老师傅交心、谈心,及时了解他们思想动态、身体健康状况。
心变细了,话变暖了,大家工作热情也大大提高了。
郭晓东有个“随身宝”笔记本,如影随形从不离身,里面随时记录着一些新设备新知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发现的故障现象、处理办法和易坏元件名称。
“赵师傅,管控班提示2-4DG轨道区段电压波动,但是我从波形来判断,并不像春融季节引起的轨道电压波动,应该是器材接触不良导致的,您觉得会是这个轨道区段哪个设备出了问题?”在一次牧原站内天窗时,晓东一边前往问题区段,一边与同行的赵喜杰分析起故障原因。
“那肯定又是那的限流电阻接触不良了,之前就发生过。
”赵师傅斩钉截铁地说。
随后两人三步并作两步,赶到赵喜杰所说的轨道设备旁,对箱盒内可能引发问题的变压器、限流电阻逐一排查、测试,同时对受端限流电阻连接处用砂纸进行打磨处理后,联系室内作业人员查看轨道实时电压。
“2-4DG轨道受端电压不均衡,DG1电压低。
”得到回复后,两人迅速对其进行调整,最后达到正常值,并连续观察30分钟后,故障设备电压无波动,设备正常使用。
“老赵师傅,幸好您经验丰富,咱们才这么快找到故障位置。
”在返途的火车上,郭晓东为老师傅点赞,一边掏出他的“随身宝”将这次处理的设备名称,位置以及整治过程记录下来。
经过不到一个月的相处,工区整体的精气神都在爬坡,晓东凭着自己阳光开朗中展露出的自信和对这些老师傅们的理解和尊重,让60后的他们仿佛又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班组里这些老职工都喜欢上这个“小老弟”,每当提及郭晓东时,他们都会为小工长竖起大拇指。
长长的铁道线这一边连着大山里的老师傅们,那一边连着心心念念的她。
晓东刚刚新婚一年的妻子李文静,与他既是校友,又在同一单位工作。
但是两人的工作地却相隔300多公里, 这样的“异地恋”只有每个周末才能相见一次。
同为铁路职工,李文静深深地理解并支持着另一半的工作,每当周五晚上她便做好可口的饭菜,等着和晓东 团聚。
虽然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一代,但是郭晓东没有一点儿年轻人的娇气,他只想扎根大山深处,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守护着万里铁道线的安全畅通。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