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看资讯 >门窗常识>龙顺成红木家具图片(龙顺成家具图片)

龙顺成红木家具图片(龙顺成家具图片)

2023-04-23 来源:断桥铝门窗责任编辑:门窗之家 浏览数:6 门窗网

核心提示:r r r r r龙顺成京作硬木家具rrr rr r r rr rr第二章 r“龙顺成”的创立与发展r rr r第一节 r“龙顺”的创立r r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造就了中国家具。尤其是在宋、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清家具,达到了中国家具艺术的巅峰。r r乾隆在位的60年期间,既是清朝的盛世,又是清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因为用工用料的不厌其精、不计其贵、不嫌其繁,使京作硬木家具的制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雍正、乾隆两朝皇帝都留下了为数不少的关于家具器物制作的谕旨,谕旨中的内容充分地显示了两位帝王对制作细节的挑剔与

“百年牢”龙顺成对质量的保证:将名号刻在每一件产品上

r r r r r 龙顺成京作硬木家具r r r r r r r r r r r 第二章 r “龙顺成”的创立与发展r r r r 第一节 r “龙顺”的创立r r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造就了中国家具。
尤其是在宋、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清家具,达到了中国家具艺术的巅峰。
r r 乾隆在位的60年期间,既是清朝的盛世,又是清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因为用工用料的不厌其精、不计其贵、不嫌其繁,使京作硬木家具的制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雍正、乾隆两朝皇帝都留下了为数不少的关于家具器物制作的谕旨,谕旨中的内容充分地显示了两位帝王对制作细节的挑剔与用工选料的严谨。
随着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乾隆年间完成修造,紫禁城宫中各处殿堂家具也逐渐齐备。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清宫造办处制作家具的活计大幅度减少,宫廷中的许多工匠为了生活逐渐流落于民间,开办木器作坊,自谋生路。
这些匠人作坊大部分集中在京城东南角的贫瘠之地东晓市一带。
r r 据侯式亨所著《北京老字号》记载,从清宫造办处出来流落到此的一位王姓木匠,凭着高超精湛的木工手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在晓市大街的鲁班馆附近开办了一个木器小作坊。
王木匠毕竟有过造办处的经历,或制作,或修缮,口碑一直都不错,上面的主事官吏对他也颇为赏识,所以在自谋生路时,他就给自家名号沾了个“龙”字的边,起了个“龙顺”的字号。
王木匠的木工活计因为用料实在,用工仔细,器物造型大方得体,产品质地坚固耐用,所以深受用户赞许,很快就赢得了 “百年牢”的美誉。
除了自制木作家具销售,王木匠还时不时地借了从前曾在造办处行走的光,接一些清宫廷大内的木工活儿,比如修理修缮破损松动的硬木家具,以及按照宫廷要求的式样制作少量的家具木器,等等,就这样不停歇地一直干到了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为拓宽经营,适应民间百姓的需求,王木匠还将宫廷风格的硬木家具融于民间家具,使之很快就成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品牌。
r r “龙顺”在生产制作上遵循的是“质量为重”,恪守“信誉为要” 的经营原则。
那时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商标,“龙顺”在白茬家具制成后,将“龙顺”的字样用大漆写在家具腿部或较明显易见之处,并漆在漆内,永不脱落,以此为标记。
r r “龙顺”售出的家具并无产品保单,但在规定的时间内、特定的条件下出现了质量问题,如开裂、脱漆、变色、虫蛀等,可无偿保修、保退、保换(“三保”)。
在家具制作过程中,每一件产品的暗处都标有操作者的代号,出现了质量问题以便查找,追究责任。
选料和配料都是固定且技术高超的操作者,以保证产品的质量,不丢信誉,并能节约材料。
“龙顺”在经营上恪守“宁肯生意不做成,信誉也不能丢失”的原则,除制作固定式样、尺寸的家具,也接受用户的特殊订货,如特殊房间、特殊布置需要的家具或是特殊用途的家具。
这类定制家具更是要保证质量,恪守时间约定。
“龙顺”在长期的竞争和相互排挤中靠质量和信誉取胜。
从同治到光绪年间,是“龙顺”的起步阶段。
r r r r r r r 百年方桌r r r r r 第二节 r “龙顺成”的成立r r “龙顺”的字号虽然有了,买卖也比较红火,除养家糊口外倒还有些富裕,但想要赚到大钱还是相当困难。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王木匠想借钱来扩大营业规模,可由于自己的买卖太小,没有人肯借钱给他。
最后经人介绍,吴姓和傅姓两家木器作坊愿意合伙投资入股,但条件是字号要改。
经过三家多次商量,王木匠在百般无奈之下,决定把原来的“龙顺”字号改为更加大气的“龙顺成”字号,叫“龙顺成桌椅铺”。
“龙顺成”名称的出现,标志着王、吴、傅三位东家的三足鼎立。
这一格局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
此番重新组合有利于壮大桌椅铺的总体实力,便于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压力。
有了三家优势互补的联手举措,该店铺的硬木家具制作更是朝着锦上添花的道路发展,并进一步在品种、质量上狠下功夫,最终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工艺化流程。
首先,把好头道关,即认真选材,以达到完美无瑕、质量过硬的高标准;其次,注重每道工艺考究精细、环环相扣,绝不能出纰漏。
此外,他们还就每种产品在构思、造型上开动脑筋,既要坚持家具坚固耐用为立足市场之本的原则,又要体现中国传统硬木家具的高文化品位。
r r 据龙顺成老艺人李永木著《...r r 为了取信顾客,龙顺成在制作每件产品时,仍沿用以前的做法,就是在产品的明显处,如桌子腿、大柜的左侧或立柱上,写上“龙顺成” 三个字,用漆涂好,作为永久的标记。
这既是对买家的负责,也是对产品的承诺和自信,同时也意味着这件产品的出处可不是无名之辈,在行内是有一号的。
r r 龙顺成的榆木擦漆产品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欢迎和社会的承认,是由于它一贯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经营原则。
店里制定的严格的工艺流程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
在取材上,它所使用的木料以榆木为主,辅助木料还有枣木、椴木、柳木等。
第一道工序是木料的干燥。
木料干燥分风干、烘干两个过程。
自然风干一年,把风干后的木料码放进火洞中,一火十五天,共烘烤三次,使木料的含水量大大降低,以达到成品不走形、不开榫、不断裂的程度。
第二道工序是木工制作。
龙顺成的木工,从开料到制成成品都由一人负责到底。
每做成一件产品,制作的人都要在桌椅的底部、柜箱的背面等,写上自己的工号,以便负责到底。
如产品需雕刻花样,还要加一道雕刻的工序。
最后是上漆。
龙顺成制作的榆木家具在上漆上讲究“一油三漆”,先上一道桐油,经过约一月风干,再上三道漆。
经过一年的风干(俗话“年漆月油”)后,桌椅等产品呈鲜艳的枣红色,防潮湿,不怕热水烫,越使用越光亮。
r r 因此,顾客宁愿多花钱,也要买龙顺成的桌椅,都说龙顺成的桌椅“百年牢”。
更有人添枝加叶地说:龙顺成每做好一件桌椅都要把桌椅放在房上,让它从房上滚摔下来,桌椅大多安然无恙。
这虽是传说,但也说明龙顺成的产品坚固耐用是有口皆碑的。
r r 由于各种省工省料的新式家具的出现,龙顺成的榆木擦漆家具自1945年后,逐渐走向了衰落之路。
1949年前,龙顺成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桌椅等产品费工、费料,一件榆木擦漆家具从原料自然风干到完工交活儿,需用近两年的时间,同轻巧的新式桌椅家具相比,就显得老旧了很多。
龙顺成陷入了改产没资金、生存无保障的困境。
正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北平迎来了和平解放。
r r r r 第三节 r “龙顺成”的创业r r 一、率先参与公私合营r r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机关、团体、学校急需大量的家具,东晓市大街一带的店铺作坊就承揽了大量的家具加工订货。
木器作坊开始全面复工,生意也开始红火起来,工人、学徒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r r 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东晓市大街一带店铺作坊的掌柜在木材工业同业公会(资本家掌柜的同行业组织)召开了有关公私合营的动员会议,在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思想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开始了一段繁忙的清产合资工作。
同年,蜗居在鲁班馆胡同一带的龙顺成桌椅铺被批准公私合营,与修理和生产硬木家具的兴隆桌椅铺、同兴和硬木家具店、义盛桌椅铺、元丰成桌椅铺、宋福禄木厂等大小35家生产经营传统家具的作坊铺面合并。
合并之后,众人公推名气最盛的“龙顺成”为大一统的名号,定名为“龙顺成木器厂”,厂址设在晓市大街48号,隶属北京市木材工业公司,1958年,隶属北京市崇文区工业局,1960年,再次划归北京市木材工业公司领导。
r r 从铺到厂,这既是对传统的落后生产力的扬弃,也意味着与时俱进的先进生产关系的确立。
公私合营前,35家私营店铺的产品主要有箱柜、桌几等一般民用家具,樟木箱(柜)、梳妆台(柜)、镜盒、首饰盒等嫁妆家具,以及榆木大漆家具,此外,还收售一般民用家具及硬木家具进行修理改制。
名义上虽然合营并厂了,但公私合营以后的新“龙顺成”的生产和门市销售还是分散经营的。
合并初期,厂房简陋,生产以手工操作为主,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承制机关团体的家具订货,生产民用普通家具,同时,还制作少量的小件仿明硬木家具,生产规模比较小,主要产品有沙发桌、套四几、灯挂椅、扶手椅等,所用材料多为红木、花梨木、铁梨木等名贵木材;另外一类是收购、修理旧家具和制作硬木家具。
这一时期,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硬木家具的传统工艺,龙顺成木器厂在区委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调整了产品结构,使古老的硬木家具生产制作的传统手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r r 据龙顺成老艺人李永木著《龙顺·龙顺成·硬木家具厂厂史资料》记载:公私合营并厂后,正式职工180多人,其中私方人员40多人,临时职工20多人,总计职工200多人。
但生产场地和门市销售均分散在十多条街巷,门牌号就占了50多个,其中,大部分工人合并后集中在原龙顺成鲁班馆一带。
公私合营以后,1956—1957年两年的时间,工人生产积极性很高,生产稳步上升,产品品种有所增加,产品花样不断改进,产品价格低廉,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例如,单门大衣柜67元,木板凳6.5元,木方柜3元。
家具的实用效率逐步提高,经济效果显著,月产值稳定在3.5万~4.5万元。
r r 1958年,国家公布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极大地调动了工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技术革新热情高涨。
在纯手工操作的基础上,龙顺成试验成功了一些适合当时生产的大小圆锯、多头开榫机、平刨、压刨、打眼机等,初步实现了用机器代替部分手工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人编成歌谣进行颂扬:r r 推开长江千层浪,r r 踢倒拦路万重山,r r 改变笨重体力劳动,r r 木工机器自己干。
r r 敢想敢说又敢干,r r 革命干劲冲破天,r r 木工机器造成了,r r 处处出现新鲁班。
r r r r 1949年9月北平和平解放后核发的营业执照r r r r 20世纪50年代初龙顺成职工加入北京市总工会入会志愿书(一)r r r r 20世纪50年代初龙顺成职工加入北京市总工会入会志愿书(二)r r r r 公私合营变更登记申请书r r r r 公私合营变更登记事项表r r r r 1956年硬木工段工人留影r r r r 1958年硬木车间二组留影r r 二、恢复、调整硬木家具制作r r 1959年,经北京市崇文区政府和北京市木材工业公司联合决定,将龙顺成木器厂制作柴木家具的工人们整体调整到北京市木材厂,将原本专门从事修理旧硬木家具和研制仿明式硬木家具生产的工人队伍单独保留,继续延续老的京作硬木家具生产和维修工作。
这单独保留下来的40多名制作硬木家具的工人队伍,就成了京城里继承传统京作家具的唯一血脉,这也使古老的硬木家具制作的传统手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龙顺成从此开始专注于硬木家具的制作与修缮。
同时,北京市木材工业公司任命李永芳为龙顺成木器厂党支部书记,陈书考为龙顺成木器厂厂长,负责维修中央机关及市属机关的硬木家具,为中央机关和市属机关服务。
r r 1963年,为了发展和扩大硬木家具的生产,市木材工业公司决定:将龙顺成迁址到崇文区永定门外大街64号新厂址。
新厂址呈方形,面积10000平方米,厂房建筑一幢,约500平方米(原是北京市木材厂的一个锯材车间),还有几间简陋的平房。
迁厂时,厂长陈书考亲自指挥并参加大干,几十人全部出动,人拉肩扛,借用了一辆汽车,利用星期日,一天之内就把迁厂任务顺利完成,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运转。
r r 面对刚搬迁到的宽阔场地,问题随之而来。
厂内杂草丛生,破烂成堆。
机加工、木工、雕工、油工(烫蜡工)、机修等几个工种都挤在一个大厂房里,不仅相互干扰,还影响生产。
对此,厂长陈书考提出: “我们要艰苦创业,自力更生,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自己动手改变厂容厂貌。
”经过全厂职工的努力奋战,仅用三年的时间,几十名职工利用公休日,整修了厂区的土马路和篮球场,因陋就简修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车间、职工食堂、集体职工宿舍、办公室、仓棚等,各工种不仅可以分开车间生产了,而且厂容厂貌也有了很大改观。
迁到新厂址后,龙顺成就开始了新产品的研究和生产。
当时转产硬木桌椅困难很多,一是缺乏原材料,二是缺乏制作硬木家具的生产经验。
对此,厂长陈书考提出:没有原材料,就用旧硬木桌椅拆改制作;缺少经验,就采用照猫画虎的办法试着做。
同时,厂里还兼顾修理库存的旧硬木家具。
厂内职工劲头很足,陈书考厂长与原私营制作硬木家具的掌柜们一起,在纸上画草图,在胶合板上放大样,设计并制作出大量具有民族特色、仿明式的京作硬木家具。
这一时期, 企业职工在产品的设计和造型上,继承和发扬了明式古老家具用料考究、做工精细、线条流畅、典雅古朴的造型风格,形成了自己京作家具的独特风格,为仿明式硬木家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龙顺成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从以收购、修理旧家具为主,转为以生产制作新硬木仿明式家具为主的过程,产品也从小件产品逐步向成套家具发展。
r r 三、硬木家具走出国门,成创汇大户r r 20世纪60年代初,经与北京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多次洽商,龙顺成作为传统中式家具制作企业得到了进出口公司的大力支持,其制作的京作硬木家具在1963年的广交会上一亮相就引起了外商的踊跃订购。
企业配合进出口公司信守合同,保证产品按期、保质交货。
同时,还根据进出口公司提供的产品信息,不断设计并改进新产品,较快地适应了国际市场的需求。
如法国茅兰德公司在广交会上订购的一批硬木家具,品种多、数量零散、交货时间紧,为了保持企业信誉,全厂开展“大干茅兰德”的活动,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受到外贸部门和外商的好评。
在以后的数十年里,京作硬木家具的出口数量越来越多,源源不断。
r r 京作硬木家具打入国际市场,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积极努力设计开发硬木家具新产品的同时,企业还利用几年的时间,发动职工开展义务劳动,进一步整修了车间、职工食堂、宿舍、仓库等多种设施,厂内的生产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生产规模也得到逐步扩大,初步形成了硬木家具制作完整的工艺流程,并制定了北方第一部硬木家具工艺技术规范要求。
r r 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开始贸易往来,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市场开始向中国订购工艺美术品和硬木家具。
中国的工艺美术品和硬木家具一登陆欧美市场,马上就成了欧美市场上的热门货,并出现了现货被抢购一空,期货供不应求的局面。
京作硬木家具以“仿明式”而著称于国际市场,并一直享有盛誉。
r r 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期,龙顺成为外贸工艺品公司来料加工,制作了大批京作硬木家具产品,成为北京市出口传统家具的专业制造企业。
这一时期的龙顺成,内部负责生产的工人队伍主要分为三个班:木工一班、木工二班、修旧班。
前两个班负责生产红木新家具,修旧班负责修缮回收来的老旧家具,最终的成品通过外贸公司出口或者对外销售。
按照计划经济时期的要求,这时的生产企业完完全全成了外贸公司的生产车间,外贸公司有驻厂员一年365天长期驻厂监督生产,外贸公司负责提供木材原料,指定款式,产品对外出口与结汇,生产厂家在统购统销的大环境之下埋头生产,完全依附于外贸企业。
r r 据统计,龙顺成为外贸工艺品公司来料加工制作了大批京作硬木家具产品,特别是“三线绣墩”“如意绣墩”“五腿花台”等产品,出口到美国、古巴及北欧、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并在广交会上得到外商的广泛好评和赞誉,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珍贵的外汇收入,并把中国古典文化韵味十足的中式家具带到了世界各地,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r r 1966年,龙顺成更名为“北京市硬木家具厂”。
这个时候的北京市硬木家具厂,有大约50位京作硬木家具行当里传承下来的行家里手,而且还积攒了大量历年收购、公私合营后收集在一起的传统京作硬木陈年老家具精品实物和残缺部件,这就使得龙顺成的京作硬木家具生产有了正宗的制作工艺和现成的教科书,成为京作家具文化在龙顺成继承和发扬的根本。
r r 这期间,龙顺成的工业总产值由每年的60万元迅速发展到600多万元,实现利润由每年的不足5万元发展到120多万元。
与此同时,龙顺成还为钓鱼台国宾馆、中南海配置了经典家具。
r r r r r 三线绣墩r r r r 五腿花台r r r 四、挽救珍贵文物家具r r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量硬木家具遭到了丢弃和损毁,其中不乏大量国家历史文物。
在这一时期,龙顺成职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主人翁态度,始终坚守岗位,努力生产,使企业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其间,陈书考厂长本着对古典家具的挚爱,毅然向上级有关部门打报告,请求由龙顺成来作为存放被扔掉的古典红木家具的收集点。
得到上级批准后,他决定修建2000平方米仓库(共建成东库、南库、西库,并于1970年前后竣工),存放这些古旧红木家具。
至此,这些名贵的明、清古典家具就有了一个完美的“安身之所”,避免了国家财产的重大损失,为硬木家具的生产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此期间,企业人员增至百余人,龙顺成的生产从没有间断过。
r r 龙顺成在自我发展过程中,也带动了村镇集体经济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先后在河北省的东光县、武邑县、冀县、三河等村镇中建立了加工点,以产品为纽带,形成了以厂为中心的加工协作关系,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形成了更大的生产能力。
r r 1959年,龙顺成为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人民大会堂甘肃厅制作了黄花梨沙发、茶几;20世纪60年代末,全国第一台“北京牌”电视机诞生,龙顺成设计制作了五台黄花梨木电视机柜;20世纪70年代,龙顺成为毛主席纪念堂设计制作了金丝楠木水晶棺罩和底座等。
r r r r 第四节 r “龙顺成”的发展r r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是龙顺成生产经营形势马鞍式变化的时期,硬木家具出口经历了一个热胀冷缩的过程。
1978年前后,在世界出现“中国热”的情况下,硬木家具出口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到了1982年前后,国际市场上的“中国热”开始减退,硬木家具出口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制约,产品出现积压,使企业陷入困境。
根据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变化,企业及时调整了经营方针,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经营方针:一是继续维持外贸出口家具;二是瞄准国内市场,开拓民用家具市场。
龙顺成组织技术力量,开发国内高级宾馆、饭店的家具市场,设计制作了具有民族风格的高档家具,受到宾馆、饭店的欢迎,走出了一条具有现代使用功能和明式家具造型风格相结合的家具新路,给企业带来了生机。
r r 据龙顺成老艺人李永木著《龙顺·龙顺成·硬木家具厂厂史资料》记载: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受国家外贸经济体制改革及国外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硬木家具国外市场订货减少,龙顺成也再次面临着发展的严峻考验。
当时,厂长赵清海等领导在探讨企业发展出路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硬木家具是僵尸,出口逐渐萎缩,应转向民用市场,生产普通民用家具;另一种认为,传统的硬木家具是弘扬我国古典家具艺术的国粹,不但不能丢,还要继续发扬光大,守住这一传统的民族文化。
两种意见孰是孰非?这是一个不能简单回答的问题。
在经过反复探讨、市场调研的前提下,企业领导班子做出了在保持传统古典家具制作的基础上,实行“硬形柴体” 的发展策略:以硬木(花梨木、红木等进口材料)家具之形,用国产曲柳、山榆等硬杂木为体,生产仿硬木家具。
发展目标的确立,促进形成了产品内销的强势劲头,弥补了外贸出口带来的缺憾,企业由此踏上了良性循环之路。
r r r r r 李永木所著一书封面r r r 一、以质量求发展,向质量要效益r r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建材工业总公司质量监督站对龙顺成制作的76—48中餐椅进行质量抽查,发现油漆、刨光不符合工艺要求,被定为二类产品。
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企业外协单位所为,二是多批销售时甩下的。
但他们没有推脱责任,而是从强化产品质量监督入手,进一步明确了专职检验人员的职责。
为加强质量管控,制定了相关措施。
r r 一是对外协单位制作的产品严把质量关。
龙顺成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建立了不少外协加工单位,这些外协加工点多由从厂内退休的工人管理,对外协加工制作的活儿监督、检查不严,现指定专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措施解决。
r r 二是加强工序巡检。
定期对车间和外协加工点进行巡检,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在生产过程中加以解决,并在上下工序间建立质量信息传递制度。
r r 三是注重产品外观质量的提高,一抓机加工的准确性,二抓装配工组装的严密性,三抓油工(烫蜡)表面处理的细腻性。
r r 四是严格执行成品保管工作中的奖罚制度,保护产品者奖,人为造成产品受损者罚。
r r 五是全员开展QC教育培训,增强职工的质量意识。
r r 这些措施执行后,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r r 1985年,北京市硬木家具厂和北京市中式家具厂合并,更名为北京市中式家具厂。
新组成的北京市中式家具厂占地面积达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
主要产品有传统的硬木家具和优质高档中式家具。
这些产品吸收了明代家具的线条特色,加工考究,雕刻细腻,造型美观古朴,有较高的文物收藏和艺术欣赏价值,在国内外一直享有盛誉。
合并后,全厂共有职工600多人,有分别位于东城区、西城区、宣武区、崇文区的9个门市部(分别是厂内门市部,东四南大街36号、38号门市部,永外大街64号门市部,王府井门市部,鼓楼东大街164号门市部,宣内大街93号门市部,地安门外大街60号门市部,珠市口东大街258号门市部,新街口南大街233号门市部)。
1985年经过整顿验收,1986年开始创建社会主义文明工厂,1988年,隶属关系由北京市木材工业公司划归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
r r 两厂合并后,企业的技术力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旅游业的发展,在外贸出口不景气的情况下,眼睛向内,开拓国内市场,提出了“以外贸为主,以国内市场为辅,广开经营渠道,在竞争中求生存”的经营方针。
同时,在调整产品结构的基础上,成立了经营机构,在增加软活工艺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民用家具产品,如衣柜、梳妆台、写字台、花台、床和床头柜等,使具有现代功能的家具与明式造型风格家具得到较好的结合。
投产后,国内用户供不应求,试销获得了巨大成功。
在此期间,为适应各大旅游饭店兴起的需求,还设计开发了大量适合宾馆、饭店使用的餐厅、客房、卧室等家具,并先后为兆龙饭店、北京国际饭店、香山饭店、田园饭庄等多家高档饭店制作了具有民族风格的传统中式家具,受到各大宾馆、饭店的欢迎,逐步摆脱了外贸出口硬木家具受国际市场制约的影响,企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逐年上升,经济效益得到不断提高。
r r 1987年,企业根据发展的需要,制定了“抓管理,上等级,提高经济效益;重开发,研制新品种,加强工贸结合,开发仿明风格,并具有现代功能的产品;创优质,革新工艺,挖掘国内的旧家具资源,以旧养新,修仿结合”的经营战略思想,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纳入正确的经营轨道上。
同年,企业为保护知识产权及合法权益,注册了“龙顺成” 牌商标,开始自主对外出口销售,并参加一年两度的广州出口交易会,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年代的埋头生产走向销售的前台,直接面对客户的转型。
r r r r r 1977年,木工一班先进集体r r r r 1977年,油工(烫蜡)先进集体r r r r 1988年,北京市中式家具厂被评为北京市市级先进企业r r r r 1989年,北京市中式家具厂被评为优秀管理企业r r r r 商标注册证r r r 二、继承传统工艺,一举中标国家重点工程r r 20世纪80年代末,龙顺成凭借着超强的实力和驰名的影响力,以及悠久的硬木家具制作历史,一举拿下了北京饭店贵宾楼总统间、多功能厅、四季厅及部分高级客房的中式装饰装修和配套家具的制作工程项目,成为北京饭店贵宾楼装饰工程的总承包者,而北京饭店贵宾楼装饰工程项目的特点正是以雕刻活儿多见长,这非中式家具厂莫属。
此次北京饭店贵宾楼装饰工程项目总指挥,正是龙顺成第一副厂长郭任中。
r r 北京饭店贵宾楼,乃是由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先生与北京饭店合资营建的。
贵宾楼装饰工程竣工前半年时间内,霍英东先生每隔两星期就飞一次北京,进了贵宾楼立刻到处巡视“挑毛病”。
有一次,他下了飞机没休息,一口气转了9个小时,直到晚上10时才回到房间。
但他仍不放心,他要在每一种房间里住上一夜。
霍英东先生对来访者讲:“不住,看不出毛病,只有住了才知道,在这里,就要让每一位入住客人都感到像在家里一样……”投资贵宾楼,既表达了他的悠悠爱国情,又弘扬了民族文化,对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r r 贵宾楼就像一座丰碑,耸立在首都繁华的王府井街头。
竣工之后,它就成为第十一届亚运会的指挥部。
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和亚奥理事会等官员下榻后,纷纷赞扬装饰工程之美前所未有。
r r 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在参观了皇帝套房后说:“这里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住过的皇宫。
”r r 北京饭店贵宾楼工程的完美收官,是龙顺成继北京国际饭店之后的又一成功案例,这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心。
而后,龙顺成利用其百余年传承下来的独特技艺,承担起重现和延续历史的职责,先后为北京全聚德饭店帝王厅、兆龙饭店、长城饭店、建国饭店、长富宫饭店、友谊宾馆、钓鱼台国宾馆、历代帝王庙等设计制作了大量明、清古典硬木家具,并为多个驻外使馆制作了批量京作硬木家具,不仅增进了世界人民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促进了我国与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r r 1991年,出于发展需要,企业又增加了与之相配套的古典中式室内装修业务,并成立了中式装饰分公司。
r r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国家文物局研究员、研究明式家具的泰斗王世襄先生,国家文物局瓷器专家孙会元先生等一批教授、专家多次来到龙顺成考察座谈。
王世襄先生先后于1986年7月和1999年6月,到龙顺成参观调研,为龙顺成亲笔题词。
r r 1993年,企业恢复老字号“龙顺成”,更名为“北京市龙顺成中式家具厂”。
r r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传统家具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因传统家具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因此受到众多传统家具爱好者和收藏者的推崇。
龙顺成作为京作家具的唯一传承者,素以用料考究、选材精细、造型古朴、工艺精湛著称于世,始终保持着传统的制作工艺和技法,其制作的京作硬木家具被业内公认为标志性家具。
r r r r r 北京饭店贵宾楼r r r r 北京饭店贵宾楼一角r r r r 北京全聚德帝王厅的屏风、宝座r r r r 中国驻阿尔巴尼亚使馆中式家具r r r r 20世纪90年代,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来厂考察、参观、座谈(左一为胡文仲,左二为王绍杰,左三为王世襄,右二为陈书考)r r r r 王世襄先生在龙顺成参观r r r r r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最新!全国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汇总(全国疫情高、中风险地区)
阅读下文 >> 通州新建村(通州15个村搬迁)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menchuang.net/news/136372.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门窗网

推荐新闻

更多

行业专题

更多行业专题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门窗网 【测试站】(c)2008-2022 MenChuang.net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 ICP备案号: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