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看资讯 >门窗常识>茶馆舞台(茶馆剧目)

茶馆舞台(茶馆剧目)

2023-04-22 来源:门窗加盟责任编辑:铝合金门窗 浏览数:7 门窗网

核心提示:2017年6月12日19:30,中国话剧极负盛名的经典剧目,也是中国国家级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以下简称“北京人艺”)建院以来当之无愧的招牌剧目——《茶馆》在首都剧场拉开本轮的首演序幕,能容纳上千人的剧场里座无虚席。这一天,也正是被视为 “中国戏剧最高殿堂”的北京人艺65周年院庆日。因此,此次《茶馆》的上演,不仅是一次经典再现,也是一次蕴藏深意的纪念。2017年6月12日晚,中国国家级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65周年院庆日当天,北京人艺招牌剧目《茶馆》本轮首演结束后,剧组在后台为人艺庆祝生日。

《茶馆》:“东方舞台的奇迹”

2017年6月12日19:30,中国话剧极负盛名的经典剧目,也是中国国家级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以下简称“北京人艺”)建院以来当之无愧的招牌剧目——《茶馆》在首都剧场拉开本轮的首演序幕,能容纳上千人的剧场里座无虚席。
这一天,也正是被视为 “中国戏剧最高殿堂”的北京人艺65周年院庆日。
因此,此次《茶馆》的上演,不仅是一次经典再现,也是一次蕴藏深意的纪念。
2017年6月12日晚,中国国家级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65周年院庆日当天,北京人艺招牌剧目《茶馆》本轮首演结束后,剧组在后台为人艺庆祝生日。
摄影 李春光 《茶馆》:从中国到世界 1956年,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艺术家老舍创作了三幕现实主义话剧《茶馆》,此剧被视为老舍最优秀的剧作。
1958年,《茶馆》由北京人艺首次搬上舞台,近60年来,这部话剧经历了两代北京人艺演职人员的演绎,在中国乃至全球各大城市长演不衰,至今已演出近700场,成为北京人艺演剧风格代表作。
1958年3月,由老舍编剧,焦菊隐、夏淳导演的话剧《茶馆》在北京首演,老一辈艺术家于是之、蓝天野、郑榕等出演戏中主要角色。
摄影 苏德新2017年,年轻一代演员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等在经典话剧《茶馆》中出演主要角色。
摄影 李春光 老舍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话剧《茶馆》共三幕,每幕戏都以坐落在老北京城的裕泰茶馆为背景,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出场人物多达70个,展现了清朝末年、北洋军阀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三个历史阶段裕泰茶馆的兴衰和形形色色人物的命运。
以老舍的话表述就是:“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来反映社会的变迁”。
1956年,老舍(右二)和北京人艺导演焦菊隐(右一)、夏淳(右三)等人一起讨论《茶馆》剧情。
1980年,《茶馆》剧组第一次走出国门,50天里,在法国、德国、瑞士三个国家的15个城市演出了25场,演出极为成功,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烈欢迎。
1980年9月30日,德国《莱茵·内卡报》刊登文章盛赞《茶馆》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此后,《茶馆》又先后到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美国还有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巡演,所到之处皆引起强烈反响。
1983年9月12日,第一代《茶馆》剧组在东京举行访问日本的首场演出结束后,日本著名演员杉村春子(中)等登台祝贺中国艺术家演出成功。
摄影 黎启榕/新华社2016年,第二代《茶馆》剧组在加拿大多伦多地区米西索加市举行新闻发布会并进行带妆彩排。
这是演员龚丽君、冯远征、杨立新和梁冠华(从左至右)在新闻发布会上。
摄影 邹峥/新华社 《茶馆》作为地道的中国话剧,却反映了人类面对不同境遇时的共性心境。
《莱茵·内卡报》登载的文章说:《茶馆》演员们“用他们激动人心的话剧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展示了对我们来说还十分陌生的文化,但就人类共性来看,却又似乎是极为熟悉的境界:人们在战争、动荡、暴力和普遍的愚昧自欺中经受的苦难是相同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茶馆》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另一方面,《茶馆》走出国门,代表中国话剧开始在世界亮相,也意味着中国话剧开始与西方话剧进行对话。
林兆华说:“《茶馆》的成功更让我们感到焦菊隐先生和他创立的中国演剧学派的伟大,我们更有自信建立属于中国本土的戏剧体系,中国戏剧完全有可能打入世界。
”北京人艺:继承与创新 北京人艺之于中国话剧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这部《茶馆》。
对中国话剧而言,今年也是值得焦菊隐的“中国学派”学说极大影响了北京人艺的发展。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人艺演出了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的《蔡文姬》、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等优秀剧作,将话剧这个“舶来品”民族化,确立了北京人艺现实主义戏剧风格,中国话剧开始具有鲜明的“中国面貌”,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进行艺术创造。
《雷雨》剧照(2004年版,首演于1953年。
)《蔡文姬》剧照(2012年版,首演于1959年。
) 更难能可贵的是,焦菊隐“中国学派”探索虽然未竟,但北京人艺几代人从内心深处认同并坚持了这种独特风格,形成了中国话剧可称为“中国学派” 的传统。
上世纪80年代,北京人艺除了在《小井胡同》,《天下第一楼》等剧目中延续人艺传统之外,在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戏剧思潮涌入下的实验性探索剧目里也有意识地继承传统,以中国著名话剧导演林兆华的《绝对信号》为代表。
中国著名戏剧评论家童道明指出,《绝对信号》“通过东西方艺术元素的交融,创造性拓展了中国话剧艺术新天地。
”《绝对信号》(1982年11月首演,中国第一部小剧场戏剧。
)《贵妇还乡》剧照(1982年首演,首次将瑞士德语剧作家迪伦马特的代表作搬上中国舞台。
)《推销员之死》剧照(1983首演,美国作家阿瑟·米勒创作的著名话剧。
)《小井胡同》(1985年首演,被誉为“解放后的《茶馆》”。
)《天下第一楼》(1988年首演,至今已演出500多场。
)《李白》(1991年首演,至今热演200余场。
) 北京人艺院长任鸣指出,当前人艺核心课题有两个,一是要努力继承戏剧民族化风格,一个是要思考在今天如何创新。
他认为,当前北京人艺主要可以从“东方戏剧” (以整个东方的文化积淀和传统来滋养当今戏剧作品)和“新京味儿”话剧(着力展现更多元化的现代北京和北京人)两方面进行探索。
对于经典话剧《茶馆》来说,一方面需要年轻演员接棒(目前第二代的主要演员已60多岁),另一方面也需要对焦菊隐导演的演出版本进行创新,延续乃至发扬这一“东方舞台的奇迹”。
(撰文 龚海莹)(未署名图片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提供)敬请关注:人民画报官方网站http://www.rmhb.com.cn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舞台图片素材(舞台照片拍摄技巧)
阅读下文 >> 机械动态图制作教程(机械动态图制作软件)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menchuang.net/news/127272.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门窗网

推荐新闻

更多

行业专题

更多行业专题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门窗网 【测试站】(c)2008-2022 MenChuang.net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 ICP备案号: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