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看资讯 >门窗常识>鄱阳湖之战遗址(鄱阳湖大战伤亡)

鄱阳湖之战遗址(鄱阳湖大战伤亡)

2023-04-22 来源:门窗之家责任编辑:防火门 浏览数:3 门窗网

核心提示:↑胡振鹏行走在干涸的湖床上 受访者供图东方白鹳首次成群现身广东了。它们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鸟界国宝”之称。作为一种候鸟,它一向在长江中下游越冬,却在近年开始光顾广东的湿地。今年夏天,我国最重要的越冬候鸟栖息地鄱阳湖大旱。那时,就让深圳观鸟爱好者小昆担心候鸟会转向广东。江南的酷热天气一直蔓延到10月,而鄱阳湖从8月就提前100多天进入枯水期,并且水位迅速跌落。9月23日,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退至7.10米,刷新1951年有记录以来历史最低水位,随后更跌至7米以下。9月下旬,鄱阳湖迎来第一批越

2022未完待续|大旱之后的鄱阳湖保卫战

↑胡振鹏行走在干涸的湖床上 受访者供图东方白鹳首次成群现身广东了。
它们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鸟界国宝”之称。
作为一种候鸟,它一向在长江中下游越冬,却在近年开始光顾广东的湿地。
今年夏天,我国最重要的越冬候鸟栖息地鄱阳湖大旱。
那时,就让深圳观鸟爱好者小昆担心候鸟会转向广东。
江南的酷热天气一直蔓延到10月,而鄱阳湖从8月就提前100多天进入枯水期,并且水位迅速跌落。
9月23日,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退至7.10米,刷新1951年有记录以来历史最低水位,随后更跌至7米以下。
9月下旬,鄱阳湖迎来第一批越冬候鸟。
到12月,候鸟基本来齐。
尽管水位一度回升,但截至12月22日8时,长江湖口站水位为6.82米,星子站水位降至6.97米,双双跌破7米关口,比去年同期分别低0.75米和0.73米。
不过,从监测情况来看,江西省原副省长、南昌大学教授胡振鹏估计今年回鄱阳湖过冬的候鸟种类、数量不比往年少。
他担心的关键问题是:这些候鸟能够呆多久?距离候鸟回迁还剩两个多月,8月时鱼在泥浆里挣扎死去的画面历历在目,他还是在为候鸟的食物担忧。
11月9日,胡振鹏来到都昌县周溪大湖汊,这里干得只剩一点水。
他在龟裂的湖床上行走,头上有大雁飞过。
74岁的胡振鹏曾是学者型官员,退休后回归学者身份,一直在为鄱阳湖“操心”,做遥感监测,实验沉水植被恢复……他长年去鄱阳湖考察,也长年为鄱阳湖奔走呼吁。
鄱阳湖枯水期提前不是今年特大干旱才有的问题。
东方白鹳和白鹤等珍稀候鸟,也不是今年才来到广东的。
2022年11月,红星新闻记者来到这里,和生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官员、学者、护鸟人、护江豚人对话。
他们一直关心、思考、担忧着这片湖,和湖里的鱼、草、鸟,还有湖边的人。
2022年,鄱阳湖是一个不能缺失的主题词。
鄱阳湖,也一直有一群让人感动的守护者。
↑小杨正在剪掉江豚尾鳍缠上的渔网① 救助被困的江豚11月8日,都昌候鸟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跃又开始了每月的“逢8监测”,走4条路线中的水上路线。
同一时间,对岸的南矶湿地保护区南山站站长李建新也出发监测了。
监测是由鄱阳湖边的三家保护区的几十组人联合进行的,原则是不重不漏,尽量覆盖。
由于水位极浅,往日的大船已开不动,李跃在内的不到10个人挤在一艘汽艇里,船头只能站下两个人。
“两个赤麻鸭,三只灰鹤。
”监测站站长在船头拿着望远镜一边眺望,一边向船舱里的统计员报数。
轰隆隆的马达声中,他们发现混浊的水中漂着一头被困的亚成体江豚。
“套了绳子,套了绳子哦!”李跃叫道。
原来,江豚尾鳍缠上了渔网。
开船的小杨把汽艇开近江豚,又跳上船尾,从水中一把捞起江豚的尾巴。
他之前是江边的渔民,在这条船上,他才是最熟悉江豚的人。
小杨所用的剪刀有些大,大家又在船舱里找到一把小剪刀递给他。
剪开渔网,他小心翼翼地握着它的尾鳍,放入水中。
“好,救活了你哈……好,再见。
”李跃跟它打招呼。
江豚在水中艰难地摆动着尾巴,远处,它的妈妈在等着它。
↑获救的亚成体江豚汽艇上没有工具,无法对江豚进一步救助。
李跃给农业局负责渔政的同事打电话,也协调他们管理垂钓者。
过低的水位线让洲滩大面积裸露,开车可以长驱直入保护区腹地。
李跃在监测的同时也履行着巡护的工作,他总能在岸边发现垂钓的人,一次次去劝离。
但是,他们没有执法权,只能拜托渔政严格管理。
渔政有些为难,虽然长江流域十年禁渔,但“一人一竿”是允许的。
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戴年华知道了江豚受伤的事情,积极向上级反映以引起管理层重视。
原来,前期,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局已经要求各地按照江西省渔业条例授权,由各县对辖区内鄱阳湖水域至2023年3月实施临时禁钓,九江市濂溪区已经发布了临时禁钓公告。
而都昌县的禁钓批文程序已经走完,马上会发布。
↑夜幕下,疑似偷捕者驾驶摩托车行驶在鄱阳湖床上,拖出长长的光影 ② 农、林执法:堵住偷猎者对于鄱阳湖的生态保护和科学管理,戴年华认为,农、林部门各自为政是一个问题。
而没有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余干县,在2021年6月成立了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中心,整合了农、林执法,组织24小时值守。
11月9日,红星新闻记者去余干石口镇一座大堤下的大型机械割草点时,就遇到了执法队伍。
记者跟随工作人员开车下堤不久,就有闪着警灯的执法车辆跟过来,询问记者意图,并递来一张盖着红印的《余干县人民政府关于禁止未经批准进入余干县鄱阳湖重点水域湿地的告知书》。
去割草点的路上,记者经过了渔鸟派出所,这正是余干县专门成立的。
当天傍晚,记者在湖边再次遇到了余干县的执法人员。
鄱阳湖大堤前广袤的湖床上,有灯影晃动。
记者随即拿出随身携带的远射手电,一束强光照去,发现四五个人携带捕鱼工具,骑着摩托车在干涸的湖滩上行驶。
此时,在大堤上巡逻的志愿者也发现了这伙人。
他们一边拨打报警电话,一边注意着这伙人的动静。
三五分钟后,一辆闪着警灯的执法车辆驶了过来。
身穿制服的执法人员借过记者手中的手电,进一步确认了前方几百米湖滩上的这伙人为非法捕鱼人员。
执法人员推测这些人是对面鄱阳县来的,干枯的湖床与鄱阳县连成一片,但余干的鄱阳湖大堤下正好有一片水域,阻挡了执法人员到对岸。
没有更好办法,执法人员只能借助车上的扩音器喊话:“我们有夜视仪!想被罚款吗!”最终,他们把涉嫌偷捕者吓走了。
↑李跃查看苔草长势③ 不打不相识李跃在三山地区上岸,准备看看前期在这里分4个批次割的150多亩苔草。
苔草本来会在湖水慢慢退去时长出来,成为雁鸭类鲜嫩可口的食物,但湖床今年8月就成了“大草原”,老化的苔草成为李跃的心病。
三山地区是江西几个实施苔草弋割的试验田之一,本来冬季是沼泽的这里早早成为了草原。
把过膝的苔草割到5-10厘米处,就能让嫩草重新萌发。
由于三山地区在河对面,运送大型机械的船吃不住低水位,李跃只能组织人工割草。
10月的太阳依旧火辣辣,李跃看着人工进度慢,有时亲自操起割草机加入。
李跃欣喜地看到,第一批弋割的地区已经长出了一些嫩草,但往年有不少东方白鹳、白鹤、小天鹅的这里,但今年还是没有看到候鸟到来。
↑戴年华在瑞洪大桥水域观察江豚这时,前方响起摩托车的声音,一个戴着帽子、穿着马甲、背着挎包的汉子呼啸而来。
李跃一行看到摩托车后座的塑料框,怀疑是偷鱼的,立马警惕起来:“你是谁?来干嘛的?怎么能在这儿骑摩托车?”一番争执过后,李跃发现这是圈子里赫赫有名的余干县康山乡江豚巡护队队长袁文斌。
“我知道你的名字,以前都一起开过各种会,只是没对上号。
”李跃抱歉地跟他握手。
原来,袁文斌是受对岸新建区的南矶保护区的李建新聘请的6位季节性巡护员之一,几十位工作人员管不过来总面积333平方公里的保护区。
袁文斌可以骑摩托车巡护,主要是在新建区、余干县、都昌县三县交界处做日常巡护工作,包括救护候鸟、驱离下湖人员、清理废旧渔网等。
“他做事确实可以。
”是李建新对袁文斌的评价。
今年,原是对岸的洲头连成一片,他从家里一路驱车,跑了40公里,来到了都昌地界。
他赶紧向李跃反映自己上午的巡护状况:“我一路过来赶了几波人,很多人开车来这边钓鱼。
我早就发现了,你们这边江豚多,水位低,江水又混浊,很危险的。
”误会解除,袁文斌婉拒了李跃一起吃午饭的邀请,又发动摩托车,在没过轮胎的苔草中,呼啸而去。
↑骑摩托巡护的袁文斌④ 江豚守护者51岁的袁文斌也曾是渔民。
除了到北边的三县交界处巡护,从9月以来,他几乎每隔一天,就要去南边20多公里的信江瑞洪大桥附近、余干县与进贤县交界处水域巡护今年滞留的20多头江豚。
11月9日下午,他在这里看到了七八头江豚,其中有3对母子豚。
大桥上货车奔驰而过,振动由桥柱传导到水里,伴着轰鸣声。
江豚为什么滞留在这里?袁文斌说,这片水域与鄱阳湖区相交处,江面只剩下了四五十米宽,水深不足1米,江豚“上不去下不来”。
还可能是因为这里有较为丰富的食物。
江豚被困深滩、沙坑的情况历年时有发生。
江西方面一直有转移江豚到水库的预案。
为了保护好江豚,巡护队员们排好班,做到24小时有人值守。
他们不仅要防止有人伤害江豚,还要驱离非法捕鱼者和垂钓者。
“上去上去,这里不能垂钓!下次不要来了!”坐在巡逻艇上的巡护队员发现了江边的垂钓者,大声斥离。
↑正在生态补水的朱袍山碟形湖全貌⑤ 起死回生的碟形湖“有水的地方就有鸟。
”李跃又来到三山对岸的朱袍山碟形湖,这里已经憩息着500多只小天鹅、200多只凤头麦鸡,以及很多斑嘴鸭、灰鹤。
每当秋冬,湖水下落,由于湖底形状高低,就会在鄱阳湖四周形成一圈“湖中湖”——碟形湖,成为彼此独立的水面,它们是候鸟天然的乐园。
9月,朱袍山碟形湖一度萎缩到381亩,而且水质浑浊,鱼类躲进淤泥中,螺蚌活性差。
李跃坐不住了,拿出了生态补水的方案,从主航道调水给朱袍山。
从19日开始,保护区开始清理淤泥、开挖水口、疏浚水渠、构筑拦水坝。
24日起,连续一个多月用一台100千瓦的大功率发电机,带动四台抽水泵24小时不间断抽水补水。
“一定要从开始就补水,晚了就救不回来了,一开始水下去都见不到效果的。
”胡振鹏说。
到11月初,朱袍山的补水量超过30万立方米,水位提升了35厘米,面积恢复到760亩。
水变清澈了,蓼子草起死回生,紫色小花点缀其间,土壤也变得松软水润。
蓝色的湖水里洁白的小天鹅在游弋、扑水、嬉戏,天上豆雁、鸿雁、灰鹤在盘旋,时而鸟鸣回响,李跃十分欣慰。
↑水泵将主航道的水泵至岸上水渠朱袍山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于,就在主航道旁边,而且有一条成型的水渠。
旁边的斯茅林湖则已经干涸。
在岸上吃过午饭,李跃来不及和同事一起乘汽艇原路返回,他搭车回县里开会,下午3点又赶回局里,召集所有同事开会。
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各种材料,还等着他来处理。
从2008年管理局成立开始,他就是这里的局长。
这次“逢8监测”,都昌保护区共监测到34种33281只鸟类。
李建新那边给出的数字,是12万羽。
李跃第二天便根据这次监测结果写出了文章《鸟类监测对比窥见干旱影响 应对措施科学有利候鸟越冬》,发在保护区的公众号上。
写文章也是他一直以来坚持的事情。
在日常巡查中,李跃也发现有不少雁鸭类和白琵鹭落到到鄱阳湖外围水域和稻田,这里食物更丰富。
“候鸟依然按照自然节律不断迁徙到鄱阳湖区越冬,今年鄱阳湖大湖环境发生了改变,候鸟也锻炼了找资源、寻空间的适生新本领。
”他说。
↑李建新登上观鸟平台,用观鸟镜观察湖区的鸟⑥ 鸟挤在一个湖里李建新所在的南矶湿地保护区南山站则没有碟形湖有条件进行生态补水。
这些湖,离最近的信江直线距离至少有七八公里。
南山站管理的碟形湖有33个,但11月初只剩下4个有水,其他的差不多都干了。
站里的会议室墙上挂着南山站12个重点碟形湖2021冬至2022年春水位监测数据表。
从2021年11月到12月,这些湖有的维持着1米以上的水位,有的从1米以上降到3厘米。
但是今年,这样的表已经不需要了。
11月6日下午,作为站长,李建新开着三轮车,来到常湖巡视。
刚跳下车,这边记者还在收拾摄影器材,李建新就一路往湖区跑去,他的身影掩映在洲滩的草丛中。
原来是有一家人下了公路,在湖边扎帐篷,李建新上前劝离。
当气喘吁吁的记者追上李建新时,这家人已经在收拾东西。
其实,保护区给游客留了专门的露营区。
就在下湖的小路起点,“禁止进入湿地洲滩”“禁止捕捞、钓鱼”的附有举报电话的标牌赫然矗立。
↑朱袍山湖的候鸟 李跃供图一条公路分隔开了常湖和三泥湾,常湖还有水,但那边的三泥湾却已经干涸了。
“往年,这边有鸟,那边有鸟;现在那里没水,所以鸟都在这里。
”李建新说,三泥湾的水位通常较浅,是鸻鹬类理想的选择;常湖水位深,多为雁和天鹅。
而现在,这些鸟像“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都挤在了常湖。
南矶山的碟形湖此前多为渔民用以养鱼的“堑秋湖”,设有闸口,可以控制水位。
往年从10月份开始,李建新会统筹监测、调控每个湖的水位。
本来湖床高低就形成了不同高低的水位,李建新还会去分配不同的放水速度,有的会控制得高一点,有的会故意放快一点。
候鸟来临之后,游禽、涉禽会去往不同的湖,每个湖的生态景象也不太一样。
但现在剩下的4个湖,已经完全没有了水位人工干预,景象也都差不多了。
南矶也没有像都昌一样进行鱼苗投放。
“杯水车薪。
”相比李跃,李建新更“顺其自然”。
“有好的吃好的,没好的差点的也要吃,候鸟肯定会找到它的生存法则。
”(小昆、小杨为化名)红星新闻记者 胡伊文 张炎良 江西摄影报道责编 任志江 编辑 郭庄(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逐梦太空最亮的中国色彩是“青春”嫦娥神舟团队年均岁,北斗团队年均岁
阅读下文 >> 重庆这些地方将停气(重庆主城今日停气通知)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menchuang.net/news/126819.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门窗网

推荐新闻

更多

行业专题

更多行业专题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门窗网 【测试站】(c)2008-2022 MenChuang.net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 ICP备案号: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