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看资讯 >门窗常识>香港人做生意(香港人做生意的特点)

香港人做生意(香港人做生意的特点)

2023-04-22 来源:防火门责任编辑:防盗门 浏览数:4 门窗网

核心提示:“香港”被人称为“遍地黄金”,然而,香港人的富有并未使他们过上轻闲的生活,竞争的压力使他们步履沉重,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拼命工作。激烈的生存竞争,既激发了香港人奋发向上的精神,也给他们提供了很多的机会。香港商人喜欢说"搏一下",大概就是尽全力争取一下的意思。这比“试一下”更重要。搏,就是要有拼搏精神,全力以赴。搏,多少带有一点冒险的精神。香港由于其地域特殊性而受“西化”影响严重,所以有人说,香港是东西方文明的"混血儿"。香港商人是东西方智慧精明的综合体。在香港商人的

创业赚钱的秘密十七:我国香港人的经商之道

“香港”被人称为“遍地黄金”,然而,香港人的富有并未使他们过上轻闲的生活,竞争的压力使他们步履沉重,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拼命工作。
激烈的生存竞争,既激发了香港人奋发向上的精神,也给他们提供了很多的机会。
香港商人喜欢说"搏一下",大概就是尽全力争取一下的意思。
这比“试一下”更重要。
搏,就是要有拼搏精神,全力以赴。
搏,多少带有一点冒险的精神。
香港由于其地域特殊性而受“西化”影响严重,所以有人说,香港是东西方文明的"混血儿"。
香港商人是东西方智慧精明的综合体。
在香港商人的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浓厚中国传统商人的色彩,我们还可以看见他们身上西方文化的烙印。
香港商人灵活、机智,他们的传统特质,由于混杂了西方的思想灵魂而不再有传统的迂腐。
港商的生活哲理是,挣钱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在商言商,言商即是挣钱,这个道理在港商看来,再自然不过、简单不过了。
不仅像邵逸夫、胡仙这样的大商人非常重视取利赚钱,就是一般的港商,也同样把赚钱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
他们的功利主义色彩十分明显。
一、塑料花大王出身贫寒的李嘉诚现在能够被公认为华人首富,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他长远的战略眼光。
李嘉诚14岁在一家小塑料玩具厂当推销员。
由于工作努力,不到20岁就被老板提升为经理。
两年后,22岁的李嘉诚,便开了一间专门生产塑料玩具和家庭用品的“长江塑料厂”。
上个世纪50年代,欧美等地市场对塑料花的需求大增。
李嘉诚立即争取了大量的海外订单,迅速由生产玩具转向生产塑料花。
长江公司很快就成为了世界规模最大的生产塑料花企业,而李嘉诚本人因此也赢得了"塑料花大王"的美称。
正当塑料花大受海外欢迎,行业兴隆之际,李嘉诚却独具慧眼,预料到塑料花将在世界市场由畅销转为滞销,他当机立断,毅然放弃当时盈利仍然丰厚的塑料花行业,重操玩具旧业。
果然,不久之后国际市场的“塑料花热”逐渐冷却,行情瞬间暴跌,那些趁热而上的厂家纷纷遭殃,而李嘉诚却在玩具产品中每年仍赚上千万港元。
李嘉诚深谙好花无常开的道理,早在塑料花业兴盛时期,他就认识到,随着香港的继续发展,人多地少的矛盾是必然趋势,地产业必大有可为。
1958年是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香港地价下跌70%,房价下跌30%。
房地产业正处于低谷之时,恰在这年,刚满而立之年的李嘉诚,以百万资本向地产业进军了。
从1958年至1980年的22年中,香港地产业历经沧桑,几起几落,虽充满风险,但却百年不遇,机遇迭出。
李嘉诚眼明手快。
感觉敏锐,善于抓住每一个有利的商机,成为一代香港地产大王。
1959年,李嘉诚首先购买的为别人所不齿的工业用地,1980年以市区平均地价计算,工业地价比当年上涨了281倍,而非工业用地及住宅用地也分别为74倍与82倍。
1965年,银行风潮及1967年地产价格狂跌,许多人急于脱手房地产,他却泰然处之,反而认为这是发展地产业的大好时机。
继续从事房地产生意,只买不卖。
到1972年,他的公司在香港已拥有超过35万平方英尺的房地产业,每年资金收入390万港元。
李嘉诚为什么能赚钱?眼光!商人没有战略眼光,就好比摸黑走路,迟早会碰得头破血流。
二、船王包玉刚不但是众所周知的世界船王,还是第一个进入英资汇丰银行的华人董事,更加在1978 年之后成为世界10大船王之首。
但在此之间,在香港股票市场上,以包玉刚先生为代表的华人集团与怡和洋行的代表的英商集团,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股票大战”。
九龙仓位于繁华的尖沙咀,这里可谓寸土尺金。
但是长期以来,九龙仓的地产股价由于怡和洋行的把持,严重脱离实际地价。
而这九龙仓的归属关系到华人集团各自在香港的发展前途。
特别是对包玉刚的庞大船队来说,没有九龙仓,就等于失去了依托的基地。
因此,一开始双方就寸步不让,势在必夺。
实力雄厚的怡和洋行估计了一下船王的财力,认为自己只要出高价收购九龙仓的股票,船王是打不了几回合就得举手投降。
于是,恰和洋行在香港报刊上登出醒目的广告∶ “愿以两股置地股票,外加一张债券(总价值相当于100港元)兑换面值仅10港元的九龙仓股票。
”至此,大战进入了高潮,鹿死谁手,难以料定。
这时,包玉刚已完成了决战前的一切准备,但表面上装出有心取胜,却已无力回天的样子,一直把怡和洋行蒙在鼓里。
而包玉刚佯装到法国办事,却偷偷地赶赴英国向汇丰银行借钱去了。
汇丰银行是包玉刚的环球集团很大的股东,此时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谁也离不开谁,所以包玉刚很快借到21亿港元现金。
第三天,包玉刚突然神不知鬼不觉地回到了香港,他立即宣布迎接怡和的挑战。
在两天之内,以均价不到每股105港元市,闪电般收购了九龙仓股票2000万股。
这一击令怡和猝不及防,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包玉刚居然在两天之内拿出21亿港元。
很快包玉刚已经拥有九龙仓有限公司50%的股权。
从此,九龙仓成为包氏财团麾下的一员得力猛将,并不断立下战功。
商场就是战场,可以有失败,但在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战斗中,绝对不能失败。
三、南海渔村一道普通的菜,居然能挽救一个大酒店?这是事实。
香港实业家徐峰在广州花园酒店附近投资200万港元兴建了一家南海海鲜酒家,酒家装扮得豪华气派,雄心勃勃的徐峰先生决心在中国内地大干一场。
然而,好事多磨,酒家开张后,却生意平平,头3个月竟亏损20多万元港币。
踌躇满志的徐先生实在想不通,自己这个酒店地处闹市区,为什么生意竟如此惨淡!是酒店的门面装修得寒酸?是店中的服务质量低下?还是店里做的饭菜味道不好,分量不够思来想去,他都否定了这些可能性,那么究竟是为什么一天,他来到街上散心,走着走着偶然间看到西壕二马路有两家时装店,令他感兴趣的是一家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另一家却门前冷落,生意平淡。
什么原因呢?一种职业的敏感促使他走到两家店铺看个究竟。
经过观察,他发现生意兴隆的一家店里面除了卖高档服装外,还另辟了几款特价服装,或八折或五折优惠出售。
看到此情此景,徐先生心中一亮,找到了解决酒店经营不理想的办法。
经过紧张筹备,徐峰先生的南海海鲜酒家每天推出一款特价的海鲜菜,其价格远远低于同行的价格,并通过新闻媒介大肆宣传,这一招果然灵验,顾客竟神奇般地多了起来,很多食客觉得特价菜新鲜,慕名前来。
也许有人认为降低菜价酒店要吃大亏,因为酒店决定降低的幅度令人吃惊,比如基围虾市价是76元一市斤,而南海海鲜酒家降价后只卖36元,不只是没有利可图,还要买一斤赔一斤多。
然而,事实说明,食客们来此一趟决不会单单要一道特价菜吃了完事的,哪伙人不再要上几个别的菜?特价菜上亏的,在别的菜上却暗暗补了回来,而且还要让食客们觉得价钱便宜、公道。
一时间,南海海鲜酒家成了羊城人一吃为快的好去处,南海海鲜酒家也因此一炮走红广州城。
徐峰先生在“美食周”一个月内单基围虾就销出4吨,至于他赚了多少钱,那就可想而知了。
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南海渔村前身。
价格低对消费者永远具有吸引力,以此作为赚钱的诱饵,则是一种常见的经营手法,关键是要做得巧妙。
四、米王香港的超级富豪林炯灿被称为“米业革命者”“香港米王”,这光荣的称号是怎样得来的呢米业是个很古老的行业,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的米业有突破性的发展,大袋变小袋,而且不再用人工搬送,人们可以在超级市场自行选购,同时,米的牌子也超过10多种,林林总总,任君选购,便利快捷,且又合乎卫生原则。
于是米业从古老的行业,成为新兴企业。
是谁开创了这个新潮流呢?就是林炯灿。
以前的米行,米都是装进一个大麻装里,一袋米足有168斤,因此顾客要货,就必须依赖水行的伙计送货。
过去的香港流行大家庭,人口浩繁,耗米量大,所以168斤的米,不会造成家庭压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一家三口,面对一大袋米,如何消化?再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超级市场的业务发展异常迅速,代替了旧日的街市,许多家庭主妇喜欢到超级市场买东西,米也成为购买的对象。
为什么不搞小袋米出售呢?林炯灿敏锐地从米市场变化的信息中找到了新产品开发的点子。
当然,简单地改大装变小装,并不是创新。
他想小袋米应当具有保质的新特点,才有可能成为畅销商品。
于是,他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实现米业的创新。
他了解到胶袋有许多种不同密度,不同密度会带来不同效果,经过试验,确定了最正确的密度,米放进去,长期不会变质。
目前,林炯灿的金源集团批发零售的食米牌子有16项,其中销售量最佳的食米名牌——金象牌米,脍炙人口。
现在,金源米业的小袋米占香港米业零售市场的50%。
此外,还销往澳门及中国内地。
金源的营业额每年达6亿港币。
大袋变小袋,这种并不复杂的点子竟造就了一代米王。
林炯灿的成功,的确值得人们深思。
五、派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一种叫“派”的系列服装,在国内迅速走俏,这个“派”的命名是老板从与数学概念上的“π”得到的启示。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内地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百姓对高档棉制成衣的需求量很大。
香港溢达集团总裁杨敏德看准这个商机,全力开拓内地服装市场,向内地市场全面推出设计新颖、品质优良、裁剪合体的“派”系列服装。
很快在全国各大主要城市,随处都可见到标志明显的“派”系列服装专卖店,“派”系列服装专卖店在内地建立了100多个销售点,年销售成衣达60万件。
内地市场成为杨敏德发展的重要基地。
当“派”系列服装席卷内地市场时,有人曾问杨敏德为何将服装系列取名为“派”的时候,杨敏德这样回答:“‘派’其实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装修材料怎么选择(装修材料的选择要点)
阅读下文 >> 成都平北欧婚房装修奋斗青年要的就是这种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menchuang.net/news/126292.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门窗网

推荐新闻

更多

行业专题

更多行业专题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门窗网 【测试站】(c)2008-2022 MenChuang.net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 ICP备案号: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