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天我们继续来看“十年·答卷”。
在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这份沉甸甸的答卷背后,是300多万驻村干部与困难群众同甘共苦,顽强拼搏。
驻村第一书记是强基固本、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也是村里脱贫攻坚的领头人。
他们到贫困乡村抓党建、抓扶贫、抓发展,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为创造这场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贡献了力量。
韩宇南是河南太康县前何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十年来,村里最大的变化是路宽了,灯亮了,光伏电站发电了,学校教学楼也建起来了,最重要的是老百姓越来越精神了。
河南太康县前何村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多元。
而在2015年时,这里还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贫困户年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
那年,韩宇南从税务机关派驻到村里任驻村第一书记,刚到村里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韩宇南说:“村中到处是烂泥坑,放眼望去路就是河,河就是路。
我溜着墙根慢慢进村的。
最困难的是14户孤寡老人,家里一个破床、一个破地锅,看到老人心里非常心酸。
” 要想富,先修路。
韩宇南确定了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
其实村里谁都清楚修路的重要性,但村里面临组织涣散、村民人心不齐、村集体资金匮乏等现实情况,村干部群众都认为这路修不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脱贫攻坚的“火车头”就是党支部。
面对困难,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韩宇南决心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火车头”作用,修成这条路。
2015年11月寒冬,天刚蒙蒙亮,韩宇南就领着村干部每人一把铁锹从早干到晚。
在他的带动下,4个月时间里,全村共出动1100多人次,终于垫平了全村的水洼道路,曾经的“泥水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水泥路。
河南太康县前何村村民何旭东说:“十几公里,解决了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基础设施的改变,让村民们从内心里看到了希望。
” 这个希望就是摆脱贫困。
要想脱贫,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
驻村以来,韩宇南和村两委班子推出了“一个堡垒、四支突击队、八大党员先锋岗”的工作模式。
村支部为堡垒,党员分组形成突击队,分别克服各个脱贫难题,在这个工作模式推动下,村里引进了春辣椒加冬小麦套种项目。
贫困户何富金也种了一亩半辣椒,当年就收入了约7000元。
2016年,前何村180亩辣椒获得丰收,平均亩产增收4000多元。
随后又引进了服装加工和藤艺编织项目,何富金一家也跟着受益。
在各类扶贫项目的帮助下,2017年,何富金一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同年年底,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前何村脱贫出列。
这时,韩宇南第一任期也结束了。
村民们向县里联名写信按手印请求他留任,这一留就是4任,8个年头。
如今,韩宇南正带领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继续前行。
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曹立说:“驻村第一书记这个工作机制是这次精准脱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制度创新。
对基层党组织建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尊重市场规律、组织资源,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发挥了贴心人和领路人的作用。
” 黄旭是广西乐业县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
过去的十年,百坭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发展,新村部办公楼已投入使用,原来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当年的心愿也实现了,村里建成了幼儿园。
村里越来越漂亮,群众日子越来越好。
在百坭村砂糖橘果园里,驻村第一书记黄旭带着农技专家正在对农户进行培训。
如今百坭村年产砂糖橘230万斤,是村民增收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