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落地式脚手架1.1、基本规定:(1)通用条款:搭设高度在24m及以上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必须在施工前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当架体搭设超过规范允许高度时(搭设高度超过50m,应组织专家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
单排脚手架搭设高度不得超过20m)。
(2)不同规格的钢管不得混用。
1.2、基础处理:(1)搭设架体的基础必须平整坚实,要有足够的承载力;搭设场地内不得有积水。
(2)搭设时脚手架外侧及周边要设置排水沟或其它排水措施。
(3)支撑立杆垫板应满足承载力要求,垫板厚度不小于50mm。
(4)支撑立杆垫板应满足承载力要求,底座底面标高宜高于自然地坪50~100mm。
1.3、扫地杆:(1)架体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
纵向扫地杆必须采用直角扣件在距钢管底部端不大于200mm立杆上。
横向扫地杆必须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
1.4、连墙件:(1)连墙件的布置应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双排钢管脚手架连墙件应与内、外排立杆相连接。
(2)搭设高度超过24m的双排脚手架,也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结构可靠拉结。
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且不应大于4m,,水平距离不得超过6m。
(3)开口型双排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
(4)剪刀撑、连墙件均必须随外脚手架同步搭设、同步拆除。
严禁后搭或先拆。
1.5、剪刀撑:(1)脚手架应在外侧全立面连续设置剪刀撑。
剪刀撑跨度为5~7根立杆。
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可采用对接或搭接,搭接的长度不应小于1m,同时使用不少于3个旋转扣件固定。
24m以下的外架,在墙体外侧两端、转角及中间间距不超过15m的立面上设置剪刀撑。
24m以上架体,外侧必须搭设连续剪刀撑。
(2)剪刀撑和立杆应牢固连接,形成整体。
剪刀撑杆件的底端要紧紧顶在地面上,剪刀撑夹角应在45°~60°之间。
开口型脚手架两端必须设置横向斜撑。
(3)一字型、开口型双排脚手架两端必须设置横向斜撑,24m以上架体在架体拐角处及中间每六跨设置一道横向斜撑;横向斜撑应在同一节间,由底到顶呈“之”字型布置,斜撑交叉和内外大横杆相连到顶。
1.6、作业层及安全防护:(1)作业层脚手板(竹篱笆、铁篱笆)应铺满、铺稳、铺实,距墙面间隙不得大于200mm,不得有空隙和探头板、飞跳板。
脚手板应设置在不少于三根横向水平杆上,当脚手板长度小于2m时,可采用两根横向水平杆支撑。
脚手板两端应与横向水平杆可靠固定,严防倾翻。
(2)操作面外侧应设一道护身栏杆和一道不小于180mm高的挡脚板。
架体必须用密目安全网沿外架内侧进行封闭,安全网之间必须连接牢固,封闭严密,并与架体固定。
(3)脚手架施工层操作面下方净空距离3m内,必须设置一道水平安全网,第一道水平网下方每隔10m及以下应设置一道水平安全网。
架体与结构间也应采取水平安全网防护,所有的安全网必须使用专用绳子绑扎。
二、悬挑式脚手架2.1、通用条款:(1)架体搭设应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结构设计应进行计算,并按规定进行审核、审批。
当架体搭设超过规范允许高度20m时,应组织专家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
2.2、悬挑钢梁,锚环及卸载钢丝绳设置:(1)承重或上人的悬挑脚手架,其悬挑梁应采用双轴对称截面的型钢,钢梁截面高度不小于160mm。
每个型钢悬挑梁外端应设置与上一层建筑结构斜拉结。
钢丝绳不参与悬挑钢梁受力计算。
钢梁锚固长度不应小于悬挑长度的1.25倍。
(2)锚环在混凝土浇筑前定位、安装在楼层板筋或梁筋内,与钢筋安装一并验收。
浇筑前穿PVC管预埋,螺杆丝扣用胶带进行保护。
(3)脚手架底部应按规范要求沿纵横方向设置扫地杆,悬挑梁上表面应加焊钢筋以固定立杆。
2.3、悬挑脚手架转角处做法:(1)施工现场的型钢悬挑脚手架在立面的转角处的处理方法一般采用辐射式布置型钢粱,这在小截面的角柱情况尚可行,但通常高层建筑的框架柱截面较大,采用辐射式布置型钢梁,一般会遇到1--3根的型钢悬挑梁布置在框架柱内,这使行柱筋偏位,柱内的型钢梁处的砼不密实,影响框架柱的质量,有可能造成重大安全隐患。
且采用辐射方式布置型钢梁的方法,使得外架转角处的立杆间距布置不一,个别内立杆未能落在型钢梁上,造成虚脚现象。
因此建议在外架的转角处的型钢挑梁布置采用如下做法:2.4、悬挑层防护:(1)悬挑式脚手架底层作业面应满铺脚手板,并且在紧贴底层脚手板下方兜设一道安全平网。
(做法同落地式钢管脚手架)。
(2)悬挑式脚手架底层作业面应沿脚手架长度方向铺设木枋,并满铺脚手板进行硬质全封闭,并刷警示色。
(3)其它楼层悬挑式脚手架作业面可在紧贴脚手板下方兜设一道安全平网。
(做法同落地式钢管脚手架)(4)锚固端宜采用硬质材料进行封闭。
三、门式脚手架3.1、基本规定:(1)门式脚手架搭设应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结构设计应进行计算,并按规定进行审核、审批。
门架及其配件的规格、性能及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门式钢管脚手架》(JGJ76)的规定,并应有出厂合格证书及产品标志。
3.2、架体基础:(1)架体基础必须平整坚实,采用排水措施。
基础上应先弹出门架立杆位置线,垫板、底座安放位置应准确。
底部门架的立杆下端应设置固定底座或可调底座(直径不小于35mm,伸出长度不大于200mm)。
3.3、连墙件:(1)脚手架必须采用连墙件与建筑物做到可靠连接,其承载力标准值不应低于10KN,在脚手架转角处、不闭合(一字型、槽型)脚手架的两端应增设连墙件,其竖向间距不应大于4m。
在脚手架的外侧因设置防护棚或完全网(指悬挑式水平安全网)而承受偏心荷载的部位,应增设连墙件,其竖向间距不应大于4m。
3.4、脚手板:门式脚手架应采用挂扣式钢脚手板,脚手板的挂扣必须完全挂扣在水平杆上,挂钩应处在锁闭状态。
3.5、安全网:(1)架体外侧应采用密目式安全网进行封闭,网间连接应紧密。
作业层脚手板下应采用水平安全网兜底,以下每隔10m应采用水平安全网封闭。
(做法同落地式钢管脚手架)。
3.6、钢丝绳卸荷:(1)当拱构式钢管脚手架搭设高度超过24m,或采用悬挑梁、悬挑桁架进行悬挑时,宜在横向水平杆或型钢悬挑梁外端采用钢丝绳与上一层建筑结构斜拉结,钢丝绳不得作为悬挑支撑结构的受力构件。
四、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PGC_COLUMN --}4.1、基本规定:(1)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搭设作业应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结构设计应进行计算,并按规定进行审核、审批。
脚手架提升超过规定允许高度150m时,应组织专家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
附着式脚手架必须具有可靠的防倾覆、防坠落和同步升降控制的安全装置。
(2)从事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施工的企业必须取得“附着式升降脚手架专业承包资质”。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应符合《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202标准。
4.2、安全装置:(1)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应安装机械式全自动防坠落装置、防倾覆装置及同步控制或荷载控制装置,技术性能应符合规范要求。
防坠落装置与升降设备应分别独立固定在建筑结构处,防坠落装置应设置在竖向主框架处与建筑结构附着。
(2)在升降或使用情况下,最上和最下两个防倾覆之间最小间距不应小于2.8m或架体高度的1/4。
4.3、架体底层防护:(1)架体底层操作面必须满铺脚手板,不得有空隙和探头板、飞跳板,并在脚手板下方设置水平安全网防护,也可在脚手板下方采用满钉一层竹胶板。
(2)架体与结构间的间隙在脚手架底侧及以上每两层设置一道可开启的翻板防护,以此保证竖向防护交圈,可有效避免钢筋头、扣件、混凝土块等小型物体从架体内落出伤人。
4.4、作业层防护:(1)架体座面层应满铺脚手板,不得有空隙和探头板、飞跳板。
作业层外侧应在高度1.2m和0.6m处设置上中两道防护栏杆。
同时,设置高度不小于180mm的挡脚板,外侧封挂密目式安全网。
两个分片架之间应设翻板防护。
做法同落地式钢管脚手架。
4.5、架体提升:(1)两跨以上架体同时升降应采用电动或液压动力装置,不得采用手动装置,升降时架体上下不得有施工荷载,禁止操作人员停留在架体上。
同时,架体安装、升降、拆除时应按规定设置安全警戒区,并应设置专人监护。
五、水平悬挑防护棚5.1、水平悬挑防护棚搭设前,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方案必须包含钢丝绳、钢丝绳拉结预埋点、三角支架平面定位布置图。
5.2、悬挑防护棚钢丝绳间距不得大于3000mm,拉结至上层结构板边缘预埋点,悬挑防护棚与结构之间采用三角支架并使用12号膨胀螺栓进行连接固定。
5.3、搭设悬挑水平防护棚之前必须先搭设操作架,确保搭设过程中作业人员的安全。
5.4、外围设置1200mm高护栏,挂设安全警示标识标牌。
六、高处作业操作平台6.1、 作业面防护:(1)在2m以上高度从事支模、绑钢筋、砌筑等施工作业时所使用的操作架作业面防护必须齐全有效,作业面处设一道护身栏杆,脚手板要求满铺并绑扎固定。
在大模板施工作业时,大模板顶部外延必须安装高度不低于1.2m的操作架防护,作业面满铺脚手板,并绑扎固定。
(2)移动式操作平台应编制安全技术方案,面积不应超过10,高度不宜超过5m,并设防护栏杆。
5.2、 爬梯: 人员上下操作平台要设置安全稳固的爬梯。
七、井道承重平台电梯井、竖向井道的施工平台应分段悬挑,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电梯井操作架及后续防护方式,均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7.1、主体结构施工期间,在墙内预留180*180方孔,采用2根16#工字钢作为操作架支撑。
分段搭设分段悬挑,架体高度不大于20m,步距不大于1.6m。
7.2、在施工层张挂水平网,施工层以下每隔两层且不大于10m设置一道水平防护。
混凝土剪力墙核心筒结构可每隔两层且不大于10m设置一道硬质封闭水平防护。
7.3、电梯井、竖向井道的施工平台应使用型钢焊接的整体吊装平台,应用专项施工方案。
平台支撑应使用14号及以上型号工字钢,或采用落地式支撑体系,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平台移动过程中严禁上方站人。
7.4、电梯井、竖向井道的施工平台移动过程中严禁上方站人。
7.5、电梯井、竖向井道工具式钢平台:(1)电梯井钢平台大小依据电梯井尺寸大小而定,主梁采用4根14#槽钢分两组背靠背焊接,次梁采用10#槽钢,平台板采用4mm厚花纹钢板进行焊接。
(2)在墙体预留150*150mm方孔,采用4根14号工字钢穿墙作为架体支撑,工字钢伸出井壁不小于300mm,端头采用300*300钢板进行满焊。
(3)平台上部焊接4根ф60钢管套管,操作架立杆固定在套管内采用螺杆进行连接。
(4)电梯井平台与井壁之间的距离应≤100mm。
7.6、电梯井、竖向井道工具式三角支撑钢平台:(1)工具式三角支撑钢平台设计、制作、安装均要经过审批和验收。
(2)提升作业前应进行安全交底,塔吊指挥人员必须到位,提升时作业人员挂钩完毕后应撤离平台。
(3)钢平台提升到位后,支腿应与结构放置牢固后方可落钩。
(4)不得在斜靠架上堆积材料。
(5)层高超过3.5m结构不得使用斜靠架。
7.7、电梯井、竖向井道防护架:(1)电梯井钢平台在提升离开后,采用钢管穿墙搭设网格进行防护。
(2)在墙体预留孔中,用2根ф48.3*3.6mm钢管穿墙作为架体支撑,钢管伸出井壁外侧端头采用钢管扣件连接固定,以防滑脱。
(3)在2根钢管平台上张挂安全平网或铺设50*100木枋、模板等硬质材料进行封闭(注:需后期砌体施工的电梯井,建议硬质封闭平台与井壁之间的距离应≤100mm)。
八、物料周转平台8.1、落地式及悬挑式物料平台应有相应的设计计算,并按设计要求进行搭设,平台支撑系统必须与建筑结构进行可靠连接;平台的材质应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并应在平台上设置荷载限定标牌。
同时,物料周转平台承载截面积应不大于20m²,长宽比应不大于1.5:1。
8.2、落地式物料周转平台:(1)落地式物料周转平台必须有专项设计方案并经审批、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平台应与结构进行有效刚性拉结,严禁平台与外架相连接。
(3)平台上的脚手板必须铺严绑牢,平台周围须设置不低于1.5m高防护围栏,围栏外侧用密目网封闭严实,下口设置18cm高挡脚板,栏杆内侧设置硬质材料板,护栏上严禁搭放物品,平台应在明显处设置标志牌、规定使用要求和限定荷载(平台外侧悬挂总限重标牌,内侧悬挂限定数量标牌)。
8.3、悬挑式物料周转平台:(1)落地式物料周转平台必须有专项设计方案并经审批、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悬挑式物料周转平台的搁置点与上部拉结点,必须位于建筑结构上,钢丝绳应按要求两边各设置前后两道(即主绳和保险绳),主绳、保险绳吊点应分别设置,保险绳应张紧,严禁使用花篮螺栓调节钢丝绳。
九、施工电梯楼层出入平台9.1、施工电梯楼层出入平台搭设:十、基坑马道10.1、一般马道:(1)马道分为人行马道和运料马道。
人行马道宽度不小于1m,斜道的坡度不大于1:3.运料马道宽度不小于1.5m,斜道的坡度不大于1:6.(2)拐弯处应设平台,按临边防护要求设置防护栏杆及挡脚板。
(3)人行斜道和运料斜道的脚手板上应每隔250~300mm设置一根防滑木条,木条厚度20~30mm。
10.2、高架桥上下通道 (站房工程):(1)采用工具式、定型化人员上下通道,要求地基硬化,限乘10人,安装时有专项方案及验收合格后使用,其它要求同马道搭设要求。
10.3、基坑通道及深度标尺:(1)钢爬梯节与节之间宜采用M20螺栓连接,每个角设置不少于2颗螺栓。
钢爬梯总高度不得超过20m,若超过20m需另付计算说明书。
(2)对于有内支撑或类似条件的项目可采用逆作法。
十一、模板支架11.1、基本规定:(1)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应符合《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要求,支撑用钢管、扣件应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要求。
(2)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应当由施工单位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并由组织专家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
11.2、构造要求(1)材质:不同规格的钢管不得混用。
施工前对支架材料进行检查,发现有严重锈蚀、变形或断裂的,不能使用。
(2)基础:当满堂或共享空间模板支架立柱高度超过8m时,若地基土达不到承载要求,无法防止立柱下沉,则应先施工地面下的工程,再分层回填夯实基土,浇筑地面混凝土垫层,达到强度后方可搭设模板支撑架。
(3)立杆:碗扣式立杆上端包括可调螺杆伸出顶层水平杆的长度不得大于700mm。
(4)立杆顶托:立杆顶部设可调支托,自由端高度不能超过500mm,可调支托螺杆深处钢管顶部不得超过200mm。
(5)扫地杆:如果立杆底部不在统一高度,高处的纵向扫地杆要向低处扫地杆延长至少两跨高低差不能大于1000mm,立杆距离边坡上方边缘不得小于500mm。
(6)扣件式剪刀撑:当层高在8~20m时,除应满足上条规定外,还应在纵横向相邻的两竖向连续剪刀撑之间增加“之”字斜撑,在有水平剪刀撑的部位,应在每个剪刀撑中间处增加一道水平剪刀撑。
在最顶步距两水平拉杆中间应加设一道水平拉杆。
11.3、周边拉结与临边防护(节选):(1)满堂支架搭设高度超过了10m,要在架体上竖向间距每隔6m加设设置安全平网,防止发生高处坠落事故。
(2)搭设高度2m以上的支撑架体应设置作业人员登高措施。
作业面须满铺脚手板,离墙面不得大于200mm,不得有空隙和探头板、飞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