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看资讯 >门窗常识>二战苏德战场有多惨烈(二战苏德所有战役)

二战苏德战场有多惨烈(二战苏德所有战役)

2023-04-15 来源:防火门责任编辑:断桥铝门窗 浏览数:8 门窗网

核心提示:r r r r rr r第三章 东线中部和北部的决战r r r r第三章 线中部和北部的决战r r一、1945年2月的东线力量态势r r1.增强东线r r苏军在1945年1月的攻势中几乎全线大胜。在匈牙利,挫败了希特勒和古德里安的装甲反攻;在中部战场,一举推进到奥得河,兵逼柏林;在北部,夺取了东普鲁士的大片地盘,把剩余德军驱赶到海边。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处于空前危机当中。末日的阴影不断迫近。r r回到柏林的希特勒于1月30日发布最后一次广播讲话,想多少振作一下沮丧的士气民心。由于受到空袭的威胁,希特勒在2月中

苏德二战史:苏军全线大胜,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r r r r r r r 第三章 东线中部和北部的决战r r r r 第三章 线中部和北部的决战r r 一、1945年2月的东线力量态势r r 1.增强东线r r 苏军在1945年1月的攻势中几乎全线大胜。
在匈牙利,挫败了希特勒和古德里安的装甲反攻;在中部战场,一举推进到奥得河,兵逼柏林;在北部,夺取了东普鲁士的大片地盘,把剩余德军驱赶到海边。
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处于空前危机当中。
末日的阴影不断迫近。
r r 回到柏林的希特勒于1月30日发布最后一次广播讲话,想多少振作一下沮丧的士气民心。
由于受到空袭的威胁,希特勒在2月中旬(一说1月16日下午)搬进总理府地堡居住,还将其作为军事指挥部。
地堡距离地面约15米,其墙基、墙壁和覆盖层,都采用3米厚的预应力混凝土,并用粗大钢梁加固,足够保护希特勒不会被从天而降的炸弹炸死。
但这个“水泥潜艇”要派其他用场却不大合适。
地堡内部有二三十个房间,虽然储备了大量食品,住起来却相当不舒服,在其狭小且空气混浊的水泥房间里召开军事会议更是令人昏昏沉沉。
与希特勒过去的元首大本营的超级通讯系统相比,地堡内的通讯设备更是简陋寒酸,只有一部师级司令部用电话交换机台和一部中波与长波无线电发射机,靠地堡上空气球悬挂的一根天线维持(1)。
就是在这个狭小闭塞的地堡内,希特勒度过了一生中的最后时光。
r r 但希特勒还没有绝望,为了挽救他自己和第三帝国的生命,他也不能绝望。
希特勒继续策划着他的匈牙利装甲大反攻,同时还要在东线守住奥得河、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工业区的残山剩水,孤悬一角的库尔兰半岛也要继续死守。
但东线部队遭受1月份惨败后,力量已极为衰弱。
为了增强东部战场的防御力量,1月下旬到2月初,希特勒下令从西线抽调出6个装甲师、1个装甲步兵师和2个装甲旅,把他们统统开到东线。
这些部队包括:党卫第1、2、9、10、12装甲师;陆军第21装甲师、第25装甲步兵师、“元首”警卫旅、“元首”步兵旅。
r r 此外,在2—3月,大量新组建的装甲部队也被部署到东线。
这些部队的命名大都没有采用德国陆军传统的序列番号,而是冠以某些“光荣”的地域名称。
希特勒也许认为这样可以激励德军的士气。
这样的部队有:“霍斯坦因”装甲师,“于特博格”装甲师(2月26日编入第16装甲师),“西里西亚”装甲师,“明赫贝格”装甲师,“库尔马克”装甲步兵师,“施塔恩斯多夫”第1、2坦克营。
2月份,中央集团军群还得到从陆军军械库调来的大量战车,用来重组一些被击溃的装甲部队。
如第10装甲步兵师,第17、25装甲师(以上三个师损失太大,已被降格为“战斗群”)。
r r 连同从西线抽调、新建和重建等情况在内,东线获得如下新装甲部队(2):r r 1945年1月:r r 第509重型坦克营:45辆“虎”,8辆四号高炮坦克r r 党卫第503重坦克营:39辆“虎”,8辆四号高炮坦克r r 第103坦克旅:52辆“黑豹”、14辆四号、40辆70倍管四号、14辆“猎豹”r r 1945年2月:r r 第21装甲师:2月8日有26辆四号、32辆“黑豹”、10辆四号高炮坦克;2月7—9日从陆军军械库调来16辆四号和7辆“黑豹”r r 第25装甲步兵师:2月1日有26辆“黑豹”、10辆70倍管四号、2辆四号高炮坦克;2月1日又从陆军军械库运来了10辆“黑豹”r r “元首”警卫旅:2月2日有15辆四号、23辆70倍管四号;2月8—10日又从陆军军械库运来30辆“黑豹”r r “元首”步兵旅:1月27日有5辆四号、18辆“黑豹”、13辆70倍管四号、4辆高炮坦克;2月15—17日又从陆军军械库运来10辆“猎豹”和16辆“黑豹”r r 党卫第10装甲师:2月8日有38辆四号、53辆“黑豹”、8辆四号高炮坦克r r 党卫“希特勒”装甲师:2月1日有36辆“虎王”(党卫第501重坦克营所辖)、27辆四号、41辆“黑豹”、8辆高炮坦克r r 党卫“帝国”装甲师:2月1日有28辆强击火炮、19辆四号、34辆“黑豹”、8辆高炮坦克r r 党卫第9装甲师:2月1日有25辆强击火炮、26辆四号、31辆“黑豹”、4辆高炮坦克r r 党卫第12装甲师:2月1日有19辆四号、36辆“黑豹”r r “库尔马克”装甲步兵师:1月23—25日从陆军军...r r “施塔恩斯多夫”第1坦克营:2月3—15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31辆强击火炮r r “施塔恩斯多夫”第2坦克营:2月1—3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19辆“黑豹”、28辆强击火炮r r “霍斯坦因”装甲师:由第233预备装甲师调来29辆四号;2月9-11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17辆四号r r 第10装甲步兵师战斗群:2月9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31辆强击火炮;2月19日10辆70倍管四号r r 第17装甲师战斗群:2月7—9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16辆四号、28辆70倍管四号r r 第25装甲师战斗群:2月18—19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21辆四号、10辆70倍管四号r r “西里西亚”装甲师:2月21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21辆四号、10辆70倍管四号r r 1945年3—4月r r 第16装甲师:3月4日有7辆四号、15辆“黑豹”、10辆70倍管四号、37辆强击火炮r r “明赫贝格”装甲师:4辆四号坦克、11辆“黑豹”、11辆“虎”;3月25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10辆“黑豹”、4月5日又调来10辆“黑豹”r r 党卫第502重坦克营:31辆“虎”r r “统帅堂”装甲师:3月15日有18辆四号、3辆70倍管四号、19辆“黑豹”;3月12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5辆四号r r 第13装甲师(“统帅堂”第2):3月15日有18辆四号、5辆“黑豹”;3月11日从陆军军械库运来21辆“黑豹”r r 第18装甲步兵师:来自“霍斯坦因”坦克营的9辆四号、10辆70倍管四号;3月27日“西里西亚”坦克营的26辆四号、8辆70倍管四号r r 德国装甲部队实力分布(1945年3月15日)(3) (不含独立强击火炮部队以及分配给步兵单位的强击火炮)r r r r 大量的新增部队和补充装备,使东线德军各装甲兵团的战车数在3月中旬达到2590辆,还不包括独立强击火炮单位和步兵单位的强击火炮等。
比较之下,德军在西线同期只有483辆战车,在意大利只有281辆。
r r 东线不仅得到更多的坦克,还得到大量其他部队。
到1945年3月1日,东线的4个主力集团军群(北方、“维斯瓦”、中央、南方)得到了45个新师。
其中14个师从西线抽调,10个师由库尔兰半岛运出(自1944年12月初到1945年2月初,从库尔兰运出87000人的战斗部队),8个师由后备陆军组建,4个师来自“西南战区”,党卫军提供了4个师,海军提供了1个师,3个师来自挪威,1个师来自丹麦。
r r 可伤亡损失太大,东部战区的军队员额还是继续衰减。
1945年3月1日,东线只有200万人的德国陆军部队,比1月1日减少了23万人。
德军另外还得到10万名匈军的配合(4),但他们已经相当不可靠。
东线陆军兵力分布情况(1945年2月28日状态)如下:r r “库尔兰”集团军群:23.2万人r r 北方集团军群:32.4万人(5)r r “维斯瓦”集团军群:52.7万人r r 中央集团军群:41.3万人(6)r r 南方集团军群:44.3万人r r 尽管前线吃紧,德国武装部队后方机构的臃肿和庞大却依然如故。
德国陆军总部和最高统帅部加在一起共有54000人。
3月初,凯特尔为了从柏林撤走这两个巨型司令部的人员,准备了110列火车。
戈培尔对此在日记里咒骂:“这些脚底擦油的家伙永远也不会变得聪明一些。
我真想知道,他们要到什么地方才能下定决心停下来并奋起防御”(7)。
r r r r 苏联士兵把一座德国小镇的时钟调成莫斯科时间r r 2.残破的苏联步兵师r r 在希特勒的新计划中,虽然南方的匈牙利大反攻占据了头等重要的位置,但他也不能不关心自己所在的柏林——实际上也变成了战区。
在东线战场的中部,经过1945年1月的维斯瓦河攻势,到2月初,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大体都推进到奥得河一线。
朱可夫所处的奥得河北段战线,在柏林前方几乎成一条南北走向的直线。
奥得河战线继续向南延伸,大体在与尼斯河的接合部,向东南方大幅弯曲,推进到这段500公里长弯曲战线上的,正是科涅夫的部队。
r r 这就造成一个特殊局面:虽然朱可夫和科涅夫都在奥得河上,科涅夫却远远落在朱可夫的后面。
这意味着,如果朱可夫要攻打柏林,将很难得到科涅夫的支援,其暴露的南翼还可能遭到德军反击的威胁。
而要消除这一威胁,科涅夫就必须继续前进,前出到尼斯河。
这样才能与朱可夫保持一条平直的战线。
此外,科涅夫还承担着夺取西里西亚地区德国工厂的任务。
由于苏军的进攻,至1945年1月,西里西亚和捷克地区的工业产值已缩减30%(8)。
但在科涅夫所面对的这段奥得河前线的彼岸,很多工厂还在为德国的战争机器开足马力生产。
完全占领这个工业区,将大大剥夺德国继续进行战争的经济能力。
r r 阻止科涅夫前进的主要对手,是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由舍尔纳大将指挥。
他的强硬作风使他成为希特勒和纳粹党最宠爱的将军。
戈培尔称赞舍尔纳是“领导天才”,还以溢美之词把舍尔纳对付逃兵的手段写在日记中:把逃兵吊在树上再挂个牌子,上面写着“我是一个逃兵,我拒绝保卫德国的妇女和儿童”(9)。
r r 光用死刑和强硬手段打不了胜仗。
舍尔纳也竭力展示着他的军事才能和对形势的特有观察。
比如3月初,舍尔纳就告诉戈培尔:“布尔什维克的步兵少得可怜,作战全靠装备上的优势,尤其是靠坦克优势”(10)。
r r 舍尔纳这段描述,与战后德国将军所渲染的“俄军无穷的人力优势”相去甚远。
不过这一通过实战观察得来的结论,的确是真实的。
1945年初的凶猛攻势后,本来就缺人少兵的苏联步兵单位,变得更加零落稀疏。
1945年3月,苏联第91近卫步兵团只剩一个步兵营(全营161人),加上直属火力单位等等,全团也只有400人。
第5集团军所属的11个师,每个平均只有2625人。
从后方送来的补充兵员是有限的,步兵这个最劳累、伤亡率最高、待遇却较差的兵种,在军队内也极端不受欢迎。
又不可能把作为主要杀伤手段的炮兵和坦克兵送去当步兵。
后勤补给线拉得太长,兵站部队也不能轻易削减。
苏军只好把每一批遇到的俄国战俘和劳工都拉进队伍。
r r r r 在柯尼斯堡被俘的一批德军官兵,被用马车拉走r r r r 柯尼斯堡地区,落入苏军之手的一座105岸炮装甲炮台r r 即使这样,俄国人也无法维持现有已经很低的编制水准。
1945年3月,苏军大幅度缩编了步兵单位,在前线执行三种新的步兵师编制,其人数额度分别为3600人、4000人、4500人。
r r “3600”型步兵师总共有12个步兵连——只相当于过去一个团的编制。
每连又只有76人和10挺机枪,人数仅相当于正常步兵连的一半;步兵营编制人数241人;步兵团774人。
r r “4000”型步兵师有18个步兵连。
r r “4500”型步兵师有21个步兵连。
r r 步兵连编制人数也未必拘泥于76人。
比如还有一种步兵连编制是53人,所辖只有2个步兵排,每排23人(11)。
r r 按上述编制,每个苏联步兵师只有900~1600名步兵。
也就是说,一个苏联步兵师的步兵人数仅相当于1~2个满编营。
比较而言,步兵师内的炮兵单位虽然也未必足额,但实力状况要比步兵好太多。
尤其是苏军这一时期尽量用57~76毫米炮取代45炮,用82迫击炮取代50迫击炮,给步兵师属炮兵团增加122毫米的榴弹炮。
有些步兵师还获得了SU-76型自行火炮。
r r 战争尾声,俄国人差不多就是按上述标准给各步兵师提供补充兵。
在战争最后一个月,各苏联步兵师总人数一般维持在3000~6000人不等,每个师只有十几个步兵连(倒也不是严格按上述三种标准,比如有些步兵师编有15个步兵连),各步兵连一般在60人左右。
机枪数量相当少。
一个步兵师多则一百多挺机枪,少则只有几十挺。
甚至机枪连也只有3~4挺。
r r r (1)《希特勒暗堡》,第45—47页。
r r (2)《装甲部队》卷二,第226—229页。
r r (3)《装甲部队》卷二,第247—248页。
r r (4)《当巨人冲突》,第305页。
r r (5)《陆军历史系列:德国陆军在东线的失败》,第457页。
r r (6)《希特勒之死》,第13页;《希特勒与战争》,第982页。
r r (7)《戈培尔日记1945》,第64、112页。
r r (8)《1939—1945年的德国战时工业》,第139页。
r r (9)《戈培尔日记1945》,第123页。
r r (10)《戈培尔日记1945》,第122页。
r r (11)《希特勒的报应》,第84页。
r r r r 二、尼斯河与奥得河r r 1.下西里西亚战役r r 一月攻势后,科涅夫手下的66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也普遍员额大减,满员率只相当于编制的一半(1),官兵们疲惫不堪,后方交通线拉长到500公里导致前线物资短缺。
可是舍尔纳自己的处境却也不令人羡慕。
他的集团军群在此前的战役也蒙受了巨大伤亡,很多师被降格为“战斗群”。
舍尔纳手下名义上有33个师(含7个装甲师和1个装甲步兵师),但折算起来,据说实际战斗力只相当于18个步兵师、6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
由于得到了东普鲁士和匈牙利地区德军的支援,舍尔纳在2月10日拥有728辆战车,其中350辆可用。
还有418门75毫米反坦克炮和31门88毫米反坦克炮(2)。
可所有这些兵力全部分配给了3个撤退中的集团军,用以堵塞漏洞。
舍尔纳自己几乎没有直辖预备队。
r r r r 在舍尔纳部队,被处死的一个德国逃兵r r 不仅如此,在舍尔纳的战区内,推进到了奥得河的科涅夫,还分别从布雷斯劳南北两侧突破该河,建立起两个极具威胁的桥头堡。
r r 北部桥头堡,位于格洛高和布雷斯劳之间。
舍尔纳北翼的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格雷泽尔)封堵着这个桥头堡,展开了已经被打残的第24装甲军和“大日耳曼”装甲军,以及刚从匈牙利调来的第57装甲军。
这个集团军遭受了很大伤亡,急需大量的补充,甚至国民突击队和警察部队也拿来凑数。
2月10日时的实力为:7个师(含“赫尔曼·戈林”装甲师,第16、17装甲师,“勃兰登堡”装甲步兵师,从西线调来的第21装甲师,第103坦克旅),装备159辆战车、40门75毫米反坦克炮。
r r 南部桥头堡位于布雷斯劳和奥铂伦之间。
舍尔纳中路的第17集团军(司令舒尔茨)负责对付这个桥头堡,同时保卫着布雷斯劳城。
展开的兵力包括:“希勒尔”军集群,第8、17军,“布雷斯劳”军集群,第48装甲军。
这个集团军得到了来自匈牙利战场的第8、20装甲师加强。
2月10日时,集团军共有12个师(含第8、19、20装甲师),装备412辆战车,177门75毫米反坦克炮,27门88毫米反坦克炮。
r r 奥铂伦以南战线由海因里希的第1装甲集团军防守。
这个集团军有14个师,主力位于斯洛伐克境内,主要对手是乌克兰第4方面军。
面对科涅夫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主要是左翼第11军。
r r 科涅夫对舍尔纳的困难处境虽然不是完全清楚,但也能估计个八九不离十。
如果给舍尔纳更多时间,他不仅可以补充好自己的野战师,还将在奥得河西岸修筑起坚固的阵地。
这对急于推进到尼斯河的科涅夫极为不利。
于是科涅夫决定不再等待,立刻驱使他疲倦且流血过多的方面军继续进攻。
科涅夫最初的目标不仅限于推进到尼斯河,甚至还想一口气直接冲到柏林(3)。
r r r r 在波美拉尼亚的一个机场上,苏联缴获的德国飞机r r 科涅夫的战役企图是:在右翼,沿着北部桥头堡一线发动主攻,为此展开了近卫第3集团军,第13、52、6集团军,并以坦克第4集团军、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第25坦克军和近卫第7机械化军为第二梯队和预备队,他们的攻击将指向西面的科特布斯。
r r 在中路,利用南部登陆场实施辅助攻势,展开近卫第5集团军、第21集团军,还集中了第31坦克军和近卫第4坦克军。
r r 另外在南面,将以第59、60集团军和近卫第1骑兵军,自奥铂伦西南沿苏台德山北斜面发起一次牵制性攻势。
r r 乌克兰第1方面军总计将投入980800人,方面军尚存的1289辆坦克与自行火炮中的大部分也将参战。
空军第2集团军提供空中支援。
r r 科涅夫为了实现上述计划,匆忙调整了兵力部署。
从1月29日到2月7日,他的方面军一面在奥得河桥头堡上与德军激战,一面把大量军队从他的左翼和中路调向右翼,行程远至200公里。
从科涅夫的预备队调出第52集团军,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第6集团军和近卫机械化第7军,开到了布雷斯劳附近。
r r 2月8日早晨6时,55分钟炮击后,科涅夫的右翼攻势开始。
和同期其他很多战区一样,这里的天气也很恶劣,飞机难以起飞。
但科涅夫的地面优势已足够大了。
他用4个普通集团军和2个坦克集团军猛攻缺少步兵的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
尽管德军躲在一些石头房屋里作了顽强抵抗,但科涅夫只用了两天,就在布雷斯劳以北80公里正面上突破了奥得河防区,坦克部队深入了30~60公里。
近卫第3集团军迂回合围了德军坚守的“要塞”城市格洛高。
苏联估计城内有1.8万名守敌。
但根据德国资料,格洛高“要塞”只有4100名士兵和7800名平民(4)。
r r 苏军留下少数兵力封锁住格洛高“要塞”,然后就把它丢在脑后,继续向前推进(格洛高守军坚持到4月1日,被全歼)。
苏联第4坦克集团军抄到德国“大日耳曼”装甲军前面,一路冲过博伯尔河,于2月15日进抵尼斯河,立刻渗透到西岸夺取了几个桥头堡。
不过本该配合他们的第13集团军却落在后面,在博伯尔河一线被德军阻止住。
r r 南侧,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也强渡了博伯尔河,后续的第52集团军迅速跟进。
这一路上,苏军还占领了本茨劳——1813年,俄国统帅库图佐夫在此死去。
r r 与此同时,苏联第6集团军自北面,近卫第5集团军从南面,试图包围德军重兵设防的布雷斯劳。
德国人躲在用石墙围起来的农庄里顽强抵抗,苏军却没有足够的重炮弹去摧毁石墙,迫使科涅夫派去了近卫第3重型火箭炮旅。
可是一番战斗下来,苏联两个集团军还是没能封堵住包围圈。
r r 这让科涅夫的处境一下子变得很麻烦,他位于布雷斯劳以北的主攻集团军越向前推进,左侧翼就越暴露。
他的对手舍尔纳逐步把原部署在奥铂伦以南的第8军和第48装甲军,北调至布雷斯劳附近,先期抵达的第8、19装甲师(合计94辆战车)向苏军发起一次又一次反击。
r r r r 向苏军投降的柯尼斯堡德军指挥部r r 于是科涅夫决定放缓前进,先全力包围住布雷斯劳。
2月12日,他命令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主力由本茨劳回头向东,对布雷斯劳杀个回马枪。
他还下令在布雷斯劳西北面的利格尼茨集中重兵,以保护主攻集团的左翼并巩固对布雷斯劳的封锁,为此投入了从本茨劳回抽的第52集团军,近卫第5集团军一部,近卫第1骑兵军。
r r 2月13日,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由西向东冲向布雷斯劳,正好堵在两个苏联普通集团军没能封闭的缺口上,击败了试图解围的德国第8装甲师。
2月15日,布雷斯劳陷入合围。
r r 2月16日也就是包围布雷斯劳后的第二天,科涅夫意识到眼下不可能直冲柏林,于是把目标限定为以右翼的主力集团推进到尼斯河,然后以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和第52集团军,占领尼斯河畔的交通枢纽格尔利茨;左翼则推进到苏台德山。
至于布雷斯劳,只留第6集团军去围歼。
r r 2月24日,科涅夫的右翼进抵110公里宽的尼斯河(自河口至彭齐希),与朱可夫的战场拉成一条直线。
此时,舍尔纳已经把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撤到这一线,两个集团军的新分界线就划在离格尔利茨不远的劳班。
第4装甲集团军在新防线上展开了6个很虚弱的师,自2月25日起,还得到了新的第5军增援(5)。
2月下旬,舍尔纳对企图攻下格尔利茨和劳班的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发起猛烈反击,差点将其包围。
被苏第52集团军救出来的各坦克旅只剩下15~20辆坦克。
科涅夫没能拿下格尔利茨,只好匆匆把受损严重的两个坦克集团军都撤下来补充。
舍尔纳终于在尼斯河一线暂时阻止住了科涅夫。
苏联第6集团军也迟迟未能攻克布雷斯劳要塞,这里的战斗将持续很长时间。
r r 但舍尔纳已经把下西里西亚全境,连同大量宝贵的军火工厂都丢给了科涅夫,苏军还突入了勃兰登堡省,对上西里西亚形成包围态势。
在这场仓促发动的战役期间,从2月8日至24日,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纯减员23577人、伤病减员75809人,共损失99386人。
伤亡相当惨重。
r r 不过科涅夫获得了一个特殊的补充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年成交额多亿,这家老牌卖场将在月关停
阅读下文 >> 卫浴洁具怎么选择(卫浴洁具装饰材料)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menchuang.net/news/120851.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门窗网

推荐新闻

更多

行业专题

更多行业专题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门窗网 【测试站】(c)2008-2022 MenChuang.net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 ICP备案号: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