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公司本质上是在做两种生意,一种是"人口基数"的生意,一种是"消费升级"的生意。
在消费领域,技术壁垒这种东西一般是不存在的,想要赚取更高的利润率,要么是有茅台那种强大的品牌力,要么是有中免那种特许的经营权。
慕思在床垫领域成功地给消费者塑造了一种"洋品牌"的高端错觉,所以慕思的床垫毛利率超过50%,直营销售毛利率甚至超过70%。
床垫属于复购率较低的商品,所以消费者通常愿意支付更高的溢价来获得更好的商品,比如厨电领域的老板电器,也是没啥技术壁垒,但就是利用了这种大众消费心理,做出了品牌溢价。
在慕思的招股书中可以看到,卖给经销商的毛利率为41.59%,直营店销售毛利率为73.85%,直供的毛利率为27%。
以上是渠道的综合毛利率,如果单看床垫毛利率,直营渠道是80.26%,也就是说售价10000元的床垫,其实成本不到2000,直营床架的毛利率为67.81%,床架毛利率低,主要是因为部分产品外发代工。
01.上市前业绩猛增一般在IPO之前都有做高业绩的需求,为的是资本市场能给一个好的定价。
慕思2021年收入增速45.56%,为近三年以来最高,而净利润增速27.99%,低于上年同期的61.06%。
公司的销售模式主要分四种:经销渠道、直营渠道、直供渠道和电商。
经销渠道2021年贡献收入43.97亿元,占总收入占比68.53%;直营渠道收入4.4亿元,占比为6.86%,直供渠道收入6.6亿元,占比为10.29%,以及电商渠道收入8.78亿元,占比13.69%。
直供渠道主要是针对大客户以及星级酒店,其中最大的客户是欧派家居,2021年对其的销售收入为5.28亿元,占公司总营收8.15%,直供渠道整体收入同比增长70%。
直供的收入增速虽然很高,但是却只赚到了代加工的利润率。
根据招股书披露,慕思对欧派家居的销售毛利率为18.08%,2020年为23.35%,2019年为37.71%,而直供渠道整体的毛利率也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近三年分别为51.84%、32.64%和27%,可见慕思在B端领域没啥话语权。
在经销渠道方面,近三年的毛利率也在下滑,分别为46.42%、45.93%和41.59%,波动不高,一方面是受成本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上市前加大了返利的力度。
在慕思的三费支出中能明显看到,2021年销售费用为15.96亿元,同比增长了44.42%。
公司每年会拿出超20%的营业收入来支出销售费用,2021年销售费用占比为24.63%。
从占比变化来看,近两年销售费用占比略微下滑,主要是公司在2020年执行了新的收入会计准则,将运输费用(2019年为6978万元)列入了营业成本中,但整体的销售费用绝对值依然是增长的。
单独来看广告费用率,慕思以7.40%远超行业平均值4.40%,喜临门3.98%、起睡科技3.18%,顾家家居6.04%,顾家家居费用率提升较快。
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慕思靠着远超行业的广告及销售费用投放,打造了一个所谓的高端品牌,而这样的壁垒其实很难长期维持下去。
之前我在聊保险的时候说过,随着互联网的渗透率逐渐提高,产品的技术壁垒逐渐透明化,很多商品很难再维持高利润率。
02.技术壁垒不够宽床的技术壁垒并不高,整个行业的研发占比几乎都在2%左右,谈不上哪一家有特别的技术。
从慕思招股书披露的研发费用来看,2021年研发费用1.55亿元,占营收占比为2.39%。
研发费用中最主要是四块,工资福利7874.3万元,物料消耗2485.82万元,产品设计费2440.86万元和咨询及服务费1369.20万元,研发人员平均薪酬15.65万元。
因为各家的技术差异并不大,行业的准入门槛不高,所以床垫行业的CR5集中度只有13%左右,卖方分析通常会认为集中度低,未来的增长空间大。
通常这样的判断都是谬论,一个没有技术门槛的行业,只要还有超过代工厂的利润,那这个行业就会一直处于充分竞争的状态。
我们跟美国不同,美国的行业集中度高那是因为美国的劳动力也比较贵,而我们拥有着几乎是全球最勤奋的民族和最具成本优势的劳动力,人力密集型行业,基本都只能获取到制造业的利润率。
03.一季度业绩下滑最新一季度业绩,慕思营业收入12.45亿元,同比增长0.2%;净利润1.24亿元同比下滑9.07%。
二季度随着商品房销量下滑,装修产业链必然是首当其冲,业绩预期应该不会太好。
从产品结构上来看慕思的产品相对单一,公司主要是床垫和床架贡献了超过73%的收入,至于沙发、床品等收入目前还难挑大梁,对于二级市场来说,缺乏想象力。
而原本靠砸广告建立起来的品牌优势,长期来看也很难持续,因为互联网渗透率太高,消费者迟早会知道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