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接第十六版)155 谢彬蓉谢彬蓉,女,汉族,1971年10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瓦古乡扎甘洛村教学点支教志愿者。
谢彬蓉在部队服役20年退役后,毅然选择扎根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支教至今,并已在海拔3000多米且交通不便、缺水少电的乡村学校坚持了11学期,为贫困山区孩子送去了知识和力量,被乡亲们称赞为大凉山上的“铿锵玫瑰”。
2014年,谢彬蓉第一次支教,是在西昌市一所民办彝族学校,环境卫生极差,刚到几天,眼睛就重度感染。
手术后她不仅每天坚持上课,还带头打扫卫生,自掏1000多元,又四处募集了2万元,修缮了教室,使校园环境焕然一新。
期末考试时,当她看到试卷上大段的空白和扭曲的“象形文字”,痛心地感到:教师才是这里最稀缺的资源。
于是,原本准备干一学期就回家的谢彬蓉选择了留下。
2015年8月,谢彬蓉来到海拔3000多米的原生态彝族村寨扎甘洛村,这里生活条件更为艰苦,教育条件更为落后。
一次考试下来,10个学生的总分数才100多分。
村里除了村支书会点普通话外,其他人只能用手势简单交流。
贫穷落后的状况,坚定了谢彬蓉支教助学的决心,她要帮助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知识反哺家乡、建设家乡。
她边教孩子们书本知识,边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礼仪;自掏腰包组织孩子们到山外去参观学习,增长见识。
经过几年努力,7名学生升入初中,其中还有一名19岁的女生。
这在思想比较封闭的当地,创造了一个奇迹。
现在,谢彬蓉所在的学校在全乡乃至全县都很有名,邻村的学生家长宁愿翻越大山、多走几公里路,也要送孩子来这里读书。
一次,谢彬蓉背着一名全身长满红斑、膝盖疼得无法走路的孩子回家。
孩子不经意间叫了她一声“阿嫫”(彝语:妈妈),让谢彬蓉顿时泪如雨下,抱着孩子久久没有松开,内心充满了满足和感动。
在扎甘洛村支教的第一学期结束时,面对村支书“还来不来”的含泪疑问,谢彬蓉坚定地说:“来!这里有我的孩子们,我怎能不来?”至今,为了这个“来”字,谢彬蓉已在大凉山坚守了5年多。
谢彬蓉荣获“最美退役军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56 蓝凤秀蓝凤秀,女,瑶族,1942年2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西燕镇岜独村上绸庄村民。
蓝凤秀带领全村9名年过六旬的老人,一锹一镐,开山修路,以“愚公移山”精神300多天修成了一条长达3公里的盘山路,从此,村民有了走出深山的便捷道路。
上绸庄是一个十分闭塞偏远的小瑶寨,地处大石山深处,跟外界联系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全庄原来80多口人,年轻人都不愿意留下,最后只留下了20多位老人和孩子。
2006年, 64岁的蓝凤秀召集全庄村民开会商量,提出修建盘山公路的建议。
修通3公里长的盘山公路,至少需要30万元。
为筹措修路款,她让自己在外打工的2个儿子捐助了8万元。
在蓝凤秀的感召下,村民们纷纷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最后筹集到15万元。
蓝凤秀带领庄中9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凭着坚定的信念,挥舞着简单的工具,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地修了起来。
开山修路需要爆破,蓝凤秀主动学习爆破知识,她先后亲手装好了2000公斤炸药,引爆了4050枚雷管。
用了30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修通了这条长达3公里通往山外的公路。
2014年,县交通局下拨130吨水泥,社会各界捐款3万多元,蓝凤秀带领村民将路全部硬化。
上绸庄常年缺水,村后有一个水塔,但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就会干涸。
蓝凤秀先后两次自掏腰包7万元,请钻井工程队到上绸庄为村民钻水井,但两次都失败了。
蓝凤秀没有放弃,继续积极寻找水源,并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支持。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终于解决了乡亲们饮水难问题。
修路引水以后,72岁的蓝凤秀又把精力放在了庄里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上。
她动员全庄群众拿出1万多元的集体资金,自己捐款6000多元,并争取到上级有关部门资金支持。
2014年7月,投资30多万元的村文体中心建成,村民从此有了祖祖辈辈未曾敢想的文化室、戏台、标准篮球场。
村民文明素质提高了,村中治安更好了,村民们都说蓝凤秀带出了一个文明示范村。
蓝凤秀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个人、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
157 蒙晓梅蒙晓梅,女,壮族,1973年1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北更乡中心小学教师。
多年来,蒙晓梅倾心投入救助贫困学生公益事业,在她的爱心召唤下,500多名贫困孩子得到救助,乡里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蒙妈妈”。
蒙晓梅从小命运坎坷,在乡亲们和爱心人士的资助下,最终成长为一名教师。
她常说,自己是国家养大的孩子。
1991年,蒙晓梅回村做小学老师,立志要帮助家乡家庭困难的学生,用爱心回报社会,以实际行动回报乡亲们的恩情和关爱。
蒙晓梅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为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交学费,让没人照顾的学生跟自己的女儿吃住在一起,用爱心为孩子们点燃希望。
“全国新时代好少年”樊秋亮就是在蒙晓梅的引领和陪伴下成长起来的。
小秋亮2岁丧母,父亲患病完全丧失劳动力,全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
2014年,蒙晓梅第一次见到小秋亮后,就开始从生活点滴陪伴着他成长。
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小秋亮自信开朗起来,勇敢担起家庭重担,主动帮助同学。
蒙晓梅搭建起了贫困学生和公益组织之间的爱心桥梁。
2013年,她积极促成广西“良知公益”在忻城县北更乡建立贫困农民工子女助养站,每月向当地85名贫困儿童发放百元助养金,直至他们完成学业。
随后,助养站服务范围还拓展到了忻城县的遂意乡、红渡镇、欧洞乡、果遂乡等贫困地区,如今每个乡镇有20-30名贫困儿童得到资助。
她多次带领公益机构志愿者,走访了北更乡各个行政村156个贫困儿童的家庭和全乡37位代课教师,先后为全县贫困师生争取到爱心资金和物资,价值200多万元,资助贫困师生超过500名。
在她的努力下,北更乡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受她的影响,她的很多学生加入到公益队伍中,传承着爱心公益的接力棒。
蒙晓梅荣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
158 雷月琴雷月琴,女,汉族,1937年11月生,贵州省贵阳市物资回收公司退休职工。
35年间,雷月琴走遍贵阳市的水源地,花费七年时间手绘六张南明河治污地图,详细记载了1994年至2015年南明河的治污历程,被当地视作“珍宝”。
她始终奋战在护水志愿服务第一线,成为“江河卫士”和南明河“守护神”。
她积极参与环保志愿服务。
1984年,47岁的雷月琴从贵阳市物资回收公司提前退休,长在南明河边的她决定为恢复少年时的山水风光做一点事情,于是全心投入到环境保护事业,足迹踏遍贵阳市所有水源地。
2007年,贵阳市成立“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
她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申请加入,成为基金会第一个志愿者。
雷月琴以点点滴滴行动践行着志愿精神,平均每年志愿服务300小时以上。
她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促进了南明河流域保护工作。
2008年的一天,雷月琴在查看水质中发现有一大股污水直排入中曹河。
她连续3天到现场查看,最终弄清楚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