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在《课程与学程——普及化阶段大学教学改革之一》中提到,一所大学为学生开设的课程门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所大学教学水平的高低与课程建设的质量。
那么,哪些大学的课程总门数较多?近期我们对“双一流”高校公开发布的《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的本科课程总门数进行统计,发现——注:27所院校数据缺失,未纳入统计。
另外,艺术类、医药类、体育类 “双一流”高校也未纳入统计。
山东大学课程门数最多高校的课程总门数与学校规模息息相关。
本文统计的普通本科生人数在2万以上的48所“双一流”高校中,我们发现,有4所高校本科课程总门数在5000门以上。
山东大学(7041门)是课程总门数最多的学校,其后是四川大学(5570门)、吉林大学(5445门)、武汉大学(5032门)。
普通本科生人数在1万至2万的43所“双一流”高校中,上海大学本科课程总门数(4844门)位居前列。
华东师范大学(3897门)、哈尔滨工业大学(3892门)、宁波大学(3867门)、同济大学(3828门)的本科课程总门数也较多,均在3800门以上。
总体来看,本科课程总门数排名靠前的学校多为综合性院校。
在统计的“双一流”高校中,有45所高校课程总门数超过3000门,其中有30余所为综合性院校,并且多数高校普通本科生人数在2万以上。
规模大的综合性大学,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环境和发展空间,也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投入了更多。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作为行业类型高校,其学科和课程的设置更具行业特色,课程相对也较少。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在《本科教育质量核心数据再探讨》中也曾提到,单科性高校课程设置相比综合性大学在本科课程总门数这一指标上存在欠缺。
生均课程门数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表现优异《高校课程系数:内涵、价值与提高途径》指出,高校课程系数(高校生均课程)数值的高低可以体现出高校学生的课程选择权的大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课程资源的丰富状况以及高校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
谢维和也曾表示,一所大学中课程与学生的比例关系,直接反映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制度空间的大小。
注:《高校课程系数:内涵、价值与提高途径》指出,高校课程系数(高校生均课程)是指一所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全部课程的门数与学生总数的比值。
近些年,高校生均课程门数受到更多关注。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就曾提及生均课程门数。
同时,本科生生均课程门数也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试行)》中教育教学水平指标下卓越教学指标的审核重点。
因多数高校的年报未提供生均数据,本文根据同济大学等高校计算生均课程门数的方式,通过“课程门数/普通本科生人数”计算学校的生均课程门数,发现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的生均课程门数较高。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开课门数逐年增长。
近年来,华东师大为推进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不断丰富通识课程资源,通过分批立项支持的方式持续打造通识教育课程。
截至目前,已累计建设“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21门、经典阅读课程59门、模块课程164门。
据悉,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8门“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3门经典阅读课程、20门模块课程等一批通识“新课”也会上线。
此外,该校《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提到,在校级层面,该校新增本科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19项、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20项、大夏学堂优质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1项、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项目51项。
由此可见华东师范大学对课程建设的重视。
上海科技大学生均课程也名列前茅。
上海科技大学作为成立不到十年的大学,在师资、科研、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今年该校更是成功跻身“双一流”高校行列,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双一流”高校,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朝气蓬勃的“小而精”的大学。
值得注意的是,本科课程总门数较低的高校,普通本科生人数大都也较低。
数据显示,普通本科生人数低于1万的高校生均课程均值高于本文统计的所有“双一流”高校均值。
除了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生均课程也表现优异。
还有一些综合型大学尽管体量偏大,但其生均课程方面依然表现优秀,例如厦门大学。
该校积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
2020-2021学年,开设各种实验课程1670门次,其中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814门次;实验项目开出率100%,项目数共计2843个,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1803个。
关于生均课程门数,在去年1月的“面向新文科、新工科的课程体系建设”主题论坛上,谢维和教授提出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建设一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制度空间,他指出提高和扩大“生均课程门数”是一个可行的实现路径。
他认为,高校可以通过增加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数量与类型、形成不同学程的课程、调整课程时间表、小班化教学改革、科研项目转化等途径,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形成各具特色的素质结构与创新能力,实现成长成才的教育目标。
注:关于学程,在《课程与学程——普及化阶段大学教学改革之一》中,谢维和指出,“学程”如作为一个规定性定义,它指的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具体安排,包括教学时间、学分额度等。
注:本文数据为小编手动整理,统计计算规则以学校为准。
若有疏漏,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1] 卢晓东.本科教育质量核心数据再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3(3):29-36.[2] 于江,高乾坤.高校课程系数:内涵、价值与提高途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 中国高教研究、中国传媒大学网站、中国高等教育评论公众号、教育部网站、各高校网站等[4] 各高校公开发布的《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