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学院(以下简称长江商学院)自2002年成立以来,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商学院的新标杆。林佐铭、李东升、冯仑、马云、柳青……中国商界几代领军人物中,不乏长江校友。她的出现给中国乃至世界的管理教育和商业实践带来了哪些变化?新的经济形势下,中国企业家该如何应对?长江商学院创始院长、中国商业与全球化教授项兵博士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表示,“长江模式” 引领全球管理教育从精益求精的“技能”转向更加重视“道”。如果中国的企业家创业创新只是为了创造财富,就会让人浮躁,急功近利。面向未来,创业者要为自己的利益、理想、梦想和全球责任而创业创新。
人文底蕴是中国企业征服世界的内功
环球时报:与哈佛等世界顶级商学院相比,长江商学院有何不同?
项兵:与国内商学院相比,长江商学院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教授职位和学术水平;与欧美顶尖商学院相比,长江商学院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其对中国和新兴市场的商业和管理问题的系统性、深入性和前瞻性的理解性研究。西方主流商学院主要关注发达经济体的“阵地战”,即以现代企业为主导的商业组织如何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市场竞争与合作,对商业了解甚少新兴市场的竞争与合作,相关研究相对缺乏和滞后。然而,
长江将三大类学科的研究作为全球管理学界的重要支撑点:
这些也构成了长江实业与世界顶级商学院的战略差异。
传统商学院大多以MBA为主,学生主要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企业领导者(董事长、CEO)的课程很少。长江对企业领导的“赋能”新商业智库,解决了他们“高高在上”的问题,突破了传统管理教育的天花板。长江还系统地将人文学科(历史、哲学、宗教)引入管理教育。引领全球管理教育从优秀的“本事”到更注重“道”。赢家通吃的时代已经结束。没有人文背景,是不可能带领一支全球团队去征服世界的。人文关怀是内功。“长江模式”
环球时报:长江商学院的定位是什么?学校还是企业?教育机构、网络平台还是商业智库?
项兵:长江商学院是国家正式批准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其愿景是成为世界一流的管理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
长江的分异主要体现在三个基本方面:
中国需要尊重敬业奉献的工匠精神
环球时报:中国的经济转型被越来越多地提及。你认为它会去哪里?怎么转?
向兵:中国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对传统经济的颠覆,包括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对经济的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中国在后工业化经济转型过程中也需要着力提升高端制造能力。巩固和提升我国制造大国地位,是解决其他重大发展问题的重要条件。实现从装配大国向制造大国的转变,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可或缺的。在我看来,在这方面,中国应该多做研究新商业智库,学习“德国模式”
环球时报:中国企业是否需要探索“东西结合”战略?这种打法能称为“中国模式”吗?
项兵:我不太认同“中国模式”这个词。我一直在倡导“站在月球上看地球”的愿景和格局。世界是统一的,我希望超越“中西之分”和“体用之争”,把世界的资源都看成是我用的。“我为大家,大家为我”,这是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真正的大国境界。一百多年来,我们一直局限于三种模式:中学为体、西学为体或兼收并蓄。这三种模式的共同问题是都局限于跟风和抄袭的思维。
在新环境下,中国企业需要做出几处调整。首先,要重视全球视野,逐步培养“以世界应对世界”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美国企业家谈问题的时候,很少只谈美国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围绕整个世界、全人类面临的问题。中国企业家几乎都在谈论中国的问题,很少谈论全球问题。与欧美企业的领导者相比,我们的企业家团队在全球视野上存在差距。二是从“占优势”到强调“亮点”。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赢得世界的尊重,中国企业需要思考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世界企业的崛起代表着什么价值。中国企业应承担更多全球责任,为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提出解决方案。三是心态的调整。如果企业家急功近利,这种心态和环境将难以产生全球领先的“大风”创新,也将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果创业创新只是为了创造财富,人就会浮躁。创业者应该为自己的利益、理想、梦想和全球责任而创业创新。创业者要心怀感恩,心怀敬畏,努力奋斗。
“儒商圈”可以颠覆西方主导的格局
环球时报:您经常提到“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整合”的理念是否贯穿于你们的整个战略之中?
项兵:中国先贤的智慧博大精深,可以为当下解决人类发展中的一些挑战。比如“天人合一”,相较于古希腊时代以来西方主流文明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具有长远的思考成分。如果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来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我们希望借助自身的教育平台,积极将中国先贤的优秀思想和智慧推向世界,促进东西方在“道”上的双向交流。
环球时报:一些日本企业已经将中国企业视为竞争对手,而不是被帮助。您如何看待中日两国未来的经济发展?
项兵:滴水不漏的工匠精神,是日本成为世界制造强国的基石。但在今天,科技创新和社会变革层出不穷,颠覆传统业务的速度在加快,行业企稳的周期在缩短。中国市场巨大,中国企业通过融合日本技术、精细精益制造、品牌和优秀技术工人,可以更有效地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两国中小企业合作空间存在巨大的共赢机遇。
此外,由大中华区、新加坡、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组成的“儒家经济圈”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面向未来,我认为“儒商圈”的经济会做得更多,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彻底改变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一统天下的格局,开辟两个——东西方交流之路。新一轮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就是以它为特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