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语言风格: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和语言风格。本文从自然课堂的观察入手,分析教师的不同风格及其课堂对学生的益处,初步探讨教师的教学风格发展关键词:风格语言学生文库编号:H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6) 13-0195-01 从事英语教师工作的第十五个年头,有幸观摩了部分教师的同行班级。他们的教学风格和语言特点各不相同,学生自然会从他们的课堂中受益。本文将对几位典型代表教师的课堂和语言风格作一简要总结。老师对课堂的把握很好,善于从宏观角度出发,无论是题目、文章、段落还是句子。在引题时,他会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从而引起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做一些与自身相关的思考,在教授语言的同时传递文化,拓展思维。(常晓梅、赵玉山,2012)这种文化传播的说服力和主流价值观的输出,离不开教师自身各方面的综合修养。在理解文章的段落层次上,他引导学生从大体到局部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在举例方面,他善于举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风格英文,而且脉络生动,令人印象深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这样的课堂上,他们可以更灵活、更形象地掌握一个词的含义和用法,也有利于从整体上构建句子和段落的结构风格英文,理解相关概念的同时学习语言。文化和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老师的课充满热情,语言幽默风趣。他善于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而且脉络生动,令人印象深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这样的课堂上,他们可以更灵活、更形象地掌握一个词的含义和用法,也有利于从整体上构建句子和段落的结构,理解相关概念的同时学习语言。文化和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老师的课充满热情,语言幽默风趣。他善于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而且脉络生动,令人印象深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这样的课堂上,他们可以更灵活、更形象地掌握一个词的含义和用法,也有利于从整体上构建句子和段落的结构,理解相关概念的同时学习语言。文化和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老师的课充满热情,语言幽默风趣。并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理解相关概念。文化和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老师的课充满热情,语言幽默风趣。并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理解相关概念。文化和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老师的课充满热情,语言幽默风趣。
对于一些需要拓展的文化点,B先生总能多方引用,从丰富的个人知识库中汲取资源,通过生动有趣、个性鲜明、极具感染力的肢体语言讲故事。而她总是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这也让课堂气氛非常轻松活跃。在课文教学中,B老师更注重对课文结构、内容和展开方式的整体解读;掌握。对于已经有一定学习经验的同学,B老师简明扼要的讲解,既避免了词汇学习的枯燥,又切中要害。教师课堂严谨清晰,指导明确,安排合理。回声连接。在讲解课文时,C老师会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在复述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生词的掌握,引导学生学会发展一些文章。她还会安排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语言,并开展一些演讲等活动,让班上最优秀的演讲者在开课第二周完成对全班同学的最后演讲。,前后对比所表现出来的明显进步,才是对学生最真实的动力和鞭策。在我看来,C老师的课体现了一种整体语言习得的思想(王小勇,2010),这与她对语言学习的深入思考和把握是分不开的,以及她精心的课堂设计。两位老师会引导学生详细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单词的用法,并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和拓展一些语言文化要点。
D老师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加上新鲜有趣的信息,以及她个人的思考,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E老师别出心裁的课程安排和当代信息分享,以及英语学习方法的介绍,也让学生受益匪浅。F老师的听说课风格清新,让人如沐春风,同时又不失严谨。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很好的沟通。一方面,他们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地开展以语言训练为核心的活动,另一方面,师生间也有“真实”、良性的情感互动。(金国臣,2005)F老师的课(只有我听过的两节课)没有太多花哨的课外资料,但她把课本和课件中的资料用的很详细,很实用,也很圆润。熟悉程度、文化背景、语言本身的材料、教师对语言学习的理解,以及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引导。举重若轻的姿态,如云似水的教学设计,亲切流畅、富有感情的语言,让学生在享受语言魅力的同时,掌握语言技能,精心准备。同时,他们的教学和语言风格也是个人内在修养的集中体现,这不仅与专业知识有关,也关系到日常生活、学习和性格养成。所谓“诗的功夫在诗外”,一个教师的教风和语风的养成,不仅是课堂上的功夫,还得益于生活和工作的其他方面。教师的语言就像教师手中的武器。什么样的兵器适合自己,如何让自己和兵器更加和谐,一指点石成金。这是一个教师一生都需要修行的。作业 [1] 常晓梅,赵玉山.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行动研究[J].外语专刊,2012(2)。[2] 王晓勇.整体教学法与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1)[3] 金国臣。多媒体环境下互动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探索与思考[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