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搪瓷,现在还没有完全退出居家,每个家庭里,总能找到一两件搪瓷制品。
只是,随着塑料、不锈钢和铝合金制品的崛起,搪瓷制品才淡出日常生活。
但搪瓷制品并未消逝,有资料统计:目前,全国还有百余家民营搪瓷厂,其中,做日用品搪瓷的有二十几家。
前几年,搪瓷烧锅还是热门货,现在又冷落下去了。
走在昆明街头,偶然可见摆摊卖搪瓷制品的,也有人买。
人们几乎忘了,昆明也曾有过搪瓷厂,它生产的“日月牌”搪瓷制品,在昆明千家万户都留下过它的身影。
(本文图片源自作者在彩龙社区的发布)昆明搪瓷厂,位于黄土坡立交桥附近,学府路西端。
别看它小,名气可不小,它的产品,几乎家家都有,这个厂成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工厂。
它成立于何时,众说纷纭,比较确切地说法,是说它成立于1958年。
当时叫“昆明市搪瓷五金社”,社址在双龙桥,后来搬迁到黄土坡,更名“昆明搪瓷厂”。
“昆明搪瓷五金社”的成立,是和1956年国家出台的一个政策有关。
这一年,当时的轻工部颁布了一个搪瓷制品标准,要求全国大力推广,新建的搪瓷厂更要按照这个标准执行,号召“家家有,人人用”。
于是,“昆明搪瓷五金社”应运而生,上到省委书记,下到平民百姓,都用昆明搪瓷五金社的搪瓷制品,在搪瓷制品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其实,搪瓷,在明代就有了,也有的考古学家发现我国隋唐时代就有出土。
不过古时不叫“搪瓷”,叫“珐琅”。
我们在《鉴宝》栏目里经常听到的“景泰蓝”“景泰蓝”的,实际就是“珐琅”即“搪瓷”,只有宫廷里的皇亲贵族才用得起。
后来,也就是上世纪初,日本趁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把大量低质珐琅制品倾销到中国,搪瓷才普及开来。
日本的大量倾销,还把日语的“搪瓷”这一名称也带来中国,一直叫到现在。
由于是舶来品,“搪瓷”一直在民间叫“洋瓷”。
昆明搪瓷厂成立时,就有人把昆明搪瓷厂叫昆明洋瓷厂。
过去,我们昆明的搪瓷主要是从滇越铁路输入的,只有“老洋咪”才用得起,它初登陆昆明,只见法国人和一些买办才用得上“洋瓷制品”,它是那个时代的奢侈品,装饰着一个家庭的体面生活。
所以,“洋瓷”这一称呼在昆明更加根深蒂固些。
现在我们还习惯称搪瓷碗为“洋瓷碗”。
搪瓷进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自然就作为时代的宣传载体。
我们看到的最早的时代印记,是抗美援朝的慰问搪瓷口缸,印着“献给最可爱的人”字样,由中央慰问团带到朝鲜,送给志愿军,人手一个。
不过那时昆明搪瓷厂还没有成立,这批搪瓷口缸是上海搪瓷厂印制的。
昆明有了搪瓷厂,也继承了为时代服务的传统,印制过许多应时应景的搪瓷制品。
最有影响力的是1974年,昆明钢铁公司实现年产150万吨钢,扭亏为盈,昆钢的职工家属也是人手一个大搪瓷口缸,可以用来盛饭,打开水。
@海飞当时昆钢职工家属号称十万,按当时昆明一百万人口统计,每十个昆明人当中就有一个昆钢人,这个搪瓷大口缸,几乎遍布昆明市。
现在到昆钢,深入昆钢家庭,还会有人家有这种大口缸的。
附图是昆明搪瓷厂为某单位某次大会战印制的搪瓷口缸,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搪瓷制品不仅仅是政治宣传的载体。
人民需要美好的东西和图案。
昆明搪瓷厂有位绰号叫“墨西哥”的设计人员,把齐白石画的“虾”,徐悲鸿画的“奔马”吴作人画的“熊猫”等印在搪瓷制品上,淡雅清新,投放市场大受欢迎。
后来,“墨西哥”又设计出许多城乡人民喜闻乐见的图案,加上搪瓷制品造型的改进,一时成为青年人结婚相互送礼的时髦物品。
最后,说说“搪瓷”与“珐琅”的区别。
简单地说,用于工艺品的叫“珐琅”,日用品的则叫“搪瓷”。
昆明市一度出现过搪瓷烧制的门牌,蓝底白边白色门牌号码,当时的《云南日报》在报道这则新闻时,用的就是这样的标题:“昆明市昨起更换珐琅门牌”。
这个说法是准确的。
●深夜悲剧!昆明一渣土车与两车相撞致4人死亡 疯狂渣土车,何时能休?●91.98亿!2019年新一任全国“总价地王”在昆明官渡区诞生●昆明又在耍个性了!世界那么热,她却这么凉● 请远离这种危险体验!昆楚高速上,培训机构竟组织40多名青少年拦车体验穷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