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看资讯 >门窗常识>苗寨守寨树(坚守苗寨29年的乡村小学教师)

苗寨守寨树(坚守苗寨29年的乡村小学教师)

2023-03-22 来源:门窗加盟责任编辑:铝合金门窗 浏览数:5 门窗网

核心提示:每个工作日的清晨7时左右,贵州毕节黔西县金兰镇瓦房村华岗组58岁的代课教师杨绍书都会准时带着寨子里的孩子,攀爬乌江上游哈冲河峭壁上一条约4公里的“天路”,到达崖上的华山小学。“天路”最险处近乎直角,崖顶距谷底垂直高度有100多米。这条路,他一走就是22年。但从今年5月起,瓦房村华岗组十几户将整体异地扶贫搬迁进县城,“代理爸爸”杨绍书“让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愿望就要实现,穷了几辈子的苗寨人再也不用走那条“天路”了。每天七点多,杨绍书就带着他的苗寨孩子上悬崖去学校。澎湃新闻记者 陈凯姿 图喝一杯再上悬崖陡壁瓦房

守护苗寨的代课老师:村民搬迁了,22年的“天路”再不用走

每个工作日的清晨7时左右,贵州毕节黔西县金兰镇瓦房村华岗组58岁的代课教师杨绍书都会准时带着寨子里的孩子,攀爬乌江上游哈冲河峭壁上一条约4公里的“天路”,到达崖上的华山小学。
“天路”最险处近乎直角,崖顶距谷底垂直高度有100多米。
这条路,他一走就是22年。
但从今年5月起,瓦房村华岗组十几户将整体异地扶贫搬迁进县城,“代理爸爸”杨绍书“让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愿望就要实现,穷了几辈子的苗寨人再也不用走那条“天路”了。
每天七点多,杨绍书就带着他的苗寨孩子上悬崖去学校。
澎湃新闻记者 陈凯姿 图喝一杯再上悬崖陡壁瓦房村华岗组的苗寨在乌江上游哈冲河北面的数百米悬崖峭壁中间,靠绝壁上一条险路出行,村里人只讲苗语,他们几乎不知外面的世界。
杨绍书打趣说,苗民不怕别人来偷猪牛,因为根本就带不出去。
幼时的杨绍书求知若渴,抄绝壁上的这条险路,进了学堂,一直念到初一,成了寨子里学问最高的人:会说汉语,懂些算术。
1976年某天雨夜,公社的书记彭正祥敲开杨家木门,说路太危险,劝他干脆留在寨子教娃娃。
那时16岁的杨绍书还是个大孩子,耳根一软就应了。
1977年,杨绍书在自家堂屋开办了哈冲教学点,用苗汉双语免费教学,当时颇有些“洋气”。
直到1996年,教学点按要求并入崖上的华山小学,杨绍书带上镰子和锄头,把那条长满荆棘、曾割伤自己无数次的“天路”重新整理出来,日复一日领着孩子上崖读书,一走22年。
华山小学三年级班里共15个孩子,他们大多由杨绍书教会汉语。
澎湃新闻记者 陈凯姿 图村里人都知道,去年有个道路规划师寻“天路”下寨子,中途踉跄摔下陡坡,相机和设备也被砸坏。
外来人害怕,杨绍书却要每天早上喝上一两苞谷酒再上山。
“喝一点,膝盖会软一点。
”杨绍书年纪大,走了几十年山路,膝盖磨得“嘎嘎”响,腿也患上风湿。
黔西山里湿热,路上满是泥土和腐草味道。
刚走几分钟,雨就来了,一小时路程有时会碰上好几场,这是杨绍书最担心的天气。
他领着寨子里三个孩子,不打伞,继续上攀。
石崖上辟出的路,危机四伏:垒砌的石头,有光滑的鹅卵石,沾上水后鞋老踩不稳。
有的则带着尖梢,摔上去即可能刺入皮肉。
悬崖上漏空的地方,有人放上几根大木头,围上灌木,以防不测。
走这样的路还能把双手背在身后的人,寨子里只有杨绍书一个。
4月26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随着杨绍书的步子,10分钟不到就气喘吁吁。
头发油湿的杨绍书有意放慢速度,身后的孩子们立马跟上,不敢掉队。
最危险的一段,坡度近乎直角,记者需抓着树根或石头才能爬上去,感觉整个身子悬空了,四肢发抖。
孩子们手不够长,杨绍书就一个个拉或驮着,一双皮鞋不停地蹬坡上的软泥巴。
近一个半小时,众人终于爬完山路,再走一公里沙石和水泥路才能到学校大门。
放学后,同一方向的17名苗族孩子排着一队,从幼儿园到三年级,紧紧跟着杨绍书回家。
孩子们眼里,沉闷的杨老师在路上“话太多”:一会儿叮嘱别吃零食,安心走路;一会儿要对大孩子交代“照顾好弟弟妹妹”。
直到送完最后一名学生,他才闭上嘴巴。
当天,同行一位成年人一脚踩空,就从两米高的陡坡直挺挺地摔下去。
而这条路,杨绍书走了22年,里程超5万公里。
这期间,从来没有孩子出过安全事故,也从未有孩子辍学。
学后,孩子们排成一排,紧跟着杨绍书准备回家。
澎湃新闻记者 陈凯姿 图“骗”了自己41年在以前,苗寨人上街赶集,或是做点买卖,苦于不会汉语,只能用手比划。
当时,杨绍书期望让孩子们读书“走出大山”,并非要学多少知识,只要能懂点汉语就行。
正因早前的山路更险,苗寨里的同龄人大多没进过学校。
10岁的杨绍书勉强能够攀上山崖,也要带上刀斧,一边走一边砍灌木丛。
得亏家里只有一个男孩,连5分钱的包子也买不起的年代,杨绍书侥幸上了初中。
杨绍书的启蒙教师叫崔兴汉,只读过4年级就出来教书。
刚开始教课,杨绍书只会模仿崔老师的样子,有些怯场。
后来便安慰自己:学生本来就不懂,讲错了他们也不知道。
杨绍书记得,那一阵都是晚上摸黑找崔老师学汉语拼音,白天再去教给孩子。
第一届学生7人,最大的只小自己3岁。
杨绍书说自己至今已教了那位学生家三代人。
当教师是有面子的事,杨绍书过去一直这么觉得。
不过,几十年里,他的工资仅从10几元钱涨到100多元,他不敢往外说。
2000年,因多生了一胎,政策规定杨绍书不符合转正条件,他工资依旧只有100多元,是正式教师的1/30。
2017年起,杨绍书的工资加补贴终于达到2700元,可还是只有正式教师的一半。
杨绍书的父母、儿孙和其他多户村民已搬上了山崖,自己和爱人却还在崖壁泥沙糊的房子里,只因还有几户人家没钱建新房,留守的孩子需要人送去上学。
杨绍书当年的同龄人,有当兵的,有去了保险公司。
就算外出打工或下河捕鱼,都比教书强。
他只记得最困难的时候,妻子每年喂上两头牛,种上大片生姜,起早贪黑割草,用自己每月100多元钱带大了4个孩子。
“她一直觉得,自己丈夫是名教师,脸上很有光。
”杨绍书说。
寨子里的人也总是主动来帮他家干农活,“教师”是他们最尊重的人。
“教师光荣”,杨绍书觉得自己用这个借口“骗”了自己41年。
“天路”上到处是险情,杨绍书需格外谨慎小心。
澎湃新闻记者 陈凯姿 图不管谁来,都不能耽误上课“傻”到骗自己,只是杨绍书的一面,华山小学校长王毅还曾因杨绍书的固执,和他吵过几次。
有段时间,当被各级领导或者越来越多的媒体关注时,他渐渐开始有抵触情绪。
以至于有一次采访进行一半,他心情焦急,说了句“我要去上课了”,便中途离开,理由正是怕耽误给学生上课。
又比如,去年某天上课期间,他的孙子杨涛突发高烧,杨绍书居然不送医院,坚持要上完课,不耽误其他人。
王毅当时听到那句“没事死不了”后,气急败坏。
而他又清楚地记得,这位“固执佬”遇上别家孩子生病,都立即亲自背去医院、背回家里去。
“7点走,最迟7点半,我不管你什么人来找,都要按时把孩子送去学校。
”看上去,杨绍书对于教学进度比起其他老师更显得急迫。
11年前,王毅刚从学校毕业,来到华山小学时,看到华岗组的苗族孩子冒雨爬上悬崖,到了学校大门后,个个膝盖以下全被水浸透;苗族小孩初学汉语非常困难,他们拼命睁大了眼睛,认真看着老师,想要学,但就是听不懂。
最简单的“长和短”的区分,都离不开用苗语解释,小学二年级以前的孩子,几乎没人愿意教,也没人能教,除了会“双语”的杨绍书;而就在悬崖上的苗寨里,没有上过学的成年人都有不少,让他们都懂汉语,需要更多时间。
杨绍书需要在有生之年完成这个任务,因为没有人愿意来接班,学校6名教师,外来支教的就有两名,这学期完毕,就要走了。
他给学生唯一的要求,就是多学点汉语,走出大山。
至于大山外面是什么,连他自己都不怎么知道。
他去过的最远城市是很久以前的贵阳,那就是他心里大城市的模样。
从2007年至今,华山小学学生人数由225名锐减到63名,很多教师选择了离开,可杨绍书仍在那条险道上来回地走。
比他小几岁的同校教师刘波直摇头:“这种事我想都不敢想,绝对做不到。
”当老师收入极低,杨绍书一直住在祖上留下来的破旧房子里。
澎湃新闻记者 陈凯姿 图爷爷、爸爸、老师6岁的李晓彤是杨绍书的外孙女,上一年级,因为“开开小灶”的关系,已经会听说简单的普通话。
她漂亮懂事,也讲礼貌,见着年轻的男性都叫声“叔叔”,随手端上一杯苦丁茶。
但一旦有人问到“想不想爸爸妈妈”,她就突然不说话了。
寨子里的孩子大多一样。
他们有时也调皮,说没有杨老师带队,自己也敢上下悬崖。
可真到了上学和放学,没人敢不紧跟着这位唤做“爷爷”的老师。
在课堂上,杨绍书也问过孩子们的志向,有想当驾驶员的,有希望做医生的,更多的是“像爷爷一样当教师”。
杨子贵48岁,是杨绍书的第二批学生,管杨绍书叫“叔”。
他记得第一次听叔上课,是学汉语里的数字“一、二、三、四”,有时家里捕上了好鱼,用油煎好,一定要把杨绍书请到家里品尝。
在那个年代,“叔叔”就是“爸爸”,什么都要听。
如今的杨子贵当上了华岗10几户人家的小组长,走上“仕途”了。
可杨绍书说要“为人民服务”,他便每天免费给村民们抽水、供水,自己出电费;杨绍书要求“做个好人”,整个瓦房村出去的学生,未曾听说有违法犯事的。
至今教了多少学生,杨绍书没有统计过,大概有四五百人。
有当公务员、进银行的,也有做生意的,上大学、教书的也有好几位。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专业大三在读生杨楠是其中一位。
她觉得杨老师很严厉,算错题时要被打手掌心,还要在喝小酒的时候,把课堂表现说给自己爷爷听。
稍长几岁,杨楠便明白杨老师刀子嘴豆腐心。
“后来学校来了不少年轻教师,没几个坚持下来,几个月甚至几周就跑了!我考师范学校有一半是受他影响,我想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杨楠说。
县城小学的教室已布置完毕,杨少书和他的学生们,即将迁入。
澎湃新闻记者 陈凯姿 图从此再也没有“天路”那年,如果不是公社书记的一句话,杨绍书从没想过能坚守到现在。
现在,同样因为金兰镇党委书记陈健的一句话,杨绍书决定和村民们一起离开。
“斩断穷根,彻底脱贫。
”看似一句口号,陈健苦口婆心,着实打动了不少人。
按他的讲法,黔西县异地扶贫搬迁已经到第二批,包括金兰镇在内的乡镇偏僻穷困村落,都要集中搬迁进城。
这意味着,杨绍书和他的苗寨学生,要开始准备到县城生活,原来只想让孩子们走出大山的他,没想到现在自己也要走出大山了。
杨绍书的房子是1973年修建的,从河里取些沙子,用泥巴搅和一下筑成墙,再搭上树干茅草。
县里扶贫的公寓,杨绍书抽到了4栋的3楼,房间还没进去看过,门牌号却记得很清楚。
“那是有家具和电器的房子。
”他说。
黔西县第十小学就在安置点附近,原本900多名学生,听说要迁入1500多名新生,校长赵彤提前一个多月就为每人准备了两套校服、一双鞋子、一个饭盒。
老师们腾出了10多间教室,新课桌和设备都已就绪。
连专业的心理老师都安排到位。
赵彤说,山区孩子们来了,会和之前的学生全部打乱,结成对子,让他们更好地融入。
聘杨老师做双语辅导员。
黔西县杜鹃办事处教育管理中心的龙胜勇提到,安置区到学校有一条直接连接的4米宽大道,约1公里长,不允许车辆通行,这条路将取代他们以前走的“天路”。
5月上旬,杨绍书将和他的苗寨孩子们一起进城,他还没想好新学校的第一节课怎么上,害怕突然面对那么多人的班级,拿不下来。
对生活了几十年的寨子,杨绍书嘴上说没有一点留恋。
但三杯酒下肚,上了头的杨绍书忽然变得哀伤起来:“还有3年就退休了,那时候没有孩子在身边闹,时间熬不过去,那可怎么办哦?”他决定退休后要跟校长讲,能否还和孩子在一起,哪怕近一点也好。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如何选木门百度知道(木门该怎么选)
阅读下文 >> 金鹏阳光系统门窗助力《秘密大改造》打造山水乡居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menchuang.net/news/107557.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门窗网

推荐新闻

更多

行业专题

更多行业专题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门窗网 【测试站】(c)2008-2022 MenChuang.net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 ICP备案号: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