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场特别军事行动已进入第四天,尽管战场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但与此前三天比较相似的一点就是,基辅仍然是整个战场的关键,交战双方、被迫卷入的平民以及世界舆论,都将关注的焦点投向乌克兰首都。
按照俄罗斯国防部的消息,其陆上部队已经抵达基辅城下,从北面、西面、南面对基辅城形成多方包围的态势。
对比一下当年的海湾战争,伊拉克40余万军队,在美国及其盟友2000多架战机的持续打击下,也坚持了40多天才被击溃。
乌克兰作为一个拥有约25万正规武装力量的中型国家,又有本土防守之利,在俄军出动的空中力量规模有限的情况下,为何三天就被攻到首都呢?基辅局势仍然是关键的焦点首先需要肯定的一点是,俄罗斯在此次战争中,展示出了非常优秀的战略布局水平。
其中非常重要也是被外界忽略的,就是俄罗斯在战前成功地使用了战术欺骗手段。
在战争爆发前的二月中旬,美国媒体曾给出了“战争将在2月16日爆发”的消息,但由于当天无事发生,因而遭到了外界的普遍嘲笑。
从日后来看,俄罗斯为了在24号爆发的战争,集结了大量物资,动用了为数不少的部队,这种现代大规模战争前的准备,是很难不被其他大国察觉的。
美方依据俄罗斯军队的集结状态,给出“战争将在2月16日爆发”的情报分析,不能说是完全没有依据,但俄罗斯的手段显然要技高一筹。
“战争将在2月16日爆发”的爆料或许影响了各方既定进程俄罗斯可能是在认识到,行动无法绝对保密的情况下,有意对外泄露情报,或者是在发现原定作战日期泄露后,临时调整了时间。
因而对2月16日前后高度警惕的乌克兰军队,造成了一种“狼来了”的效果。
以至于铺天盖地的俄罗斯远程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在24日凌晨发起攻击时,乌克兰的防空系统几乎没有任何准备。
以S-300远程防空导弹、苏-27战斗机为核心的防空体系,在短短数个小时内就损失殆尽。
在过去的3天战斗中,乌克兰武装力量发射的远程防空导弹,以及起飞迎战的战斗机数量极为有限,对俄罗斯战机造成了可确认战果也几乎没有,但己方被击毁的各型装备却数不胜数。
凭借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获得战场制空权的俄军,实际上仅仅在开战半天后,就已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为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被俄军摧毁的乌克兰空军战机其次,乌克兰武装力量的布置也存在严重问题。
从战争爆发后,乌克兰军队暴露出的驻防情况来看,乌克兰正规武装力量构成的防线,是非常明显的外线防御。
简单的来说,就是将其陆上重兵集团,驻扎在东部、东南部、南部等,与俄罗斯相邻的战略方向,试图实现“不让对手占领一寸领土”的战略构想,以迎合乌克兰民间对军队的普遍期待,也是乌克兰对本国武装力量高调宣传,夸大西方国家支援的直接后果。
但客观地来说,这种外线防御思路,对于本身在军事上处于弱势的乌克兰武装力量来说,是非常不可取的。
乌克兰武装力量布防存在不少问题无论对内宣传如何,乌克兰军队本质上还算不上一支先进的现代化作战力量,更何况在8年前的战争中,就已经损失了相当一部分精锐。
这意味着在面对俄军时,乌方这种重兵集团靠外部署的状态,很容易出现被俄罗斯装甲部队快速突破、分割包围的窘况。
事实上,在以弱对强的情况下,这种头轻脚重的战略布局,已经被无数次战争证明,是非常危险的做法。
俄乌两军兵力对比以少部分精干部队部署在前线,将重兵集团向后填充战线,以便在必要时机动支援的内线防御思路,也就是常说的“以纵深换时间”战略,无疑更符合乌克兰的现实情况,但这显然不符合乌克兰内部政治需求。
而乌克兰武装力量,最终也为其过度服务政治的做法,付出了惨重代价。
目前,乌克兰部署在东部、东南部、南部的重兵集团,虽然没有被消灭,但是在缺乏制空权的情况下,已无法向后方进行大规模战略机动,同时又受到正面俄军的钳制,虽然实力没有太大损失,但似乎已成了待宰羔羊。
乌军重装部队大量集中在东部地区换句话说,俄罗斯军队先通过猛烈空袭,摧毁了乌克兰的地面防空力量,之后又掌握了战场电磁信息权,使得乌克兰分散在各地的部队上下汇报指挥不便,还不敢在缺乏防空保护的情况下,成规模出动的尴尬状态。
反而令俄罗斯军队可以往来自如,因而给人造成了一种,乌克兰军队濒临全军覆没的错觉。
事实上,这也是现代信息化战争的可怕之处,乌克兰拥有的20多万军队,可能有超过80%仍然处于正常状态,但又又缺乏系统、高效的指挥调度,固守各地的重兵集团却只能各自为战。
在俄军尚未对其发起全面进攻的情况下,确实很难感受到乌军这些兵力的存在,似乎给人一种已经战损的感觉。
乌克兰坦克部队主力仍在东部地区第三,有个很少提及的因素,那就是乌克兰军队的核心技术装备,很多都是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俄罗斯军队对其可谓了如指掌。
具体来说,在乌克兰用来争夺战场制空权至关重要的战斗机和各型防空装备中,像苏-27、米格-29战斗机,S-300远程防空导弹、“山毛榉M1”中程防空导弹、“道尔M2”野战防空系统,都是俄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装备,其中最典型的当属S-300。
乌克兰空军装备的苏-27战斗机由于乌克兰军用机场的目标特征非常明显,因此外界早就认为,苏-27、米格-29战斗机很难从俄军的远程袭击中幸存。
在这种情况下,射程超过120千米的S-300就就成了乌克兰最可靠的防空火力。
然而,这个世界上最了解S-300的国家,恐怕就是俄罗斯了。
从1991年开始,俄罗斯就开始向中国出口S-300,总计出口规模超过20个营,型号也从最早期的S-300PMU到后来的S-300PMU2,甚至是最终的“S-300超级改进型号”——S-400。
也正是在长达20多年的改进中,俄罗斯不仅了解S-300的每个技术细节,甚至对于对抗和反制该系统的软硬件装备都有准备。
乌克兰东部重装部队已被分割包围在此次战争中,乌克兰装备的多套S-300,均是在尚未出动的情况下,被俄罗斯发现电磁信号,提前予以摧毁。
即使还有部分幸存下来,在24日白天的行动中,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事实上,连乌克兰装备的“道尔M2”野战防空系统,也在实战中出现,行进中尚未展开,就遭到米-24武装直升机近距离摧毁。
看得出来,俄罗斯对这些老式苏联装备性能了如指掌,尤其是电磁压制、发现打击手段方面可谓炉火纯青。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军面对西方先进装备时似乎就缺乏有效的应对方法,譬如乌克兰近期从西方国家获得的少量“毒刺”便携式野战防空导弹,已经成功击落俄军米-24,成为俄军低空飞行的一大威胁。
被俄军摧毁的乌防空设施,其中包括S-300最后,基辅特殊的地理条件也是招致被围困的重要因素。
从理论上说,即使在乌克兰陆军主力难以机动的情况下,俄军想要逼近乌克兰首都,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尤其在乌克兰军队可以通过坚清壁野、断桥破路等手段,迟滞俄军的进攻锋芒。
之所以最终出现短期内迅速包围基辅的情况,还是由于基辅特殊的地理位置。
从地图上来看,基辅距离俄罗斯西部边境确实不近,但基辅与北方白俄罗斯的南部边境,却只有不到160公里的距离。
无论是控制切尔诺贝利地区的俄罗斯部队,还是最早抵达基辅附近的俄军装甲部队,甚至是机降安东洛夫机场的空降部队,其实都是从白俄罗斯借道而来。
乌军多次采取断桥的战争手段换句话说,俄军是在基本掌控了战场制空权的情况下,利用了基辅离白俄罗斯距离极短的优势,出动空降兵部队,搭乘米-8AMTSh直升机群突进安东洛夫机场。
虽然攻占机场并引导伊尔-76运输机群降落的战术构想最终并未实现,但也成功牵制了乌克兰在基辅附近大约两个旅级装甲部队近万有生力量,为从北部、东北部穿插而来的俄罗斯地面装甲力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最终,随着俄军空降兵与后方赶到的地面装甲部队主力会合,俄罗斯成功实现了在72小时内,推进到基辅城下的战略目标。
表现出色的俄军米-8AMTSh直升机总的来说,乌克兰军队之所以在坐拥25万人,并且拥有几乎同等数目后备力量的情况下,被俄军在72小时内攻到基辅城下,不仅展示了俄罗斯高超的战术策划能力,还揭示了乌方包括军队部署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
可以想象的是,接下来围绕基辅的一系列战事,以及这座城市的最终走向,将决定整场战争的胜负,甚至是决定未来欧洲战略局势的发展方向。
顶着“斗篷”推进的俄军坦克从近期屡屡传出的俄乌双方和谈的消息来看,俄罗斯并无意将战争发展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以打促和”应该是俄罗斯此次军事行动的最终目的。
不过,由于基辅仍然处于乌克兰的控制之下,多个西方国家也已开始向乌克兰提供各种支持,战争局势已开始向更复杂的方向发展。
2月26日下午1时许,德国公开表示,将会向乌克兰提供400枚反坦克火箭筒。
而在此之前,德国已经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1000枚反坦克导弹和500枚“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
此外,以美国、英国为首的28个国家,也宣布会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医疗、食品等物资,其中美国已经表示会提供两批共6亿美元的援助。
“毒刺”和“标枪”都是俄军不容忽视的威胁这一系列动作,表明欧美等国在经历最初的震惊和混乱后,已经反应过来,开始向乌克兰武装力量提供大量支持。
与此同时,之前一度受外界期待的交战双方和谈,虽然乌方出尔反尔拖延了谈判的议定,但最终已经确认将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进行。
在此之前的2月26日上午,俄罗斯曾表示要“全方位”扩大在乌克兰的攻势,实际上就是在掌握战场主动权的情况下,向乌克兰施加更大的压力,以促进和平协议的签订。
事实上,乌克兰正规地面武装力量,仍然被牢牢牵制在东部和南部,俄军目前推进距离也很有限,按照俄罗斯国防部在2月26日中午公布的消息,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武装力量,仅仅各自向前方阵地推进了30和6千米。
俄罗斯也并没有真正让战争规模彻底失控的想法,但没有人否认的是,俄军完全具备这样的实力。
俄军仍然采取“以打促和”的策略就整个战场局势来说,双方围绕基辅以及其他正面战场上的战斗,在未来几天内仍然会继续,但应该不会出现大规模战役。
在双方即将展开谈判之际,虽然来自西方的援助和组织平民开展袭击的“卑劣”做法,似乎提振了乌方士气,但被分割的乌重装部队命运如何,还将面临这次谈判的裁决。
因此,俄军最终拿下基辅的时间、付出的代价,以及其他国家向乌克兰提供支援的速度、数量,将成为影响双方谈判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这场战争能否在短时间内结束的两个关键原因。
因此,即使基辅已经危在旦夕,乌克兰武装力量已经很难在正面战场上与俄军对抗,但这场战争还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