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长街的北边原来是一条叫福星街的老街(70年代并入西长街)。
据记载,民国时期,福庆街一带就是手工染织作坊集中之地,福星街至西长街一带开设了众多布庄,是长沙有名的布市。
新中国成立以后,西长街依旧是纺织业集中地,只不过不再是那些传统的商号、作坊,而是经过合并调整后的国营或集体企业,包括长沙红卫织布厂、长沙手帕厂、长沙绒布厂、长沙制帽厂、长沙华湘织布厂,以及长沙纺织厂驻河东办事处。
这也使得过去每到中午用餐时分,西长街上都是成群结队、身着白帽白腰围的纺织女工,成为街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长沙红卫织布厂:西长街最大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我的父母都是长沙红卫织布厂的职工,1967年我顶替母亲进入厂里工作,因此见证了该厂前后近50年的变迁。
红卫织布厂,又称长沙协裕织布厂、长沙第二色织布厂,1954年由西长街长丰米厂、玉和米厂、协和花纱盐号、复顺昌、福于、福兴、彩霞绸布庄等十几家企业公私合营而成。
固定资产约500万元(八十年代),职工上千人,有200台织布机(曾有20台喷气式无梭织机),漂染、准备、织布、整理、维修5个车间和科室。
厂里主要生产中厚型色织布,注册商标为“彩云飞”,年产量300多万米,产值1500万元以上,利润最高年份达160余万元。
红卫有一支较强的设计队伍,设计的晴纶花呢等产品在北京等北方城市很受欢迎,女纱格在中山路百货商店受到长沙人热捧,不少老板坐在厂里等货。
产品还远销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地区,在历次全国色织布花型设计比赛中多获金银铜奖,多次被评为长沙市和市纺织局先进企业,在全国色织行业都小有名气。
厂里还与湘中电业局合作,成功试制用紫铜丝(直径0.08毫米)与棉纱拼捻的屏蔽服,专为我国出现500千伏超高压输电设备而研制,适用于110~500千伏设备上的带电作业。
工厂的销售人员及产品(陈惠君 供图)纺织女工的合影(刘湘英 供图)常言道,轻工不轻,多指纺织工业。
我学徒时期当过织布挡车工,经过三四个月师傅的传帮带,就开始上岗,照看五台多臂多梭织布,既要来回检查布面和机前机后情况,还要掌握主动换梭,稍不留神就会产生织疵。
8小时的巡回检查如同走十几里路,另外还要处理断头、拆布,忍受织机噪音和飞舞的棉尘。
工厂织布车间郭粤元(曾获长沙技术操作能手,厂操作教练员)在操作表演工厂准备车间挡车工、厂劳动模范王丽安在工作(凌菊元 供图)红卫也很重视技术更新,七十年代起就对多种型号的英制织机进行改造,做到机型统一、配件通用,并且有较强的机械加工能力,从木模制作、翻砂,到车(C630)、钳、刨、铣、锻等十几台(套)机床,很多设备、零部件都自己生产加工。
八十年代初,纺织工业部部长郝建秀曾计划来厂里视察,因故未成,后来批拨了一台日本进口花式捻线机,造价3万多美元,全国仅有三台。
工作之余,厂工会有管弦乐队、电影播放员、球队,每月有一场舞会,放一二次电影,重大节日或年末举行文艺演出或晚会。
厂里还设了武装部(有武装民兵排、配枪)、厂婴儿间(24小时哺乳室)、幼儿园、医务室、职工业余学校、厂图书室、厂理发室、带淋浴澡堂、食堂。
红卫织布厂业余合唱团参加市纺织局歌唱祖国汇演(除男衬衫,所有服装面料均出自该厂)1997年11月7日,受大环境影响,且企业设备陈旧,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红卫织布厂经长沙开福区法院宣布破产。
纺织工业部长某负责人曾谈过当时全国纺织工业的状况,大意是,不是纺织工人不努力,而是纺织工业生产总量与市场容量的矛盾日趋尖锐,使得产成品严重积压,经济效益不断下降,企业负担沉重。
后来,工厂经过重组成立长沙协裕实业公司,并变卖设备,出租厂房,开始经营农贸市场,富余的员工大多退休、内退、下岗、买断工龄,最后只留下30余名负责收取租金和管理市场。
筹办市场时,厂里先后向市政府、市商业网点办、西区网点办寻求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1998年红卫农贸大市场开业后,也得到了区政府,区城管局等部门的支持,先后组织二百多人(次)的公安、城管、工商等执法队伍对马路市场进行整顿,督促商户进入市场经营。
红卫老厂房改建成的室内农贸市场红卫能够办成西长街最大的室内农贸市场,得益于其拥有的众多厂房。
厂房总面积达一万五千多平方米,因企业是公私合营而成,所以十分分散,包括西长街8号、14号、18号、29号(即西长街教堂,1958年开始租用)、32号、57号(1989年用接收的破产企业红星织布厂在下河街的一栋厂房与长沙市日杂公司兑换而得)。
除了教堂出租开办洗浴城外,其余均用于开办农贸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西长街14号。
这里原是湖南省银行的第一仓库,建于民国三十七年,前面是一栋办公楼,后面为仓库。
解放后银行关闭,这里作为省五金仓库使用,1979年由红卫织布厂收购,并将仓库拆除,兴建了约3000平方米的厂房。
保存至今的办公楼是一栋两层清水红砖楼房,一楼约五十平米的大厅西侧(地下)有一600x600mm的门洞,通往4.5x4.5米的地下室,可能是地下金库。
地下室被隔成两个房间,靠北还有一个600x2000mm的门洞。
四周墙壁为水泥敷面,干燥无积水,在靠近湘江的西长街地下能做到这一点,说明是有防水处理。
二楼原有一天井,后来了加盖房子,以及四间大小不一的房间。
14号办公楼及墙角保留的石碑,刻有建造主体、年份等信息。
洪心怡拍摄2009年,西长街西侧启动棚改,29号、57号被拆除。
剩余东侧厂房继续经营市场直到2019年。
如今,长沙协裕实业公司仍在西长街14号办公,并在同相关部门商讨推进老厂房有机更新后再利用等事宜。
长沙手帕厂∨我同手帕厂结缘既有在一条街上从事相同行业,参与共青团、工会等工作的经历,也因我是他们厂的忠实客户,多年来都有用手帕的习惯。
作者保留的长沙手帕厂近40年前生产的手帕长沙手帕厂也是1956年由裕纶棉织厂、童安纺织厂等几家私企合营组成的企业,主厂房在西长街59号,四层楼,共4700多平方。
对门为锅炉房,锅炉房往北约五六十米为机修车间。
另有五一西路119号的织布车间(1300平方)、永兴街食堂等。
手帕厂的手帕品牌为鹅牌,不仅内销,更通过省外贸纺织品公司和香港恒兴隆、义记等公司转口外销。
厂里有赵政明、李元善、胡慰曾等一批湖南知名设计师。
工艺美术师赵政明以人物画像为主,设计的茶花女图像销量达百万以上,还参与了中山商业大厦新开业时室内的装修设计。
美工李元善蓄着长胡子,个子不高,擅长山水人物画。
书法家胡慰曾的作品在晓园公园曾留有踪迹,七十年代恢复营业的杨裕兴招牌也是他写的,还拉得一手令人陶醉的手风琴。
赵政明、李元善同印花车间主任邱惠等人交流印花工艺(图源网络)1979年作者结婚时胡慰曾赠与的绣金匾字画。
那时文革才结束,书法所写内容还比较讲政治。
七十至八十年代中期,手帕厂是长沙纺织企业中重要的创汇创利企业,1981年年产值达620万元,利润130万元。
但那时的条件基本靠自己创造,比如要生产锻条和印花手帕,没有印染整理和自动印花机,于是在上海找到一台报废的零散英制丝光机设备和一位叫熊妙发的师傅,再购买一点其他设备,最终制作出一条从丝光到印花的生产线。
八十年代中后期,当江浙沿海地区纺织行业迅猛发展之时,内地国企因体制、设备落后等原因承受着巨大压力,手帕也逐步被纸巾替代。
手帕厂还要担负起400多在岗职工及300多名退休员工的工资(当时没有社会保障)。
厂长周达三一手抓外贸出口,一手抓新产品开发,从内部挖潜,让副厂长李向阳带领团队开发装饰用布印花、加工鞋面布、提花格子手帕等新产品,最终在整个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稳住了自己的行业理事单位地位。
进入九十年代,纺织行业严重滑坡,手帕行业已陷困境,经销商呆坏帐急增,外销市场恶性竞争。
市内企业还面临着巨大的环保压力,政府明确提出市内企业要退出二产业进入三产业等新思路。
厂长李向阳除了继续抓产品开发提质与销售,还得寻找新的途径。
八十年代,手帕厂因兼并长沙汽车水箱厂在河西咸家湖分得一块47亩的空地,周达三任厂长时完成了厂区外围征收、建织布车间及配套厂房约3000㎡的基建工程。
1991年左右,长沙市政府洽谈引进台商光男公司开发河西,把引进光男体育用品厂至长沙手帕厂河西厂区作为了先期项目。
为此,市政府、市台办等领导组成了专门班子指导工作,手帕厂李向阳、彭春海等人具体参与,台办徐炎武联络,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成立了台商独资光男(湖南)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以长期租赁方式开发河西厂区。
首期付约26万美元,这笔款项到账不久美元升值,李向阳主持操盘卖出,为企业盈利约90万元,解决了短期困难。
台湾光男企业成立于1969年,其创立的肯尼士(Kennex)品牌网球拍曾是世界知名品牌。
此后,市政府又组织工行专项贷款约600万元,由手帕厂建主车间办公楼,共约1.5万平方,加上原有的0.3万平方,共计1.8万平方,光男自建5900平方,于1993年分批投产,每年手帕厂收租金120余万元。
1997年,光男公司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倒闭退出长沙,完整留下了河西约23000多平方的厂房,加上河东6000余平方的商业地产,手帕厂保留了价值达数千万元的巨额资产,成为本市纺织企业保有资产较多的企业之一。
九十年代末,手帕基本被纸巾代替,手帕厂一边变卖设备兴建市场,一边转行生产塑钢门窗等产品,到后来企业改制,2009年西长街厂房拆除、搬迁,就不再生产手帕了。
长沙华湘织布厂、长沙绒布厂∨西长街的中山西路口原有一家长沙华湘织布厂,在西长街两侧均有厂房,在三贵街也有漂染车间,主要生产床单布和白坯布,1979年该厂与长沙印染厂等单位组成长沙第二纺织印染厂,迁往河西茶子山。
八十年代长沙绒布厂为扩大生产,将华湘织布厂在西长街的厂房,以及长沙轴承厂中转站的房屋一并归其使用,并靠东边扩建了食堂(今迎宾餐厅所在地)。
华湘织布厂部分维修人员合影(陈惠君 供图)长沙绒布厂原名长沙建中棉织厂,1956年由27家私人企业公私合营而成,1972年改名长沙绒布厂,1985年成立黄花分厂后更名为长沙绒布总厂,1992年更名长沙第四纺织厂。
第四纺织厂正对中山西路的大门,立柱上仍挂有长沙绒布总厂的招牌,此处即华湘织布厂旧址(吴星辉摄影、廖正国供图)绒布厂另有厂房在西长街118号(今167号),是七十年代中期拆除原建筑,征收周边住宅后扩建的一栋五层厂房,产权面积2413平方米。
一二楼为织布车间,三楼为整理车间,四楼为准备车间(掏纡、整理),五楼为办公室、会议室。
西长街118号该厂曾是湖南省唯一专业生产平绒的厂家,全国十大平绒厂家之一,生产的贡呢、各色平绒、灯芯绒、嵌条平绒、金丝平绒等是服装、鞋面、窗帘和装饰宾馆的理想用料,后来则全部生产平绒布、灯芯绒白胚布。
该厂有上千名职工,是长沙市纺织行业中人均利润最高的厂家之一。
长沙绒布总厂生产的平绒布、灯芯绒(吴星辉摄影、廖正国供图)长沙绒布总厂操作教练员王金萍手拿梭子的倩影(廖正国 供图)1985年,该厂购买长沙县禾镰厂,在黄花新街长沙县第六中对面建黄花分厂,有织布和纺纱车间。
1992年,黄花分厂上马1万纺纱锭,使企业配套形成了纺纱、织布一条龙。
但1998年纺织工业“壮士断腕”,压绽减产,这1万纺纱锭成为削减对象之一。
没有了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