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看资讯 >门窗常识>内蒙古包头石拐新区图片(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坐标)

内蒙古包头石拐新区图片(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坐标)

2023-03-09 来源:铝合金门窗责任编辑:防火门 浏览数:9 门窗网

核心提示:潘复生序蒙古族与匈奴、东胡、乌桓、鲜卑、契丹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据国外专家研究,蒙古族因其遗传基因、高智商、生存适应能力等居世界最美民族第四。它的文字站立优美,柔中有刚、潇洒飘逸;按音原可以说任何语言。蒙古族爱护土地草场、森林树木、泉水溪流,有浓厚的环保意识。蒙古族男子坚强英武、骁勇善战、性格豪放、目光远大;妇女聪明睿智、仁慈博爱、忍辱负重、吃苦耐劳、顾全大局。蒙古族重家教,视为立身立国之本,这主要由女性承担,女子必要时亦参政辅国,协助男人办大事、续家族、立大业。元朝之前,石拐为北方少数民族游牧争战之地

包头石拐区蒙古语地名故事

潘复生序蒙古族与匈奴、东胡、乌桓、鲜卑、契丹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
据国外专家研究,蒙古族因其遗传基因、高智商、生存适应能力等居世界最美民族第四。
它的文字站立优美,柔中有刚、潇洒飘逸;按音原可以说任何语言。
蒙古族爱护土地草场、森林树木、泉水溪流,有浓厚的环保意识。
蒙古族男子坚强英武、骁勇善战、性格豪放、目光远大;妇女聪明睿智、仁慈博爱、忍辱负重、吃苦耐劳、顾全大局。
蒙古族重家教,视为立身立国之本,这主要由女性承担,女子必要时亦参政辅国,协助男人办大事、续家族、立大业。
元朝之前,石拐为北方少数民族游牧争战之地。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占领了包括现在包头地区在内的阴山南北广大地域。
1260年,忽必烈建元朝,包头地区为云内下州(户六千之内)。
阴山南为农业区,山北的石拐一带为归顺的汪古部驻牧之地。
明朝成为阿拉坦汗领地。
清朝石拐水涧沟和老包头大青山南麓东河槽一线以东属土默特右旗,土地于康熙年间开放,以西属乌拉特东公旗,土地于乾隆中期开放。
因此,虽一沟之隔相差很远,如东河槽以东的赛忽洞、董瓜等村就比河槽西的榆树沟、鸡毛窑子、开周窑子等村早开放近百年。
走西口来的人只限于河槽之东。
康熙末年,随五当召寺庙建筑,在召庙周围形成部分村落,以蒙古族牧民为主,也有青藏地区少数藏族、走西口的汉族为召庙属民或差役定居下来,产生了一批蒙古语地名。
雍正年间,包头有汉族商民活动,与石拐和五当召牧民交易通商。
乾隆二(1737)年设置“包头村”。
乾隆二十一(1754)年,理藩院会同乌兰察布盟、绥远都统和邻近旗执亊,将茂明安、乌拉特东公旗、土默持三旗接壤处约三千平方公里的地域划归广觉寺为膳召地,也称“蒙地”。
嘉庆十四(1809)年改包头村为镇。
光绪二十八(1902)年,清政府在绥远蒙旗开垦土地,1919年划入石拐一部分。
成立“垦务局”。
同年(民国八年),乌拉特东公旗部分领地(石拐苏木)归固阳设治局牧地。
有土默特、乌拉特、茂明安、鄂尔多斯等部蒙古族来包头及石拐地区。
之后,石拐以正沟为界,以东归“广觉寺”(五当召)仍为膳召地,以西至前营子一带属东公旗游牧地。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系统,都必然受到本民族社会状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任何民族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犹如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石拐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蒙古族为多数的地区。
它邻近呼和浩特、乌拉特、士默特、达茂旗和鄂尔多斯,自古以来就是民族杂居之地。
石拐境内的地名,主要有蒙语和汉语两大类,亦有少部分其他民族语言的(如藏语),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
一明朝中期,土默特部首领俺达汗(阿拉坦汗)在北草原敖伦苏木(属达尔罕旗)设避暑夏宫,多在夏秋季从丰州滩出发,走穿越阴山到岭北行省哈拉和林驿道,带着粮食、肉、油、奶食、茶、盐、丝绸、瓷器等,除自用也赠送王爷一部分。
敖伦苏木,蒙古语为“众多的庙宇”。
始建于元代初期(约1283年),位于艾不盖河(黑水河)北岸,因此称“黑水新城”。
是汪古部赵王世居首都,故又名“赵王城”。
规模型制仅次于元上都,是元代汪古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草原上盛极一时。
城内有雄伟的殿堂、威严的官邸楼阁、宽阔的街道、各类商店和“德风堂”等建筑。
商贾云集,行僧来往,为勾通内地与西北蒙古高原之要冲。
特别是那位“监国公主”——成吉思汗的三女儿阿勒海別克,运筹掌控,叱咤风云,名震大漠南北,令俺答汗和三娘子倾慕感佩。
那年夏天,阿拉坦汗在几位土默特王爷和亲随陪同下,由美岱召出发,打算走陌生的西路,一边游览一边行猎到敖伦苏木。
除随行日用品,另用勒勒车拉一对送给赵王爷的石狮子,轻装启程。
一行人马车辆迤逦向西,由博托河沟南口向北进大青山。
沟谷越来越狭,道路越来越窄。
树林稠密,草花遍布,山岩陡峭,石壁林立。
行到一处山谷,稍宽展,有平地。
人马休息。
阿拉坦汗下马环顾,长声感叹: “赛努,扎拉格,扎拉格”(蒙古语山谷、河谷)!随从应称道:“好个甲浪沟”!翻山越岭,至一东西山沟,松柏满坡,榆杨充沟,山石夹道,崎岖坎坷。
人马易过,车辆难行。
三番五次过不去,阿拉坦汗便命将石狮子卸下放在阳湾,说道:“阿日斯郎,阿日斯浪”(蒙古语狮子)!命随从记住此地,待以后相机再运。
“阿什浪”就因此以谐音而来。
不久有蒙古族人家搬来,养牧为生,不垦种土地,山间树林稠密,植被保存完好。
后来成为村落,建国后是最早的乡公所住地。
随即顺沟北进,攀过两道矮岭,在林间射猎一鹿一狍、十几只野兔和野鸡。
夕阳西下,到了一处宽阔谷地,决定就此过夜。
随从众人搭起毡房蒙古包,拿出食品,生火烧烤猎物。
阿拉坦汗召集王爷及管家于主包内议事,查看地形图和商讨往后的道路。
蒙古包内松明照亮,酒肉飘香。
外面山间传来野兽嚎叫。
月明星亮,比敕勒川美岱召更有別样风景。
王爷们头一次体验这种游历,豪情滿怀。
有的说这是难忘的日子和山里生活,有的提议给这里起个名字,以便记忆。
大家觉得到了此地都“神采奕奕”,就叫“朝克乌查日勒”(蒙古语,意为“王爷议事之地”)吧。
阿拉坦汗微笑点头,兴致勃勃!人们将这蒙古语名称汉化叫成“乔圪齐”,相沿成习。
这里山高沟深,树茂草密,风景怡人,便有牧民住下,也有走西口的晋陕汉民来到,开荒种地。
后来成立乡公所,管理邻近小村。
还有一说,乔圪齐和敖包有关。
这座脑包在村西一座高山上,为五当召所属寺庙祭奠的敖包之一,每年的阴历七月十三由寺内喇嘛和村民共同祭奠。
就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无病无灾。
永逢朝气蓬勃的好运。
蒙语全称:乔格乌其日勒,乔圪齐是音译简称,现为这一地域的通称。
五当召的大敖包称吉忽伦图敖包,含意为庄严神采,兴旺发达。
其寓意是相近的,都是祈求美好和繁荣的。
这条由阿拉坦汗开通的由敕勒川经过搏托河东河槽,到西五当沟再到固阳或武川,还可北上后草地到外蒙古的古道,人们叫“包固”或“包武”古道,包括了“石固”和“”石武古道”。
从此以后,走这条路的人就多了起来,众人传扬着阿拉坦汗的故事和“甲浪沟”、“阿什浪”、“乔圪齐”(皆为蒙古语谐音)的地名。
从敕勒川北行到草原或由绥远翻蜈蚣坝或从武川过来的客商行人,为了不“走包头绕石拐”,就过明登山南下或经大榆树滩、城湾到五当西沟,向西拐入乔圪齐,再翻山到甲浪圪堵休息,观看石狮子。
久而久之,这条路就成为阴山北麓的“丝路”古道。
纵横大漠,交通内外(内地与塞外),东连白道、张库大道,西接绥包、包兰与河西走廊“丝绸之路”。
康熙西征,大军驻扎黄河北之台地休整。
他带亲兵数十人深入大青山消遣散心。
来至阿什浪甲浪湾,但见森林郁郁葱葱,花草充沟遍坡,泉溪潺潺,鸟鸣啾啾,顿时龙颜大悦,圣心欢喜。
便问随从大臣,被阿拉坦汗放弃的“阿日斯郎”何在?话音未落,只见花草绿树中光芒闪烁,众人惊奇,以为宝物。
近前观看,原来是一对石狮子安然静立,似有俯首点头之态。
皇帝领悟,是祥瑞大吉之兆。
登上北山,眺望感収,挥鞭指示,如此优山美地,该当建立敖包庙宇才是,将石狮放置山门左右,岂不妙哉!属下传旨下去。
后来就有人定居下来,议论建筑寺庙,规划立标。
后被千年灵狐或金雕抓携往东放于吉忽伦图山南,于是迁址成五当召。
头世活佛示意在乔圪齐之西高峰上建立敖包,与五当召庚毗沟北高山的大脑包相峙呼应。
人们根据立标建庙先后,定于乔圪齐脑包早于五当召大脑包一个月在农历五月十三祭祀,一直延续至今。
二石固古道(西五当沟)以东,阴山中断腹地,有一座高入云宵的山峰。
在海拔二千二百多米的顶部,有五当召头世活佛建立的、二层石基上竖起捆扎桦树高三丈六尺的敖包。
这吉忽伦图山就成为内蒙古最高的大敖包山。
在它的东南西三面的群山沟谷间,呈半圆形分布着十几个蒙古语名字的半牧半农大小不同的村落。
吉忽伦图山犹如一尊高大宏伟的坐佛,将它前面巴达格勒(白莲花)山上的五当召紧抱怀中,璀璨闪耀,光彩夺目。
而环绕的村落如佛前的供品献祭,拱围呈上。
距离五当召最近的是沟南和隔东山的两个小村。
前者坐落于三条沟汇合处的西山脚下,村东小河流淌着庚毗沟出来的欢腾跳跃、蜿蜒曲折的泉溪。
这个村是五当召开始建筑时形成的。
准格尔台吉赠送头世活佛及寺庙的十几户属民,首先在这里住下,专为寺庙管理牲畜、挤奶、制作乳酪、奶皮子、奶豆腐、黄油、酸奶等奶食。
布施繁殖的牛羊马驼多了以后,就把多余的转场出去,只留下母畜挤奶。
头世活佛就赐蒙古语村名“萨格拉钦”,意思是“奶场”或“挤奶之地”,人们称呼“沙林沁”。
随着五当召的扩大和声誉显扬,来的人逐渐增加。
有修建寺庙的工匠艺人,有邻近盟、旗的信奉者,有西藏、青海等地的朝拜者,也有晋、陕、冀等内地“走西口”通过关系加入蒙古族的,还有个别社会流民打工的。
这些人带来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与本地蒙古族文化风俗和五当召黄教文化碰撞交融,形成多维复合的独特文化品质和风俗习惯,影响着周边村落的农牧民。
沙林沁的村民一年四季为召庙服务,固定下来的就搬来妻子儿女,有的与本地蒙古族通婚娶嫁。
由于寺庙教规不准女人进入召区,就只好居住于此立业成家。
少数男人有进寺庙当喇嘛的,多数从事放牧、驾车、运送打杂等差使,女人们料理家务帮男人挤奶管理牲畜,当好后勤。
这里出产的奶食如泉水不断流入寺庙僧舍,哺育着上至活佛高僧,下至喇嘛徒众的成长。
富裕起来的人家,就地请工匠艺人建筑房屋庭院,那模样形式,综合了内地与青藏和蒙古的传统美好成份,粗犷中有精细,豪放里显典雅,古色古蕴,有明清风范,含流行时尚。
建国后,沙林沁在合作化时代(五十年代)成立“牧业队”,居民按“牧民”待遇,吃国家供应粮。
西沙林沁曾是吉忽伦图人民公社、苏木政府、吉忽伦图粮站、国营林场、苏木学区、卫生院、五当召小学、信用合作等基层部门和吉忽伦图嘎查所在地。
公元二千年后的十几年间,因五当召景区归划,与东沙林沁先后拆迁移民,古老民房、庭院、单位建筑全部拆除消失。
伴随了五当召二百多年的这个村落,成为“旅游开发”与“城市化“的“异类”、而被排斥变为有名无实的“空壳”村。
早先,五当召日常饮用水靠庚毗沟和西沟的山泉,随寺庙扩大和沙林沁形成村落后,用水量增加,遇大早之年沟泉变小或干涸,用水不足,就不得不再找水源。
人们顺沟往南,在离沙林沁二里的峡谷中发现一股大泉,它从西山石壁下流出,清莹洁凈,便命名为“銀肯不浪”(也称“依肯帮朗”,蒙古语“大泉”之意)。
可以接济用水之不足。
从五当召翻越西山或沙林沁西沟三里处,有条南北沟,在东西灰褐色石山间,突出一道白土梁,可供五当召和沙林沁取土修建房舍之用。
这里有几户牧民居住,为乞求山神土地原谅人们动土掏泥,就在士梁后坡建一座小庙,内供山神土地和佛像,取名“厂汉召”。
蒙古语意平缓的沟,厂汉召是汉语音译的简称。
此处没有灌木丛林,地形是平缓陕长的黄土沟,蒙民称查干拉嘎。
查干本是白色的意思,用在地名上就寓意平缓、平坦。
类此地名有石拐区的大发,原先的称呼是厂汉沟,固阳有一地名也称厂汉,都是同一平缓、平坦的意思。
有人说厂汉召就是白庙,意思是这里早年有过白色的召庙。
“厂汉”或“查干”是蒙古语白土梁坝之意,后加一“召”字,意思就是“白土梁(上的)庙”。
厂汉召沟南口往西南四里,有一条往北的深谷,中间有五六家牧民,是五当召建庙后迁来的蒙古族,这里叫“伊勃”,俗称“叶贝沟”,意思是塌陷。
据老辈人说,后沟曾因暴雨山洪滑坡塌山。
从住户往东有山道通五当召西沟,往西翻山凹口或顺沟出口到西五当沟大道。
向北拐弯处是“乌兰楚鲁”,人们叫“乌兰此老”,因北山上有一处红石岩而得名。
还有说五当召初建时,达尔罕王爷去布施,十几辆勒勒车装载红色石块,每到岔路口高处便放六块,每块上写“六字真言”之一,然后垒成塔形小堆(即蒙古语“敖包”),以作识记,为后来者标示,免得误入歧途。
这个村有十几户人家,蒙汉杂居,民国初期从陕、晋、伊盟到此。
村西大道就是“石——固”(石拐至固阳)、石——武(石拐至武川)古道。
形成村落比叶贝沟、厂汉召要晚。
三“广觉寺”膳召地(召地或蒙地)丈量造册时,由庙方和有关地方管理部门组成专门班子开展工作。
我们简称这个组织为“蒙地组”,他们由“石武古道”北上,经乌兰此老、爬榆树、三岔口、胡三元店到脑包贝村。
五当沟就是与固阳县的交界。
南山叫“敖包努如”,汉译意是“敖包之梁”,有通往五当召大敖包山的捷经。
从北南下祭敖包的人就有走这道路攀登上大敖包山。
“脑包贝“名字由此而来。
村口河滩有不到一顷土地,向东进沟,南北山坡有开荒的三百亩左右坡地,由村里居住的十几户人家租种。
往东进沟又是小村,人们叫“白彦楞”。
据说有一年北草地王爷祭敖包,到脑包贝天色已晚,进沟搭起蒙古包过夜,把当地十几家农民叫来,吃喝饮宴,红火通晓。
这些走西口来的住民从未经见这种排场,也没如此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王爷如此款待,真是快乐高兴,大家随称赞王爷。
王爷问这沟为何名?众人说不知道。
王爷就高兴地说“就叫巴雅日朗图”吧!是快乐的地方。
按“白彦楞”的住户、土地“分布,“蒙地组”把它从西到东分成前、中、后三个小村。
每村也只有三五户人家,后白彦楞有一家牧户,房子和羊圈都用本山沟花岗岩和特有的“石绵石”垒砌。
往东进沟,可见盘旋于阴坡上的土路,被雨水冲刷的支离破碎、断断续续,好像缠绕在山间的剪断或扭折的一条灰竭色布条。
上山梁,有如城墙上堞口的通道。
此处是西五当沟支流与水涧沟支流的分水岭,虽不高,但改变了地形和雨水山洪的走向:向西流入石固古道的大沟转南经石拐石门出土右旗沙尔沁汇入黄河;向东流进水涧沟转南经淖尔图村出土右旗水涧沟门也汇入黄河。
一分为二的上源头,每到大雨季节,将大量坡梁上、沟谷中土壤冲离原地,顺水流进入黄河。
登上南侧高山眺望,苍山如海,高低错落。
东南地势如一棵横着的大榆树,水涧沟下游是主干,分出的东西沟是两根大枝,众多细枝则是小沟斜谷,其空间是山脉梁脊耕地,而农家牧户好比是筑于树枝上大小不同的稀疏鸟巢,森林就如秋后枝上凋零的树叶。
这些山地连同大青山区域,过去森林密布,树草丰茂,野花异彩,植被良好。
后因开禁放垦、砍伐造田、牲畜啃食而大量减少。
很多处成为荒山秃岭,腐殖土层流失,岩石裸露,大片坡梁土地撂荒。
禁牧封山成为“自然保护区”后,植被有所恢复,离去的鸟兽也渐渐归来增多。
过去,村落中人家多半栖居在靠山坡挖的土窑洞,也有浅窑洞外接石头垒墙、树干搭顶的半窑半房,还有以山为后墙的土筑平房,门窗粗糙,结构简单,或木条或木板或挂一块旧布。
蒙古族也多数没有毡包,已由游牧过度到定居。
山坡圪梁上的土地零散破碎,如贴挂上去的烂布片。
经年雨水冲击,远看又象废蛛网粘地。
在与上坡次生林衔接处,有明显的低塄痕迹,是伐林后掏垦、犁耕多年表土层流失低下去的。
山区坡地全是这样命运,有的无法耕种而荒弃,上面野草灌木丛生。
水涧梁下去沿沟往南,平缓沟两畔有小村,“蒙地组”发现东西各有水井一眼,为明确造册记账,就起名为“哈业忽洞”,就是蒙古语“两眼井”的意思。
那井当然是用来解决小村人畜饮水困难的。
从南面东坡过去,山弯中数间土房窑洞,还有一平场遗迹,据传说曾是附近蒙古族聚会、请五当召喇嘛诵麻弥经的“玛尼图”,也叫“嘛弥图”,祈福风调雨顺、建立敖包之处。
过梁进沟翻越东山,土坡下一条沟,沿向阳士崖有窑洞五六孔,住着最早“走西口”来此的晋北农民。
再往东又有一山村,七八户人家,有窑洞有土房。
“蒙地组”给它们起了东西“苏巴格”,就是人们称呼的“绍卜亥”东西沟。
绍卜亥是蒙古语,为雄雌鹿的总合略称。
准确地发音是绍布格。
汉语音译的“亥”可能是走调。
当地蒙民传说,阿日绍布格,乌布日绍布格,是指梁前,梁后。
阿日是后,泛指二道井,磴口一带,乌布日是前,泛指绍卜亥东西沟,三担乌苏(蒙语、意、平地泉、水)格日图等处。
因此处与吉忽伦图山,黑沙沟林场,马鞍山是同一山脉,森林茂密,灌木丛生,适宜野鹿等动物生存,故得绍布格之称呼,也就是有鹿的地方。
东沟后来成为乌拉特东公旗东协理太保官府驻地,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巴云英司令、李海龙等来过,发生了很多故事,官府建起豪宅大院,养兵雇工,民国地方官兵也不敢小视。
山头上有建筑砍伐树林剩下的不多几棵松树。
绍卜亥东沟之东,有个叫“格日图”的地方,是蒙古语“有房屋的地方”,汉民们叫“格尔兔”,之前土默特旗开禁放地时有人住过,后迁走留下遗址。
再往东南就是土右旗地界。
绍卜亥东沟南,山峰突起,峡谷幽闭,徒峭的石壁下有山泉流出。
一处拐弯高台上有石砌底盘脑包,上面竖立从阴坡上砍来枯死的高大白桦树。
脑包前一巨石上大书“帮浪沟柴脑包”,“帮朗”是蒙古语“布拉格”谐言,泉水之意;“柴脑包”是“赛音敖包”,蒙语称茂登敖包,文档中多有记载,也就是木柴堆捆起的敖包,是标准的地域分界线上的标记。
当初五当召庙与乌拉特东公旗为划清地域分界线,在此处堆木头界堆。
凡是祭奠的敖包多是在高处或在山顶,可这个敖包堆在河槽边上,称茂登敖包,示以河为界。
也有老辈人 说是俺答汗北进阴山游历时做的标记。
往南东西沟汇合成水涧沟主干,山低河阔,呈S形地貌。
河东有“小淖儿图”属土默特旗,河西有“大淖尔图”归石拐区。
老年人说过去河两头弯地有大水塘,因此有“淖尔”之名,后来泉水干涸,山洪逐渐淤平池塘变成田地。
但“淖尔图”含“朝阳”之意,没人能说清缘故。
淖尔图村南进入东西走向的山间大道,可东去土默特,西到五当沟石拐及包头,历史上称“大青山古道”,也叫“萨包”古道。
向西口进去北山湾中有“前坝”,再往西的小村是“后坝”,都因西上到的白土山岭“查干达巴”得名。
这道白土岭也是水间沟支流与五当沟支流的分水岭,雨水向西与庚毗沟水流汇入五当沟,东则流入淖尔图处水涧沟。
因将“查干达巴”叫成“厂汗大坝”,后沟的小村就叫后坝,前(东面)头的村就称前坝。
后坝村曾是清末民初“梅林”官府住地。
前坝村对着一条斜沟的南口,里面沟深谷窄,南北山与周围地质不同,山的上部全是呈斜线的石灰岩,高低起伏,远看如奔马鬃毛竖立,因此名“得勒高勒”,“得勒”俗称“得令”,“鬃毛”的意思,形容山形如马鬃毛,“高勒”是河。
流传叫“得令沟”。
民间故事说宋代杨延昭曾驻军于这个“三岔口”处,得到朝廷旨令而向北抗辽,但史无明确记载,尚存一说。
过厂汗大坝是“白菜沟” ,传说早年是种白菜的地方。
但此地为干旱山沟,并不适宜蔬菜。
清朝和民国历史文档中有白菜沟地名,蒙古文为白恰音高勒。
《蒙古语词典》白恰为多条溪流源头的汇聚处。
村中石湖之名,说明早年这里出山泉而成河流,才留下水坑和石湖,称白恰音高勒。
汉族将白恰音高勒以发音简称白菜沟,音译成白菜沟流传至今。
向西到五当召沟南口,西北角有一村落,名字“毛忽洞”,蒙古语“木呼都格”,“臭水井”的意思,因地处二条大沟交汇点,地下水源充足,但为何有这个名称?有的说因五当召喇嘛死后天葬于东北的“死人壕”而污染水源,还有的说因地下有煤炭而造成。
翻过南山,高梁下一东西浅沟,地形比毛忽洞高数十米,分布沟中的十几户蒙古牧民在前、中、后村打井三眼,几十丈深才见水。
就把村子叫“”公忽洞“”,深井的意思。
在这一带的崇山峻岭间,有“葫芦石太”、“色日恭宝勒格”等蒙古语地名,前者是“有芦苇的地方”,后者也叫“色楞不浪”,“凉泉”之意。
毛忽洞西有条灰沙土沟,走西口的人来开垦荒地时发现了煤炭,于是合伙掏洞采煤,不料矿洞坍塌,将五六人压埋,人们发现后早已断气,便就地掩埋于山坡。
当地人就称呼那条沟叫“”本坝沟“”,意思是“”坟墓“”。
北山沟中有个小村“达吉坝”,蒙古语“扎哈达巴”,“蒙地组”到此就结束了大约半年的测量工作,便决定这里就是“蒙地”边缘了。
山脉与西面的正沟就是与“民地”的交界。
还有一处特殊地方,在五当召北山后的大榆树滩东面,大青山北麓沟谷,是绥远将军衙署指令拔给“”广觉寺“”的牧地,蒙古语叫“”扎拉格“”,山沟河谷之意,俗称”朱拉沟“”,庙方配属民驻牧,建起“”召房子”。
兰巴雅尔生前说,朱拉是蒙古语,发音为:朱日阿,含意是地界划分处。
其地理位置在固阳县、土默特右旗、武川县接壤处。
清朝至建国后一直是五当召的辖域。
解放后称牧业七队,属吉忽伦图苏木牧业大队。
早年是五当召的夏营地。
因处在三旗县交界处,故称朱拉,在清、民历史档案中出现因地界划分与邻旗经常发生争端的事件。
文档中将朱拉沟草甸的最高峰汉文记载为“春坤山”,朱拉沟产的圈蘑和羊肉是远近闻名的美味。
四五当沟北自明安川,向南进入石拐地区,流径40多公里。
过石门、古城塔南拐穿越大青山到南口沙尔沁。
五当沟有战国时和汉代烽燧城障遗址多处。
有专家说五当沟是《水经注》记载的“石门水”,这条古道就是“石门古道”,古城塔就是汉代“石门塞”或“石门障”,这似乎与《汉书.地理志》所记不符。
还有传说五当召头世活佛阿格旺曲日莫就是从五当沟北上,到后沟(现后五当沟)高山下视察,打算建庙宇,因标牌被老鹰抓走而改变主意,这与当地老人说法一致。
撰写《石拐民间故事集》采访时,满沟高大的柳树林,我从直感上相信蒙古语“五当”是“柳树”之意。
但后来浏览研究有关资料,觉得另一种蒙古语“布腾图”或“布当图”的“云雾”之意更切实。
因其地理关系,阴山群山峻岭间自有云雾缭绕。
而阿格旺曲日莫到来时已有了“五当沟”之名,这大概与统治土默特的阿拉坦汗有关。
活佛便顺其自然不刻意的就叫“五当召”的名字了。
现在很多书刋资料将“五当召”说成以“柳树”之意起名是不准确的。
与其以阴坡沟谷稀少的柳树解释,何不用那时更多的松柏榆树来命名呢!石门古道西山下,过去住着为五当召放牧羊牛的蒙古族牧民,经常看到森林间有野猪出没。
附近田地的蔬菜庄稼也不时遭到山上野猪的啃食糟踏。
人们就布下陷坑,猎捕了一头二百多斤的大野猪和两头小野猪。
于是烹煮野猪肉,邀请邻居共同庆贺,将村名议定“格亥图”,蒙古语就是“野猪”的意思。
往北进西沟, 有一条山谷中生长蘑菇特别多,沟口小村就起名“毛忽太” 。
向北有山梁大坝,叫“腮大坝”村,蒙民称赛音达瓦,属蒙古语名称,汉意是平缓的坝梁。
当初五当召的喇嘛们下包头走近路腮大坝,坝的那头是毛忽太(蒙语,意有蘑菇的地方),也就是喇嘛们走出来的赛音达瓦。
河北也有赛罕坝,也是蒙古语地名,含意为平缓的坝梁。
赛罕和赛,都是美好、美丽、好的意思。
可是用在坝梁这一词组里就寓意着平坦、平缓的意思啦。
往西还有“腮忽洞”,意思是“好水井”。
隔河对岸,是猫土塔,包头矿务局化工厂就在其地盘南,“猫土塔”是蒙古语,意思是稠李子,当地人叫臭柳子。
一种乔木,结黑色小果,可吃,食后唇齿染为黑色。
上世界六、七十年代在五当召庚皮沟等处山沟里,这一乔木树种还随处可见,现已绝迹。
猫土滩这一地名,当地蒙古族称:迈勒图,意思是有稠李子树的地方。
蒙古语多以部落 、崇拜物、历史传说、事件、现象、习惯等或反映大自然风貌、地形特点为依据,有全音译,半音译,全意译等。
汉译中就难免出现语音差异,辗转流传,以讹传讹等现象,有些还以部分字音自造汉字词语。
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指出:“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
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因素——语言的、节奏的、象征的、形态的——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语言全部共有的。
”蒙语地名汉译中的上述几种现象,可以说是对这一论述的很好注释。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生命火焰(生命火焰的宠物)
阅读下文 >> 晚安玫瑰经典语录(迟子建《晚安玫瑰》)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menchuang.net/news/104648.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门窗网

推荐新闻

更多

行业专题

更多行业专题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门窗网 【测试站】(c)2008-2022 MenChuang.net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 ICP备案号: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