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2日是每一个沈阳人都要铭记的日子!在这一天的下午5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发布新华社快讯:“人民解放军于11月2日解放沈阳。
”今天,是沈阳解放74周年。
74年前,沈阳人在这一天撕开了黑暗,拥抱了曙光!经过东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斗,沈阳迎来了解放,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沈阳及东北解放贺电传单。
1948年11月2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克沈阳,市民夹道欢迎入城部队,一段极其珍贵的视频,记录当时的情形。
▼▼▼
今天让我们的思绪跟随尘封的老照片,回到74年前,一起回到那时此地,一起走进这段改天换地的峥嵘岁月,重温沈阳解放这段历史。
0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1948年9月,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辽沈战役正式打响……到1948年11月2日,这场战役,共历时52天。
解放沈阳之战是辽沈战役的最后一战,也是解放东北全境的最后一战。
1948年8月,中共地下工作者与进步人士为使沈阳和平解放,在沈阳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开展策反工作。
图为国民党起义部队与东北人民解放军会师。
东北人民解放军的战车部队疾速向沈阳市区开进。
图为东北人民解放军通过新民县巨流河大桥向沈阳挺进。
时任东野12纵司令员钟伟(前左二)在前沿阵地观察敌情。
021948年11月2日16时许,攻克沈阳的战斗全部结束,共歼敌一个“剿总”司令部、1个兵团部、2个军部、7个步兵师(旅)、3个骑兵旅等,总计13.45万人,其中将官106名。
攻克沈阳战斗即将结束时,几架敌机虚晃一枪,匆忙扔下几颗炸弹,仓皇而去……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接管了沈阳市邮电、交通等公用机构。
图为军队正在接管沈阳火车站。
攻入“东北剿匪总司令部”。
美式装备的国民党部队集体向东北人民解放军投降(摄于1948年11月)入城许可证。
入城政策手册。
0311月2日,东北人民解放军队伍浩浩荡荡开进沈阳城。
市民们纷纷走向街头,迎接日夜盼望的解放军战士。
下午5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发布新华社快讯:“人民解放军于11月2日解放沈阳。
”庆祝沈阳解放。
东北人民解放军进入沈阳后,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了不打扰市民,宁愿在大街上(现中华路)休息。
东北人民解放军在沈阳缴获的美制运输卡车(摄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解放军某部政委肖华(前一)察看在沈阳缴获的敌装甲车(摄于1948年11月)04沈城沸腾了。
现在的中山路、中华路、中街、太原街等几条主要街路上,聚集着如潮的游行队伍。
11月3日,全城的电灯和电话已经修复。
11月5日,邮电在全东北开通。
11月6日,到东北书店(现马路湾新华书店)买书的市民将近千人。
人们已经步入日常生活,他们太需要一个没有战争阴影的城市了。
沈阳复活了。
1948年11月成立之初的东北书店(1949年更名为东北新华书店)解放后的沈阳人民看到了自己的报纸《沈阳时报》。
图为沈阳解放时我军使用的“通行证”“证章”“身份证”及“介绍信”。
烈士纪念证。
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从沈阳市政协文史顾问、历史文献收藏家詹洪阁公开的一批珍贵文史资料以及搜集到的口述资料中还原“沈阳解放那一天”的感动瞬间以此致敬历史!▼▼▼一人缴了一队的枪解放前,李麟童在北市场共益舞台(即北市剧场,现已拆除)戏班当学徒,时年19岁。
1998年,他在一次有关沈阳解放50周年纪念征文中讲述了自己1948年11月2日的见闻。
当日早晨7点多钟,他出门给师傅取苞米面,目睹了一名解放军战士缴了一队国民党军枪的过程:我出门时满街静静的,店铺都关门闭户,行人寥寥。
我背着小面袋从小西门往回走,在路上看见电线杆上贴有红红绿绿的标语,上写“热烈庆祝沈阳解放!”“毛主席万岁!”。
我顺着小西街穿过市政府后边的鸡鸭市小胡同,就到了共益舞台的那条小街。
当时在对门“新味斋”饭店一面街上住着大批国民党士兵,他们见我走过来,问道:“小孩从哪过来?”我说:“从城里过来。
”他们又问:“看见解放军没有?”我说没看见,看见解放军贴的标语了。
他们大喊大叫:“叫他们来吧!一个也活不了。
”他们正在耀武扬威时,突然从街东头新光电影院的电线杆后边闪出一人,穿着一身军装,左胳膊上扎着一条白毛巾,手握着美式铁柄冲锋枪,大喊:“缴枪不杀,我是解放军!”只见这群刚オ还耀武扬威的蒋军,连忙喊:“别开枪!我们缴枪啊!”他们把枪支弹药往马路中间一扔,举着双手乖乖地站在道旁。
这位解放军端着枪雄赳赳地走过来。
正在这时,一个国民党军官开着一辆中型卡车过来,这位解放军上前缴了他的枪,让俘虏把枪支弹药装上车,押着那个军官开车走了。
剩下这群有百多人的国民党兵,垂头丧气。
有个人说:“怎么就一个解放军咱们就都缴枪了!”有一人顶他一句:“别放马后炮了。
”接着,有的披着毯子,有的夹着棉被,向四处散去。
下午,在这条不宽的小街上来了大批威武雄壮、队伍整齐的解放军大部队,向沈阳南站(今沈阳站)方向进发。
这时老百姓走出家门,欢呼解放,我也跟在人群中……接收沈阳沈阳解放时,韩明顺在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作战处当缮写员。
在《辽宁文史资料》辽宁解放纪实专辑,他有一篇口述史文章《跟随陈云、伍修权等首长接收沈阳》,记述了接收沈阳的过程:11月1日晚8时左右,我们到达沈阳北文官屯附近的榆林堡。
11月2日早饭后,伍参谋长(伍修权)乘车到沈阳市内,找陶铸同志研究城市接管的卫戍事宜。
当时,沈阳市内战斗仍在进行。
时近中午,伍参谋长从市里回来了。
这时,我们的盖印工作还在继续,又大干了一上午。
参谋长兴致勃勃地朝我们走过来,笑着对我们说:“同志们,快干啊!咱们午后就要进城喽!沈阳的敌人已大部被解决,只剩铁西二0七青年师还在作最后的抵抗。
”听说马上要进城,我们都很激动,进一步加快了手头的工作。
当日午后3时许,我们乘车进城了。
这时,铁西仍响着战斗的枪声!我们乘坐的汽车经由二台子、大北关,很快进入市区。
车队进入市区,各个系统和单位便分别行动了。
我们乘坐的大卡车穿过中街,随同首长的小轿车继续向西开,来到中山广场拐了个弯,一直开进大和旅馆(今辽宁宾馆)的后院。
这时,铁西方向虽仍响着枪声,战斗已接近了尾声。
在大和旅馆,后院里整齐地排列着30多辆轿车,旅馆的经理已不知逃往何处,有部分服务人员还在。
陈云、伍修权首长,就临时住在这里,坐镇指挥沈阳市的接收工作。
首长住在3楼,我们机关人员住在2楼。
刚安顿住下后,我们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首先,是通知各部队、各单位立即派人来领取汽车通行证(即用厚纸壳印制的车牌子)。
同时,我还要抓紧时间,继续完成布告(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第1号布告和沈阳特别市卫戍司令部第1号布告)的盖印任务。
直到晚上7点多钟,我们才吃上晚饭。
我们进城的当日,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便宣告成立了,陈云任军管会主任,伍修权、陶铸为副主任。
军管会就设在大和旅馆,11月5日换到别地儿。
学生欢迎解放军刘华丰,沈阳解放时他正在沈阳北陵青年中学读书,20岁。
刘华丰曾撰写一篇回忆文章《沈阳解放那一天》,记录了学生迎接解放军入城的过程:沈阳解放的头天晚上,学校要我们明早欢迎解放军入城,晚上饥肠辘辘的我,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心想:明天,在饥寒交迫中煎熬的老百姓将重见天日,我们这些每天只能吃半饱的学生,也不会再挨饿了。
早饭后,我们把课桌搬到马路边,桌上摆了饭碗,准备了白开水。
这就是我们迎接解放军的慰劳品。
同学们沿着马路边排好队等候解放军的到来。
大约上午9点左右,就见远处的北陵方向人群蠕动,隐约看见路中央人头闪动,渐渐显现出身着黄军装、步伐整齐的队伍由远而近,看清了雄赳赳气昂昂的姿势。
他们就是驰骋在东北解放战场上的劲旅——李红光的先头部队。
欢迎人群立时热烈鼓掌,口号声此起彼伏。
随着解放军的前进步伐,一个上午就解放了沈阳。
曾逞凶一时的国民党军投降部队,像绵羊似的,一群群聚集在市区马路上。
解放军入城后,由于纪律严明,不扰民不害民,赢得了沈阳人民的拥护,全市秩序井然。
午饭后,同学们在议论国民党的腐败:解放前两天,沈阳市首脑大员们狼狈逃窜,丑态百出,北陵机场一片混乱。
他们不顾性命地抢上飞机,超载飞机不能升空,大官们的金银财宝,整箱整箱往下扔……同学们正热烈谈论着,不知是谁在外面大声喊:“同学们!快下防空壕啊!国民党飞机来轰炸了!”大家立即钻进防空壕里。
躺在里边,仰望天空,见好几架B29型轰炸机在空中像鬼魂一样上下穿梭在投弹。
飞机的轰鸣和炸弹的爆炸声,使人心惊胆颤。
大家无不咒骂国民党军不甘心失败,在作垂死挣扎。
半小时后,城市又恢复了平静。
欢庆人群中找姐妹王利群在新民高级中学工作,沈阳解放时他的母亲遇洁仁才21岁。
遇洁仁写了“解放日记”,后来不慎遗失,但王利群还记得日记里母亲写的内容:在沈阳顺条胡同,有五个自小玩大的姐妹,学着男孩拜了把子,其中就有母亲。
后来,五姐妹萌发了投奔延安的念头。
一个晚上,五姐妹商定半夜在顺条胡同聚齐,一起走。
结果,那晚姥爷突发脑溢血,母亲没走成。
1948年11月2日这一天,母亲冲进欢庆的人群,穿梭在入城的解放军中间,呼唤四位姐妹的名字。
母亲的举动引起一位首长的注意,她让母亲去解放军驻地寻找。
在驻地,除了拥军慰问的,其余全是来寻找从前参军的亲属的。
找到亲属的笑逐颜开,没找见的愁眉苦脸。
有位叫“老革命”的小战士管这事儿。
他虽然只有十八九岁,却军龄长,所以都叫他“老革命”。
他在名册上没找到四位姐妹的名字,对母亲说:“别急,入城的部队驻扎在很多地方,我再帮你查查,过几天你再来。
”母亲没待两天就又跑去,遇到了一件事。
“老革命”正向老乡们讲话时,一名敌特分子掏出一颗手榴弹,要投向人群。
“老革命”立即扑上去同他厮打拼抢起来。
而这名敌特分子还有同伙,拿匕首刺向“老革命”。
待战士和乡亲们冲上去制服这帮家伙,而“老革命”却倒在血泊中,奄奄一息……母亲没找到四位姐妹,还不知道“老革命”后来的情况。
取个新名叫“解放”还有一篇由杨宗桂撰写的《我大哥的名字叫“解放”》,讲述自己家庭的一次经历,表达了“改天换日迎来新生”的感恩之情:大哥1946年被国民党抓去当兵,在1947年的一天逃回来。
因为当时逃兵被抓回去是要被枪毙的,所以每当查户口时,妈就把他藏在西屋的大木柜里,他从此成了“黑人”。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了。
这一天,我们兄弟姐妹随着欢呼的人群,东奔西跑地忙了一天,非常高兴,因为我们知道:“好日子要来了。
”到了晚上六七点钟,天已大黑,我们正要睡觉,突然有人敲门,并喊:“老乡,开门查户口!”妈忙叫大哥躲进西屋大木柜里。
几位解放军拿着枪走进来,问了一些家里的情况。
他们又指着西屋问:“那屋有人吗?”妈说:“没人,是空的。
”这时,突然听到西屋有声音(大哥在柜里很害怕,碰了柜盖),几位解放军直奔西屋,举枪喊道:“什么人?快出来!”在昏暗中,我见到大哥举着双手跨出了柜子……大哥、爸和妈被带到离我们家不远的临时办事处,我们兄妹也跟了去。
屋里还有几位解放军,当时我们都吓坏了。
其中一位解放军问我爸:“他是你什么人?为什么躲起来?”爸就把整个事情说了一遍,又找来几位邻居作证。
几位解放军听后小声商量一会儿,面对面地笑了。
一位解放军对我爸说:“我们查户口是怕有坏人。
你儿子不愿当国民党兵是对的,逃回来是好事!”同时抓起大哥的手说:“小兄弟,今天沈阳解放了!你也彻底‘解放’了!赶明儿把户口上了,再也不用当‘黑人’了!”爸妈听后就要给解放军下跪,忙被解放军拦住了。
大哥举手给解放军敬了一个礼……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全家人高兴极了,再也不用为大哥担心受怕了。
我们兄妹几个人“解放、解放”地喊了一道以后,“解放”竟成了大哥的另一个名字。
沈阳是完整的沈阳詹洪阁光收藏刘白羽的《光明照耀着沈阳》就有5个版本。
他说,随军记者刘白羽参加了解放沈阳的战斗,亲身感受了人民群众欢庆解放的喜悦,所以刘白羽撰写的通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在《光明照耀着沈阳》中,刘白羽写道:沈阳的人民更是清醒,他们不是等待着,而是英勇地迎接光明。
当10月29日蒋军战车还在街头巡逻时,“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救星”的标语,就动人地出现在街头了。
1日敌机虽轮番轰炸,但沈阳市民们涌上街头,争着看解放军缴敌人的枪。
职工们保护了机关、工厂、银行,全体人民站在各自的岗位上,迎接人民军队的到来。
沈阳是完整的沈阳,这是我们第一个强烈的印象。
战争结束的早晨,人们便在路上走来走去。
《中央日报》的工役在擦地板,字架上一个铅字也没乱。
市政府里有人说服了卫兵,取过钥匙,锁好门窗。
很多机关没打破一块玻璃,没丢一个灯泡。
2日沈阳解放,4日工人职员等陆续登记报到,第一周就有19万人。
……当然,在沈阳解放中,最动人的还是工人的行动。
他们在战斗还在进行时,在敌机还在疯狂轰炸时,就奋不顾身地为人民的沈阳放置下第一块基石。
工人们除了把每座工厂完整保存下来之外,2日夜,在密集的轰炸下,工人为完成恢复交通等工作而展开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一片漆黑之下,上有炸弹,下有地雷,哈尔滨铁路工人的忠诚英勇与沈阳工人的澎湃热情相结合,忘我地在一个夜晚完成了意想不到的任务。
一个哈尔滨铁路劳动英雄一连紧张工作了26小时。
沈阳工人蔡立清在战前战后的两日两夜,机警保护人民的财产,侦察谁放信号,监视特务。
在这汹涌的人民力量之下,沈阳市从战争里迅速恢复过来,第二天电就来了。
……一个市民抢着说:“解放军是1号进城,又赶上礼拜一,真是巧,一切是从新开始了。
”作为沈阳人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乡更应了解家乡的历史这个英雄城市的历史吾辈当铭记!回望历史 珍重和平爱我沈阳沈报全媒体记者: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