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能想象,60周年的大学同学会会是什么模样?在西湖边遇见了他们,才觉得竟如此美妙。
9月23日午后,钱江晚报记者被一张普通的红色A4纸所吸引,“相约杭州,欢迎天津大学建筑59(级)60周年同学会挚友”。
这一纸通告背后,藏着一个甲子的同学情缘。
征得他们同意后,记者走近了这批与新中国一同成长起来的建筑师们,也得知了这个班级的“同学”有多了不起。
他们中很多人的设计作品,你可能都听说过。
费用AA制微信群里倒计时这群“80”后很潮大厅的右侧,摆放着一张桌子,桌前坐着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老先生叫林士茂,今年80岁,曾是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副总设计师;旁边坐着的是他的老伴,在帮忙着做财务,活动费用实行AA制。
林士茂老先生和太太认真对着账单,这次同学会的费用实行AA制度如果你对林士茂的名字还有些陌生,提起他的作品你可能就知道了,他是浙江省人民大会堂的主设计师之一。
这次来杭州参加天津大学建筑系59级同学会的,都是60年前林士茂在天津大学建筑系求学的同班同学。
虽然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80岁,他们坚决不让年轻人插手。
还在一旁核对信息的,是浙江省建筑设计院原副总建筑师张细榜,武林广场旁的杭州剧院就是他当年参与设计。
张老先生话不多,办事严谨,在这之前刚刚带着部分同学参观西天目山回到杭州。
人群中,还有一个挎着斜包、戴黑框眼镜的老先生,他叫董子万。
董子万1964年从天津大学建筑系毕业之后,响应国家号召,在宁夏工作了23年,1987年回到杭州,退休前曾担任浙江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这次能在西子湖畔开这场难得的60周年同学会,离不开这三位在杭州生活工作同学的操持。
董子万(左一)和林士茂商量着接来下的安排。
“我们这个班集体有传统,四十周年、五十周年的同学会,包括2014年都聚的,这次倡议在微信群里发出后,大家讨论异常火爆,隔几天都会在群里倒计时,都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
”董老先生说,这次总共来了20个同学,其中靳炳勋老先生专门从美国赶了回来。
作为东道主,张细榜(左一)对靳炳勋老同学不远万里赶来杭州参加同学会非常感动。
因为学建筑的缘故,三位东道主为了让老同学感受杭州这几年的变化,在路线设计上也是煞费苦心:第一天参观良渚文化遗址公园,晚上去钱江新城看灯光秀;第二天去郭庄、茅家埠等地参观;第三天去三潭印月,然后坐船到湖滨路一带参观,结束后沿着断桥、白堤一路走到楼外楼,举行告别晚宴。
多才多艺的“学霸们”专门为这次活动写了班歌“我们这个班,当年在学校里就是一个明星班,跳舞、唱歌、美术、西洋乐等等,样样精通。
”说起这个班集体,董子万一脸骄傲,他回忆说:“1964年临近大学毕业时,我们班当时排练一出话剧,叫《年轻一代》,获得学校唯一的一等奖。
”这个年纪还能凑在一起叙一段同学情,大家都倍感珍惜,用林士茂老先生的话来说,“筑谊,浓情”。
赵新宽老先生专门为这次同学会写了首歌——《友谊久而久》多才多艺的老同学,也是有备而来。
从上海赶来的赵新宽老先生,79岁了,但是真的帅,一头长发,穿着条纹衬衣,花式皮鞋,颇有艺术气息。
这次来杭州之前,他专门给班级写了一首歌,名为《友谊久而久》。
接受记者采访时,赵老先生很谦虚,他说“在这之前,有几个同学已经改过几版,有人作曲,有人作词,我只不过在同学们创作的基础上,做些完善和改编”。
“歌词的背后,其实是我们同学情谊的真实写照,比如‘929’,这是我们班级的诞辰日,也是久而久的谐音,寓意着同学们的友情天长地久;歌词中还提到了‘318’,318是我们进学校之后最早的教室,在那里生活了5年,我们所有的情谊之花都是从那儿开始的。
”这次同学会,很多同学想起了当年的恩师,“我们和老师的关系特别亲密,聚会前,有几位恩师因身体原因无法到场,特意给我们发来了最美好的祝福。
”董方元老先生向记者回忆起了60年前同窗求学的经历。
从北京赶来的董方元老先生,也很感触,这位曾经参与设计北京音乐厅等作品的建筑师,思绪一下子拉回到了60年前的同窗生涯。
董老先生告诉记者,那时的教育相对比较实际,“在专业实习上,我们当时有三个阶段:一个是水彩实习;一个是测绘实习,像承德的古建筑,故宫、北海等,当时我们过去帮忙测绘的;还有一个‘工长’实习,相当于在工地上做个工头。
这五年中,大家觉得很丰富、充实,在朝夕相处中,又亲如一家。
”“世界之窗”国家海洋博物馆……他们设计的很多建筑作品你都听过这个班里的同学真的很厉害。
国家建筑设计大师、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名誉院长就出自这个班。
记者见到刘景樑老先生时,他刚刚从广州赶到杭州,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册自己主编的书籍——《天津滨海文化中心》。
他的作品包括天津市体育中心、国家海洋博物馆、天津滨海文化中心等。
刘景樑刚到酒店,就见到了久违的老同学巩淑莲夫妇。
“太幸福了,”刘景樑说,“虽然大家天各一方,但彼此牵挂;虽然只有5年同窗,但积累了60年的友谊。
”在同学眼中,任焕章老先生也是圈内的“红人”,他主持规划设计的深圳“世界之窗”享誉全国,并负责该项目运营管理20多年。
扎着一根马尾辫,穿着一件红色马甲外套的任焕章,是一个乐天派,见到老同学,都会迎上去热烈拥抱。
“世界之窗”总设计师任焕章和老同学董方元握手寒暄。
这次来的同学中,有6位是女同学。
“当年的生活委员啊,还是这么热心班集体的活动。
”见到从上海专程赶来的老同学巩淑莲,几个同学围在她身旁热聊起来。
巩淑莲告诉记者,当年她从学校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先去了青海工作,后转至西南,她曾参与我国第一座核电站设计等,最后回到上海。
“我们中的很多同学,当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去了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那片热土。
”巩淑莲说。
背靠西湖,定格下了最美好的瞬间拍合影的时候,男同学们主动搬来椅子,让6名女同学坐在前排,后面12位同学站在后排。
“班里的男同学们还是那么帅,那么有风度……”时光不老,同学不散。
太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