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一大批新的职业应用而生,同时一大批旧的职业因不合时宜而被淘汰。
许多在过去备受尊重的工匠及手艺,现在已经消失或是面临失传。
时代的进步必然伴随着淘汰,但是有些人和他们的手艺值得被我们记住,成为我们永久珍藏的记忆。
来耕读艺苑,畅聊庆阳正在消失的手艺——擀毡。
毡是住窑洞睡土炕的庆阳人必不可少的东西,它隔潮保暖,通常紧贴着铺在炕上的,多为羊毛毡。
简单朴素的土窑洞里,无论贫富,家家户户的炕上都铺着结实耐用的羊毛毡,大姑娘婚假之时,父母亲常会送一块来陪嫁。
庆阳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黄土高原腹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代居住在窑洞里。
因此,羊毛毡是庆阳人家必备的生活用品。
所以在旧时,会擀毡的人通常备受欢迎。
擀毡是一件苦活计,但是窑洞生活的大土炕离不开羊毛毡,它隔热耐潮、冬暖夏凉、御寒祛病。
羊毛毡的制作要经过弹毛、铺毡、滚簾、洗毡、浆毡、渗毡、晒毡等工序。
匠人选毛对毡影响很大,要分清春毛和秋毛,同时剔除黑羊毛及不干净的杂羊毛。
羊毛毡是利用羊毛上的鳞片遇到热水时张开竖起,经过外力的挤压、搓捣,相互纠结,且紧密地收缩在一起毡化的特点制作而成。
羊毛毡的制作工序考究复杂,做出来的毡子十分结实。
擀毡时要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进行,必须环环相接,不能中途停止,否则会影响毡的质量。
擀毡的工艺很复杂,是个体力活儿,也是个技术活儿。
擀毡共有十二道工序。
第一道是整地,将窑洞里靠近窑掌的地面,用头浅挖一遍,洒上水,用直尺刮平,压实,使地面平整,以便摆放毡帘。
接着是弹毛,用的工具叫弹毛弓,弓背的用料以桑木为佳,弓弦以牛皮拧制的为最好,弦长两米左右。
辅助工具有扯子、攀子和锤,弹毛时,毡匠先把弓挂起来,再将羊毛摆放在一个大案子上,左手握弓背,将攀子套在右胳膊上,右手拿着扯子,来回拨动弓弦,伴随弓弦的颤动,弓下的羊毛被弹开,松散如朵朵白云。
第三道是铺毛,将白净的棉絮状羊毛均匀地铺在地面的毡帘上。
第四道是压毛,用一把像手柄一样的竹制压扇,拍打、压实毛絮。
第五道是喷油,将满碗的清油噙在嘴里,均匀地喷洒在毛絮上。
第六道是喷水,用嘴给毛絮上均匀地喷洒热水。
第七道是撒面,在毛絮上均匀地撒上豆面,再加上一层毛絮并拍打。
第八道是卷帘,将羊毛和帘子紧紧卷起,把羊毛卷压成毛坯,用绳子扎捆卷帘,两人两边用脚使劲踢踏、滚动卷帘。
第九道是折边儿,将毛坯展开,折直四边,并在四边加面、加毛、压实、再喷水,然后把毛坯铺在平直的木板上。
第十道是洗毡,两人座在木凳上,将两根绳子的一端系在木凳上,一端用手抓牢,毡卷放在绳上,一边儿往毡卷上浇开水,一边儿用脚反复踩蹂、滚动毡卷,也可以手拄木棍,在毡卷上跳动压实,还可用木棒捶打纠正,最后反复浇热水洗涮。
第十一道是勾角,将基本成型的毛毡铺在毡帘上,给四边儿洒水,搓毛卷边儿,勾直四角。
最后一道是晾晒,将毡坯搭在架起的木架上晾晒,直至毡内油分渗出毡外为止。
毛毡晒干后,乡亲们往往卷起来用绳子捆好,搭在粮囤顶部,以备随时取用。
庆阳环县所产的毛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羊毛毡,乡亲们俗称“沙毡”,多为黑色,少有白色,如果赤身裸体直接睡在上面,有点儿扎身,但治疗皮肤瘙痒效果奇特。
另一种是绵羊毛毡,也叫“绵毡”,全为白色,躺在上面绵软舒适,睡得香甜。
一块羊毛毡往往是两三代人都用不坏,虽然这样结实又实用的羊毛毡,但是这门手艺由于工序多而利薄,看起来与现在大家追求的简单、快速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
许多当年擀毡的匠人年龄越来越大,擀毡也越来越费劲了,加上现在工业技术的发达,擀毡这传承千年的手工艺,随着老一辈擀毡艺人的慢慢老去,制作工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愿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继承这门手艺,保护和传承好家乡的传统手艺,成为了解庆阳悠久文化的一把金钥匙。
关注耕读艺苑,我们每天畅聊庆阳的文化和创造出高品质的民俗产品。